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6.天擇論的自然適應
第六關──天擇論的自然適應(Adaptation)
「達爾文領悟到若進化論要成功的話,必須解釋有機體(organisms)顯而易見的完善,而不只是它們的異變(variation)。」其實,「支持宇宙間有至高設計者最主要的証據,是有機體與環境之間非常貼切的契合遠遠超過它們之間的差異」。
《美國科學》(Scinetific American)在研討天擇論的一篇專文提及,(註15)雖然有機體與環境之間有很明顯的契合,「但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不一定會導致適應(adaptation)」。該文提到,「雖然蛇住在青草地,但找不到吃草的蛇。雖然鳥生長在樹上,卻無吃樹葉的鳥。」 許多生物的生存,完全違反天擇論。況且,天擇論要運作,必須先有一個已經相當複雜、能自行複製、繁殖,以及能新陳代謝的「機器」。那麼,這「機器」到底從哪裡來呢? 若我們將天擇論引用到無機體世界,到底有何種自然選擇的力量驅使氫和氧結合成水?為何電子、質子和中子要組成原子?原子需要有電子、質子和中子,但毫無任何理由促使電子、質子和中子組合成任何原子。 到底有什麼力量促使地球這無機體產生五種包圍著它的不同大氣圈,來抵禦由外太空放射來的宇宙線(cosmic ray)和眾多的流星呢?
(15) Scientific American,December 79,p.12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