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反思
引言
讀《創世記》,不單讀到了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從人的故事中看見了神的心意。這如同在實驗室中的實驗,每一次的實驗都會有結果。從結果中,記下結論,寫下心得,繼而基於這些記錄再進行下一步之實驗,直至實驗成功。實驗的結果有兩種,一是確認了沒有效,此路不通;二是得到了理想的效果,繼而進行下一步的實驗,又或把方法公諸於世,造福人群。 成與敗都有可能是實驗之結果,成與敗皆有其用。成者可幫助人,敗者可告誡人。循成功之路會有成果,避失敗之途可免損失。《創世記》以神的創造開始,以人的故事貫通。在每一個故事中都有正面與反面之教導,有該學與該避的事情。聰明的人便應捨反而循正,擇善而棄惡。亞當、夏娃、該隱、亞伯、挪亞、亞伯拉罕、以撒。如今到了雅各,他的一生在二十五章至五十章中都有提及,如此多的篇幅,記載了不少的教訓。 細讀之下,深深體會到人是需要恩典的人,而神是樂意施恩的神。人在順逆中來回,順帶來祝福,逆帶來咒組,昔日是,如今也是。雅各因欺哄哥哥以掃與父親以撒,最終被迫離家,表面說是娶妻,事實卻是逃命。人落到如此光景,雖是自作自受,但仍蒙神施恩,在夢中得神應許,蒙神安慰。雅各開始了人生中的另一階段,也開始了人生中的另一堂課。
(一)水井相遇的反思(1-12節)
雅各在伯特利夢醒許願後便繼續向東前行,終於到了巴旦亞蘭之地,正有人在井旁要給羊群喝水。雅各向牧人打聽拉班之所在,正在言談之間,拉班之女兒拉結,剛好領著群羊來到水井旁。雅各見日頭還高,建議這些牧人給羊喝水後再去放羊。但是他們要等羊群聚齊,人挪開石頭才可給羊群喝水。 雅各見拉結來到後,便主動把石頭移離井口,讓拉班的羊群可以喝水。之後,雅各便與拉結相認,表明是他父親的外甥,利百加的兒子。表面一次簡單的相遇但事實並不簡單!在亞伯拉罕為以撒娶妻一事上(二十四章),最明顯的一個教導便是耶和華的帶領。無論是亞伯拉罕或他的僕人,他們都深深知道以撒能娶妻成功完全是因耶和華的帶領而成的事(二十四章27,40節)。人生中很多的際遇在人看來是巧合,是命運,但事實上都有神的帶領和恩典。或許是一位陌生人的一句話,又或是一個從沒有想過的機會,又或是一個期待已久的相遇,都絕非偶然。 雅各能到達拉班羊群飲水之水井,又適逢是拉結帶著羊群前來飲水,時間不早不遲,以致雅各沒有錯過與她相遇的機會。時間、地點、人物都要配合,才可發生這次的相遇,正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雅各與拉結相認後便放聲而哭,這哭是一種釋放,是所需的發洩。孤身離家,回想當初,難免悲從中來。雅各再也忍不住眼中的淚水,把心中的孤寂無奈隨著淚水湧出。在他孤單無奈的人生低谷時,神給他通達的道路,讓他不需要大費周章,便可以與他母舅的女兒相遇。 經文讀到這裡,沒有提及雅各有沒有感恩,但由雅各與拉結之相遇,會引發我們回想人生中種種的際遇。無論是逢凶化吉,又或絕處逢生,又或幸得良機,喜獲轉機,我們要明白我們的生命不是一個意外,而是由一位造物主所造。既是如此,我們的生活,為何只會是一種巧合?背後不也是有造物主的帶領嗎? 人不好的際遇源於自己與別人的罪與錯,正如雅各被迫離家,以掃動了殺機,都是由於自己與別人的錯。但人好的際遇,特別是人在犯錯後能有機會,這不是人的功,而是神的恩。雅各與拉結的相遇,不是一定會如此發生的,我們人生中不少困境中之解決,無助中的有望,也不都是一定的。神會透過人與事,來施恩開路,人要向神感恩,也要向人道謝。人不要犯錯而惹禍,人也不要蒙福而忘恩。 記得自己一次與一位認識多年的弟兄談及往事,他提及我們都認識的另一位弟兄。這位弟兄在我成長中給了我很大的幫助,該位弟兄問我知否他的近況,有否探望他。我衝口而出說「沒有!」回答之後,發現自己是如此忘恩的一個人,繼而便找到這位弟兄,不但到他的家中親口道謝,日後也在不同場合中與他相約再聚。 多點向神感恩,多點向人道謝,人會更開朗,也會更謙虛。感恩的人會更懂得施恩,因為明白一切都不是偶然的。
(二)其人之道的反思(13-30節)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意思是用別人所用之方法來對付用這方法的人。人的自私心很特別,往往會使人眼瞎,只見別人的錯,不見自己的失。自己得的,別人失的,似乎都是應該如此的。自己勝,別人敗,也是理所當然的。特別是人以詭詐待人,利己損人,成功後,竟然會沾沾自喜,不單不自責,更嘲笑別人愚笨以致受騙,罪有應得。直至有一天,被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自己才體會到什麼是傷害,什麼是不公。 拉結與雅各相遇後,便跑去告訴他父親。拉班聽見外甥遠道而來,便馬上跑去迎接他,更把他接回家中。回到家中,雅各把一切的情由告訴了拉班。到底是他因欺哄以掃而被迫離家逃命,又或是奉父母之命前來娶妻,聖經沒有明說。但從下文之內容,娶妻比逃命似乎更有可能。從15節中得知雅各為拉班工作,一個月後,拉班問雅各要什麼工價。雅各毫不客氣,向拉班提親,拉班也毫不客氣,提出以七年的工作為聘禮。雅各因為深愛拉結,便一口答應,日期滿了,要迎娶拉結。但在婚禮過後,一覺醒來,發現娶的人竟不是拉結,而是她的姐姐利亞。雅各的反應不是驚喜而是氣憤,試想七年的時間,兩千五百多天不是一段短的日子,越接近期終,心情便越興奮,到了大婚之日,可以想象興奮之心情已到了極點。但當發現不是自己所愛之拉結時,那種失望和氣憤可想而知。 他對拉班說:「你為什麼欺哄我呢?」(25節),他當時可以說是悲憤莫名。但他很可能忘記了為何他會來到拉班家,又忘記了他曾欺哄了他的父親(二十七章12節),奪了他哥哥以掃的祝福。他哥哥也認為雅各欺騙了他兩次(二十七章36節),因而動了殺機,使他要離家逃命。 人指出別人的錯容易,但不要說承認自己的錯,甚至連看見自己的錯也難。讀這故事的人,往往會以「活該」,「自作自受「」作回應。但反思一下,自己人生中曾幾何時也是如此,但卻不一定明白是活該,是自作自受。如上一點中所說,人不好的遭遇,是源於自己和別人的錯,若是源於別人的錯,我們可以向神求恩,但若是源於自己的錯,若是怨天尤人,而不自省其過,人只會重滔覆轍,錯了又錯。 有句話如此說:「人不負我,我不負人,人若負我,我必負人」,但人應該說的是:「人可負我,我不負人」。人是會錯的,但人也可以不錯的,人要在錯中學習,及早回頭,不要執迷不悟,變本加厲。有人走捷徑而不顧別人生死,又有人言而無信,這是別人的事,我們應有自己的底線,也有自己的原則,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世人難免會有不公不正,不仁不義的事,但我們不要在其中有份,也不要以惡報惡。從拉結的相遇,人要反思,人要向神感恩,向人道謝。從拉班之欺哄,人也要反思,人要潔身自愛,逆流而上。
(三)弱勢社群的反思(31-35節)
在二十九章1-30節中,雅各、拉結和拉班都有不少的內容,唯獨利亞可以說是無聲無息。唯一形容她的是「利亞的眼睛沒有神氣」(17節),與在雅各大婚之日拉班「將女兒利亞送來」(23節)。利亞外貌欠奉,身不由己,雅各看不中她,拉班用她換取雅各七年的服侍,如同貨品之買賣。大婚之日,本是女子一生中之大事,但卻換來夫君的抱怨。她弱,外弱內也弱,無美貌也不被看重,以至經文中形容她是失寵,又有苦情的一位(31-33節)。失寵這字在原文中更有被恨之意,可見其身份之低下,心境之悲涼,她可以說是弱勢社群之一。 人的本性會比較,會分類,誰好誰壞,誰強誰弱,誰高誰低,這是人性。好的會多人喜愛,差的人會遠離,強的人會依附,弱的人會踐踏,這是人性,但這不是愛。 在31節中指出了耶和華見利亞失寵,祂便施恩,使利亞一胎接一胎,連生四子。從利亞之說話中,可見她深深明白,這是出於神對她的眷顧,她最終以贊美作回應(35節)。神眷顧受欺壓的,被歧視的,這是愛,這是恩,這是恩慈的愛。 恩慈的愛是一種人不配有但人需要有的愛,正如《羅馬書》五章8節與20節中提及神愛我們的時候,是我們還作罪人,還作仇敵的時候,神愛我們不是因為我們可愛。又如耶穌在祂傳道中幫助了多少無助的人,醫治了多少無望的人。耶穌施恩,不是因為他們配得,而是因為他們需要。耶和華眷顧利亞因為看見她的苦情,聽見她的失寵(32-33節),見而動容,聽而動心,繼而動手,施恩眷顧。 反思今天世上,多少弱勢社群需要幫助,但卻眼見這些人不是得幫助,而是被排斥。人以適者生存為前提,而不是互助互愛為優先,這是悲,這是不仁。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有些人總以為自己是弱勢者,也有些人總認為自己是優勝者,這是角度,更是心態。人不用比上不足而自怨,人要比下有餘而助人。人有強有弱,人有興有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候會有不同的需要,我們在不同的時候對不同的人也可以提供不同的幫助。 曾有家財萬貫的人找我傾心吐意,財富他比我多,但朋友他比我少。他無暇建立友誼,但我有空聽他傾訴。我也有在經濟上幫助比我更需要的人,數目雖不大,但對對方而言,卻是及時雨。又有博學多才的人為前途而不能入睡,與他出外散心,可以助他減壓,使他可以入睡。誰強誰弱在於心態,能愛的人是強者,處處都有需要幫助的人,常常都有可以幫助之處。 耶和華看見聽見,我們也要看見聽見,不要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更重要的是耶和華「就使她生育」(31節),又「賜給我這個兒子」(33節)。耶和華不是單單看見聽見,更「使」又「賜」,耶和華有回應的行動。《雅各書》有一段很好的話:「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的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什麼益處呢?」(二章15-16節)。聽見看見需要有行動的回應,生活中的人總有需要,有人聽見嗎?有人看見嗎?有人回應嗎?耶和華聽見了,看見了,祂便「使」,祂便「賜」。
結語
第二十九章中之三段經文:1-12節,13-30節與31-35節,其中提及雅各與拉結的相遇,雅各與拉班之婚約,雅各與利亞的兒子。從這三段經文中有三段的反思,水井相遇的反思,其人之道的反思與弱勢社群的反思。三個反思提醒我們人要在人的際遇中懂得向神感恩,向人道謝,以致人可以更開朗更謙卑。人在行事為人上要潔身自愛,逆流而上,免得自食其果。人又要顧念別人,供人所需,大家彼此互助互愛。人若能如此,人生中會更美更好,人際間會多愛少恨。《創世記》中的故事,是前車,是要引以為鑒,人要擇善而行,多感恩,多自重,多愛人,無往而不利,神悅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