系列
人前人後
孫豫──
她不是補習天后
孫豫
26/9/16
《明報》2016年9月27日/《AM730》10月7日 本屆立法會選舉中,多位年輕候選人出線,就連票王也落在爭取城鄉共生的候選人身上,顯示愈來愈多年輕人提出範式轉移的思考和行動!她──教育體制內的成功者,自小成績優異,進大學時偏偏沒有選擇法律等社會仰視的專業學科;跳脫主流價值觀,熱誠敢言,一心要為文學、藝術平反,天生是溝通能手的她,就是備受家長學生信任的家教老師孫豫。
訪問剛好是在9月4日立法會選舉翌日早上,因為追踪選舉結果整晚睡不好的孫豫,仍是精神抖擻。長得嬌小的她,是香港少數有勇氣站在傳統教育建制以外「不一樣」的年輕家教老師。 翻看孫豫處女作《我不是補習天后》,喜歡書的設計,那幾個用紅色突出的「補習天后」四個字,加上旁邊刻意刪去的著名補習中心的招徠式口號,令讀者不禁會心微笑。她的名片背面寫著「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初看會以為是「拋書包」,但和孫豫聊天後,就很想稱她為「老師」。
“反權威的人,本身就較難在資本主義的制度中甘心樂意地賣命囉!”
畢業於香港大學的孫豫是教育制度的成功者,但卻選擇了一條別人看來不安穩的路。「大學時讀比較文學,本身就是比較反資本主義,反權威的人,也就較難在資本主義的制度中甘心樂意地賣命囉!」孫豫笑著說。 孫豫的房間是專門為學生而打造的:書架上放滿歷史文化書籍,也有她從旅遊時帶回來的紀念品;小小的桌子上有寫著二次世界大戰資料的白板,「這些都是為了引起學生對歷史興趣而擺放的。」孫豫堅持補習所教的內容,相對於學校所教的,不是更深,而是更全面,目的要讓學生真正明白;主要教歷史的她到波蘭等地去看二次大戰後的城市,回來就和學生分享。我們看到一個全心全意的老師。 可是,原來孫豫從沒想過自己會以家教為生。畢業後,孫豫先在藝術發展局工作,負責校園藝術大使項目,喜愛和學生家長聊天,「甚至會有學生主動約我吃飯!」不過,半年下來,她察覺到政府其實不是真心想做文化藝術推廣,「根本就只是重視經濟發展」。 眼看孫豫在辦公室悶悶不樂,當時的經理看到孫豫愛好接觸人的特質,建議她轉投教育工作。果然,孫豫善於捉摸學生不明白的地方,能把知識以具體例子講清楚。 筆者好奇,一個像她在教育體制的成功者,如何能理解失敗者的困難呢?「我也覺得奇怪,但我想與人溝通是神給予我的天賦。媽媽從前是傳道人,也這麼認為。」
“無論你選擇什麼科目,無論是否能繼續升學,都有自己的價值”
這位小巧玲瓏的孫豫老師,多年來一直不乏追隨的學生和家長,她坦言,學生從來都是自找上門的,可不是因為她如坊間的「補習天后」,成績有保證。她所傳遞的,其實是逆流的價值教育。 孫豫發現,成人世界總是以職業、貧富來衡量人的價值,這些情況除了源於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公平,也源於青少年時沒有解決自我形象和價值的問題。她很努力的希望學生明白:「無論你選擇什麼科目,無論是否能繼續升學,都有自己的價值」。這些價值教育,就是一點一滴的澆灌到年輕人的心田。 孫豫感恩,至今未遇到怪獸家長,甚至有家長的女兒逃學,會主動打電話給她,拜托她了解子女情況。「有時學生有心事,補習大半時間就是傾心事!」要學生打開心扉傾訴,孫豫認為無論是家教還是體制內的老師,都應該抱著與學生平等的心態,「不用惡,也不用擺起老師的姿態,自然會得到尊敬。」 孫豫年輕可親的形象,似Mentor,似老師,有時又似家姐,學生很受落,有些相熟的還會相約去玩或吃飯。曾經有學生經常不上學又不來補習,孫豫花了很多時間寫信給她,又煮東西給她吃。結果不是像童話故事一樣從此一切美好,學生偶爾還是會蹺課,但會向孫豫交代。這對孫豫來說,已是進步。
“過程好慢,就算我做一世,也沒可能改變這個體制,只能生命影響生命”
孫豫曾在中學代課,但始終選擇家教,她說:「自己並不是要和建制對抗,推動另一種教育模式,因為大部分年輕人都是在體制中上課,不能完全抽空,而且年輕人真的需要一個群體。」孫豫只想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填補學校做不到的空間。 在建制夾縫中生存,孫豫也會感到孤單和沮喪。「過程好慢,就算我做一世,也沒可能改變這個體制,只能生命影響生命。出書,也是希望能找到同道人,有機會一起分享,互相啟發。」不難發現這位年輕老師內心有一團火,性格好打不平。這些,又是如何練成的?孫豫坦言自己受父母的影響很深。父親孫寶玲牧師當年八九民運的時候,曾待在天安門支持學生。孫豫不知不覺間給植入了關心社會的種子。 「佔中時我也思考究意可以做些什麼。我較理智,覺得不能放下補習學生參加佔領,但會選擇白天不用補習的時候去佔坐。」是次立法會選舉,孫豫也趁機教育學生,探討怎樣才是公平的選舉。作為老師,孫豫知所進退,謹守自己的崗位。 孫豫很感恩父母的開明,總是鼓勵她和妹妹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很多事情都是在平等的基礎下討論,也只會在自己提出時,父母才會給意見,但亦不會強加。父母在信仰方面的身教也潛移默化影響著孫豫。「如聖經中提到,耶穌總會為弱小的人發聲,因此看見不公平的事要出聲。」她理所當然的說:「我尤其覺得不應因為階級地位而有不同對待。神造我們每個人都是寶貴而獨特的,我父母按此教育我們,我亦如此相信,每一個人都不應該覺得自己的價值比別人低。」 香港的年輕人很感動我,香港愈是沒有希望,就愈應該留下與年輕人一起不經意地,我們把話題轉向未來與年輕人。雖然家教是孫豫喜歡的工作,但她不會就此安穩下去,同時也看到自己的不足,計劃明年到外國修讀教育,開開眼界,並多了解青少年心理成長。「或許回來以後,我會更知道可以在什麼位置上做到什麼的事情。」 孫豫坦承自己對香港沒有什麼信心,但沒想過要移民。「香港的年輕人很感動我,香港愈是沒有希望,就愈應該留下與年輕人一起,因為最絕望的是他們。」 最絕望可以怎麼辦?孫豫堅定地說:「年輕人要表達,政府要聽囉!許多年輕人都有抱打不平的初心,只是成長過程中不知為何失去了,以致對不平的事沉默,到成人後就更麻木。」隨著有年輕一代進入議會,筆者也如孫豫一樣,很期待聽到更多年輕人和守護香港核心價值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