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5.自然界的完美

第五關──自然界的完美(Nature's Wonders)

1860年2月,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一書不久,他便承認自己的理論有無數的破綻,他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到目前為止,每次想到眼睛,都會令我震駭。” 在“這理論的難處”裡,“眼睛能夠奇妙無比地組成,能調整不同距離的焦點,接受不同的數量的光,調整立體與彩色光線的視覺混亂。我坦白承認,要假設眼睛是經天擇而成,實在是最荒謬不過的事。”其實,今天人類對眼睛構造的知識,使達爾文這天擇論的假設顯得更為荒謬。

《生活雜誌》專文提及:“眼睛裡有一億三千萬個感光性棒形與圓錐形刺激網膜,能產生光化作用,將光性刺激變成電性刺激,每秒鐘約有十億電性刺激傳到腦部,用以配合適當的行動。首先,進化論要求每一個連續性的進化階層來逐漸建成一個適應它的環境的生態(living form)。但在許多例証裡,這些假想的中間階層(intermediate steps)根本是不實用或有害的。”半個肺部,半個腦袋,或沒有視網膜(retina)的眼睛有何用呢? 若角膜(cornea)朦朧不清,瞳孔(pupil)不能放大或收縮,或者是脈絡膜沒有黑色素,整個眼睛就不可能有任何作用。眼睛是個非常精密的光學儀器,任何一微小的構造,在未完善之前就完全無用。照天擇來說,這些生態在未完善之前,早已應被淘汰滅絕了。它們怎麼可能逐步連續地進化至如此完美? 第二,良性突變須同時發生,否則,即使是半形成的器官都無所用處。那麼,緩慢、穩定而無限細微的達爾文式進化是怎麼發生的呢?千千萬萬僥幸的機遇突變是否真的可以同時發生,以致水晶體(lens)和視網膜(retina)同時進化,否則每一部分都無法自己運作。 眼睛實際上只是眾多進化的珍奇物(novelties)當中的一個特例。它需要完全完善,否則便是完全無用(perfectly useless)的結構。達爾文自己將它們形容為極端完善和複雜的器官。 兩個變數(variables)彼此間融洽的運作已經極其困難,何況眼睛包含數以億計的不同組成分子?但整個自然界卻充滿完善的協調(perfect coordination),例如:人類的腦子、心臟和各主要器官、蜂巢的設計、蚊子的眼睛、蝙蝠的雷達、孔雀的翼毛、氮的循環,等等。

《真金不怕洪爐火》加拿大恩福協會出版;梁斐生博士授權刊登,加拿大恩福協會同意轉載。

聯絡我們
地         址:香港新界葵芳貨櫃碼頭路71號,鍾意恆勝中心1203室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早上9: 00 至下午5: 30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電         話:(852) 2409-1233      傳         真:(852) 2615-9806
 

完成提交!多謝!

訂閱電子報
請電郵至 info@gnci.org.hk 或填寫訂閱電郵

多謝訂閱!

Copyright © 2021 GoodNews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Ltd 真証傳播.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