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文化產業的再思
華人教會的信仰缺失在於我們只有個人與上帝,惟獨否定了現今生活的世界。我們相信的福音,只淪為等待移民天堂的好消息,失卻了「永恆的現今」(eternal now)。天國於現今世界的彰顯,較未來天堂更為重要(聖經強調門徒實踐天國多於天堂),反映於我們作為基督門徒,我們現今怎樣活出福音,重要過將來在天堂如何生活。 在現今商品化的社會,任何與福音有關的文化(或商業)產品或活動,基督徒要參考魯益師(C. S. Lewis)的智慧,持守「常識的信條」(creed of common sense) 來判斷,就不會容易陷入消費陷阱了。 就以音樂、電影或文學作品來看,華人教會常有的偏差心態,就是一切文化產業要為福音服務(正如文藝作品要為共產黨服務一樣),此種工具價值的先天限制自然否定了此類作品的可觀性與美術性。首先,我們要問:所謂福音文化是否存在?在多元文化領域內,根本沒有所謂獨立存在的「基督教文化」,而是基督教信仰在不同文化發展過程中與思潮、文學、藝術與音樂等衍生出可留存後世的偉大作品。 偉大的文學家或音樂家,他/她一切創作活動的起始點是人,帶有受造的形像。人所參與的一切創作:無論是音樂、詩作、小說、電影、繪畫或其它,這些創作性正是反映上主的共同恩典。當基督徒欣賞任何文化作品或消費任何文化產業,我們毋須在意創作者是否基督徒,而是其創作能否引起人性的共鳴。倘若基督徒仍天真地認為只有基督徒才能創作所謂「基督教文化產業」,我們根本對基督教歷史無知。中世紀時期,重要的美術作品差不多是為教會服務,題材必與聖經故事相關,畫工是基督徒(那個年代歐洲社會不是基督徒的甚少),然而他們乃受僱(如米高安哲羅)來創作。 對任何創作人而言,倘若他/她也基督徒,基督徒身分只能表達其個人價值與信念,不一定與其創作有直接的關係。對魯益師而言,他是著名的文學評論家與兒童文學作家;倘若你稱許他為基督徒文學家就是近乎侮辱了!三蒲綾子是日本著名作家,同樣她的創作不是為基督徒而寫的,如《冰點》與《雁狩嶺》等。 鄭秀文是著名女歌手,不是所謂「福音歌手」,她可演唱《信Faith》,但要留意的是「顧客是誰?」鄭秀文的所謂福音流行歌曲也是面向公眾的。在所謂「當代基督教音樂」(Contemporary Christian Music) 討論,論者不先弄清楚「顧客是誰?」而要教會全面擁抱是不負責任的。中文歌詞或神學有問題的,或過度自我的,不見得教會就要接受,無論是傳統的,或當代的。當我們弄清楚主次關係,我們要倡導的是走出教會,真正福音歌手是走進世界開演唱會,而不是在堂會佈道會中作獻唱。真正「福音足球隊」能打入甲組賽事,而不是堂會之間所謂「福音盃」。 一首流行的聖詩《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收看王菀之獻唱《奇異恩典》│收看喜樂合唱團獻唱《奇異恩典》】,演唱的有基督徒,而世俗歌手容祖兒也有《明日恩典》,但其改編的歌詞不見得合適崇拜聚會唱。正如曾有人說 :「音樂本身沒有所謂基督教,有的是表達信仰的歌詞而已。」美國紐約救贖主長老會採用爵士音樂來敬拜,但對美國西岸教會可能不適合了。美國格林美獎,把不同風格的音樂類型並列,才有福音類別。 倘若這些福音文化產業由熱心創作的信徒自發地進行,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有個人或團體無視其文化產業的質素,卻要教會因其福音包裝來消費,則有違常識了──當然也有不少有違常識的教牧與信徒!這些人的思考是美善的,凡掛名「福音」的皆要支持。當我們能夠分辨福音文化產業與福音使命,就可省卻不少美麗的誤會!
本文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www.hkcrm.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