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理性地質疑影音使團的言論和手法(三)

──道德操守與信任

我們討論了影音使團在過去六年來,一直深信挪亞是2,370BC的人,因木結構碳十四化驗結果是四千八百年歷史(即2,790BC),又因狀似船隻,聖經說方舟停在亞拉臘眾山上等等,所以才敢聲稱有至少百分之九十可能發現了挪亞的方舟(即使這百分之九十數字並不是專家地推斷 的)。這類觀點強調一種所謂字義釋經,尤其在計算年譜方面,認為可以十分準確地計出挪亞是甚麼年代的人,按同一解經原則,持這觀點的人只能認為神在廿四小時的七日創造天地,因此他們相信年輕地球說。誠然,直至《號外一》,影音使團仍然表達這想法。他們在那裡寫道:「以文學批評作為前設,解讀創世記、挪亞方舟、大洪水並非真實發生過的歷史記載,將神話凌駕於聖經記載的神蹟,方舟探索任何的發現自然都會被否決、反對。」只不過,他們竟在十一天後的《號外二》表 示認同那位哈佛畢業的考古學博士克蘭克的判斷,結果一方面間接承認過去六年的探索手法太業餘,白白浪費掉過往花在碳十四化驗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另一方面,他們承認木結構與近東相同的結構一樣,是來自13,100-9,600 BC的,認為這才是科學化的判斷。這年期會令他們更改挪亞年份,亦即放棄那所謂字義釋經,並且,這個年期無法與任何年輕地球說兼容。如此,影音使團其實作了一個很驚人的神學轉向,由過去深信(和期望別人也相信)年輕地球說,和深信背後的所謂字義釋經原則,變成兩樣都不再接受,因為現在他們要講求科學,要攻擊斯奈林博士。說回考古,若放棄了所謂字義釋經,就再沒有任何明確憑據斷定挪亞是甚麼年代的人。一旦失去了挪亞年代的參照點,就算現在可以確定那木結構真是古物,就算那木結構狀似船隻,已無法確定那是否挪亞的方舟。由此看來,他們已經替自己的探索大計,劃上了句號,自毀長城。 以上種種,都是最根本的考古問題、理性問題和神學問題。在本文,我提出更多質疑和道德操守上的批評,並以信任問題總結整個系列。


十二、為甚麼要對90%一說那麼煞有介事?

若你戀上了某人,對方某日聊天時胡扯水星比金星大,你會煞有介事地指正錯誤嗎?你只會一笑置之。然而,假如同一番話是一位天文學博士在大學課堂裡說的,大家就會慌張起來,要查一查究竟他有沒有錯。假如同一番話是(未來的)美國太空總署發言人說的,他在宣佈下一次太空望遠鏡要到達較大的那星球,他的錯就更加嚴重。 同理,「實証」了方舟的講法之所以引來強烈迴響,是因為這聲稱牽連甚廣。這聲稱成為了佈道會的噱頭,成為了馬灣主題公園的焦點,成為了幾百萬又幾百萬的奉獻理由。並且,這「發現」還要當成為世界考古發現,並企圖在國際考古學界冒出名來。因此,人們必須對這聲稱有極高要求,正如梁斐生博士引考古專 家梁白泉前院長的話說,「『疑是』和『確認』之間這層窗戶紙,沒有鐵証,就不能捅破。」(註25)但偏偏,影音使團在二○一○年愛瞎扯甚麼百分之九十可能為真,聲稱他們在考古。而這個百分之九十可能為真的發現,是基於今天他們承認是被自己不小心污染了的樣本的碳十四化驗簡報。


十三、影音使團豈不說了,有很多有力証據現階段不便透露?

影音使團有這樣說過,但批評者沒有排除這類証據存在。他們關心的只是,証據一日不公開,國際考古學界一日不能確定。這便流於片面之詞。加上歷史裡有那麼多人聲稱在土耳其找到挪亞方舟,有些甚至曾經獲得土耳其政府承認,但最終被發現為假,今天人們對此持懷疑態度是合理的。(註26) 再者,為甚麼我們要強烈信任影音使團片面之詞?為甚麼我們不可以懷疑影音使團被當地人欺騙了?他們那份碳十四簡報,且不談樣本被污染,就連那四間實驗室和經手科學人員的名字,我們也不知道,一切皆黑箱作業。回看大陸的學術造假風氣,我們不得不猜疑,一個中東某國的實驗室,可信度並不高。並且,大家有聽過蘇格蘭人Donald Mackenzie的事情嗎?他是方舟探索愛好者,在二○一○年,他因為聽到影音使團聲稱發現挪亞方舟,專程再到亞拉臘山,但卻一去不返。他的事件被英國傳媒報導起來,後來美國傳媒也關注到。他昔日的探索同伴美國人Jeremy Wiles 正努力找尋他, Wiles接受訪問時說,他們在當地的聯絡人和朋友告訴他,整件事是騙局,有人受雇把木頭運上山。(註27) 提出這些,不暗示我認為騙局假設比發現方舟假設更可信,只是,不公開証據的結果就是眾說紛紜,碰巧今次同時出現了騙局假設,頓時令發現方舟的假設可信性大減。這些都不能怪責別人質疑。


十四、傳媒式取巧炒作風格有何不妥?

在這些疑團下,影音使團慣用的傳媒取巧炒作風格更幫倒忙。影音使團以媒體工作起家,除了多了一些宗教術語外,其表達手法徹頭徹尾地已經與一般嘩 眾取寵傳媒無異,這類文字根本不能用來作嚴肅和學術的聲稱或討論。百分之九十一語就是很鮮明的例子。現在舉另一例說明。二○一○年影音使團在其網站內有一頁聲稱「全球專家權威實証『方舟不是神話』」,那裡列出了很多人的名字、銜頭和說話節錄:有「荷蘭生物及地質學博士、古植物學與沉積學專家」Dr. Tom Zoutewelle(註28)、「土耳其首席考古學家」Prof. Oktay Belli、「美國資深方舟探索家、地質與科學教育專家」Mr. John McIntosh、「荷蘭著名方舟探索家,從事方舟研究達卅五年」的Mr. Gerrit Aalten、「《挪亞時代洪水考古証據(二○一○)》作者Mr. Phillip William、「亞勒省文化局局長」Mr. Muhsin Bulut、「土耳其國會議員」Mr. Mehmet Hanfi Alri、「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港福堂主任牧師」吳宗文牧師、吳宣倫博士(美藉華人科學家)。然後那裡還有一段話: 「香港方舟探索隊最新發現轟動全球數百傳媒,相信五千年來方舟遺骸破冰而出,世界各地包括:美國、荷蘭、土耳其等各國科學權威舉証支持,全球不得不面對的末世警號經已響起,甚至有聖經學者指出:『人類應以最壞打算作最好準備!因為當方舟証據如何具體出現,代表著我們已經進入末世徵兆最明顯的時代。』」(註29) 這裡的嘩眾取寵十分嚴重,甚至稱得上說謊。排第一的Dr. Tom Zoutewelle 原來是一名年輕地球說支持者。(註30)他曾負責一系列宣揚年輕地球說的映片中的一齣,而該系列裡也有斯奈林博士負責三齣。(註31)排第二的是土耳其人Prof. Belli,他曾有很多考古活動,若我們不擔心他有利益衝突,這應算是相關博士,並且可信任。 其他人呢?他們並沒有相關博士學位,這也稱得上「全球專家權威」?至於「實証」,他們中間有多少位曾經上山親身考察?[不要忘記,在《號外一》影音使團曾以未有上山觀察指摘批評者。(註32)]這要求好像太高了,不如我們找回影音使團去年呈交給斯奈林博士的碳十四簡報,看看那名單裡的人有誰讀得懂所有科學術語,當這也算數吧(註33)──這名單上的人是否知道他們那句話被用來當作「全球專家權威實証『方舟不是神話』」呢? 再看,「全球數百傳媒」?為甚麼我們在主流報章和電新報導裡卻不多遇到?若真的在CNN或BBC等報章刊登了震憾性頭版,難道影音使團不會立刻把截圖到處張貼出來炫耀一番麼?是否那數百傳媒皆為小眾媒體?會否那些傳媒的所謂關注,只是在不起眼的副刊裡當花邊趣聞提一提而已?但這就被影音使團取巧炒作為「轟動全球數百傳媒」!再者,傳媒有報道,不等於傳媒相信,這是小學生也懂常識而已。但影音使團竟然講得出傳媒「相信五千年來方舟遺骸破冰而出」這假謬的話。 接續的話更離譜,「各國科學權威舉証支持」?影音使團去年以為是嚴謹但現在則踐踏為不嚴謹的科學家斯奈林博士,在二○一○年四月已告訴影音使團,那碳十四簡報並不能指証發現了方舟。後來影音使團才找到一名有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的克蘭克。而且,土耳其政府至今仍沒有公開聲稱遺址的地點,二○一一年 十一月的《號外二》更聲稱「具體的科學報告,會待科學團隊作更深入研究考証後才公佈。NAMI聽取專家的意見,會由學歷受認可的科學家撰寫報告,通過同輩評審,在學術期刊發表文章。」換言之,這麼多年來尚未有算得上達到了同輩評審,也沒有學術論文能指証方舟已被發現。那麼,在二○一○年的各國科學權威怎可 能會在沒有同輩評審、未見到一篇學術論文前,「舉証支持」?這是謊天下之大謬。最後,那位聖經學者是誰?他說那番話的原因,是因為他有相關權威知識確定了 那木結構是方舟嗎?影音使團可否提供那學者的名字,讓我們直接查問清楚,看看他是否同意自己的言論如此被引用? 這些,再加上我在第一篇文章分析《號外一》如何避重就輕、混淆視線,就是我所謂的傳媒式取巧炒作手法。正如我上文說,有些說話不用負上很多責任,人家也不會傻到要追究。我們在媒體無處不在的當代社會裡生活,看到人人都會扮權威,早就習慣了不會盡信媒體表達的信息。但這不等於基督教的媒體機構也 可如此表達(其他在香港的基督教媒體機構就沒有感染這陋習),更不等於影音使團可以在考古事實問題上──即「實証『方舟不是神話』」一聲稱上──用這類手法掩人耳目,蒙混過去。 疑團重重之際,還要經常用取巧炒作手法嘩眾取寵,小事化大,避重就輕,混淆視聽,又用這類手法寫文章控訴批評者,不禁令人感到(一)影音使團完全沒有學術能力,有關發現方舟的聲稱更加不可信;(二)影音使團在多年來的虛浮言詞背後可能漸漸開始有故意誤導和抹黑的動機。令這些疑團更難揮去的是,影音使團的人大概真的沒有甚麼學術理性的訓練,經常把自己的言論改來改去,並且不留記錄供人查考。這一點,我和很多想調查的朋友都有共同體會。例如昔日有誰公開支持過,被影音使團利用來聲稱有教牧權威推介,今天我們已幾乎無法確定了,因此我們也無法追查,那些人士今天的立場有沒有改變過。


十五、克蘭克博士的驚人履歷

今年,影音使團似乎學精了,很少用「權威」和「實証」等詞語,雖然今年他們常常訴諸的人士,是一位哈佛大學畢業的考古學博士(註34), 比上述所有人(除了Prof. Belli)都更有資格做權威。今年找來克蘭克博士,可算是多年來最像樣的一位考古學者,有望令方舟探索成為學界會關注的事。影音使團今年的說話語氣亦顯得洋洋得意,自命學術。然而,即使不談那些騙局傳言,略為肯查証的朋友都會發現,這位畢業自哈佛考古學系的克蘭克,亦非甚麼了不起的重要學者。看以下資料前,讀者須留意,博士畢業只是學術界的入門,日後的研究成果、出版的質和量、以及同行承認,才能真正令一位博士成為相關領域的重要或知名學者。否則,即使仍有教學,那類博士只算是藉藉無名但可能仍有跟進學界動向的小學府裡的學者而已。另外,一位學者可能在十多年努力研究後減少學術著作,這仍然是學界裡願意承認的,但如果一位博士連那十多年的工夫也從沒有花過,他要學界同行認可為重要人物,會是十分困難。 我在美國印弟安納大學圖書館裡的幾個考古學資料庫裡找克蘭克的出版項目,來來去去只有三項:他在一九九六年的博士論文(註35),他在一九九三年的與另一人合著的論文(註36),和一九九五年一篇論文(註37)。後來我不得已擴大搜尋範圍,並尋求圖書館裡考古學方面的資料管理員協助,才能多找出幾個出版項目。「擴大搜尋範圍」的意思即是說,搜尋結果雖然會多了,但卻很可能是因為那些出版並不是在公認的學術刊物裡發表。結果是:其中一項是他在二○○二年把博士論文出版了(註38),另外兩項是在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 Quarterly裡出版的,年份是二○一○。(註39)後來有朋友在替我再找到四項出版,其中三項也是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 Quarterly 裡出版的(註40),一項在一份自稱不屬主流科學的談創造與進化的「期刊」。(註41)餘下兩項是克蘭克博士一九九四年在以色列發表的一篇論文,和2004年在某書裡的一篇論文。(註42)在amazon.com也可以找到幾本他寫的書,但那些已不是學術書,只是北美福音派裡流行的那類講末世的書籍(註43)。 教學方面,我們找不到任何資料。按一般略為像樣的美國大學慣例,學系網站一定會出示教授名單。有些兼職講師即使只有碩士學位,只要多年來一直有任教,很多學系都願意把他們的名字放上去。假如你是名校畢業,即使你只是每隔兩年才教一個學期,他們也許仍會把你的名字放上去。現在,我們找不到克蘭克任何教學資料。其實這完全不出奇,今天學界競爭劇烈,初出道博士必須在五、六年內出版多份學術著作,方能在一學府裡獲得長期教席。但克蘭克乏善可陳,博士畢業後幾年間沒有出版,這類人士會被視為沒有出版能力的過氣學者,較具規模的大學不會再理睬的了。如此,合理推斷是,恐怕克蘭克從沒有正式教席,或早年曾在不同小學府間中教過一個學期,於是其學系也懶得把他列入教授團,放在網上給人看,又或事隔太久,要把他的名字除掉。 以上資料和推斷,只要對學界有一點常識,肯花時間在網上和略有規模的大學圖書館裡尋找,各位皆可自行驗証。以上所說的即使尚有遺漏,漏掉了的也不會是甚麼學術質素高的東西。畢業後荒廢了十五年的克蘭克可能是一隻連三斤哈佛釘也沒有的爛船,連「藉藉無名但可能仍有跟進學界動向的小學府裡的學者」這身份也談不上。 諷刺的是,克蘭克近年出版的「論文」主要刊於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但那是一個相信年輕地球說的基督徒「科學」組織(註44),無怪乎在比較學術的資料庫裡是找不到的。若有信徒讀者不滿我暗示那組織不夠科學,我必須請讀者留意,我在本文對此不置可否。我只想指出,影音使團在《號外二》正正批評斯奈林等人不夠科學,但那位好像比斯奈林更尊重科學的克蘭克,原來也是靠這非正統科學的圈子來建立自己在教內的「學術聲望」(教外的學術聲望不提也罷)。 若還有人有疑問,讓我們看看怎樣才是一個典型的哈佛大學考古學博士應有的學術地位。以一九九五年與克蘭克合著論文的John J. Shea為例(註45),他一九九一年在哈佛畢業,迄今在資料庫裡已有四十二個出版項目,但在同一個資料庫裡,克蘭克只有兩項──他的博士論文和他畢業前與Shea合著的那一篇。 這就是影音使團經常推許的哈佛考古學博士克蘭克。他今次那麼熱心去土耳其,又發新聞稿,動機還是不要猜測了,但有一點是鐵証如山,無可推諉的──這位克蘭克雖然有哈佛博士學位,但卻已經荒廢學術十五年,質量皆欠。 現在讓我們看看影音使團如何嘩眾取寵地介紹這位克蘭克: 「祖克蘭克博士(Dr. Joel Klenck)畢業於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n Evanston, IL)並取得人類學與考古學學士學位(B.A. in Anthropology/Archeology)。西北大學乃一所著名的大規模研究大學,位於美國伊利諾伊州的埃文斯頓市。克蘭克博士亦於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進行同一學科的研修並獲頒授文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M.A. and Ph.D. in Anthropology/Archeology)及於英國頂尖研究學府之一的雪菲爾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研修史前史與考古學(Prehistory and Archaeology)。他曾於多間著名大學(包括哈佛大學)任教有關科目並於過去二十年發表多份有關史前史與考古學的學術文章。祖克蘭克博士專門從事 考古與生物化石的研究,與及在考古遺址挖掘和分析動物的骨頭。經他發表或尚在進行中的研究課題非常廣泛,包括古生物和古植物學的全球分佈研究、考古學中的異教文化研究、與及實驗考古學和其他主題。」(註46) 「他曾於多間著名大學(包括哈佛大學)任教有關科目」。請問有哪幾間著名大學?哈佛是不算數的,那只不過是他昔日當研究生時在學系做助教而已。「經他發表或尚在進行中的研究課題非常廣泛,包括古生物和古植物學的全球分佈研究、考古學中的異教文化研究、與及實驗考古學和其他主題。」這句話是混淆視聽的,因為他發表著作極少,並且從沒有進入過考古學主流。至於雪菲爾大學,克蘭克的履歷裡從沒有指出他擁有那裡的學位。 離開這一節前,有一點我要補充。在普羅教會讀者眼中,這樣批評一個學者的學術能力好像吹毛求疵。這是不對的,但可理解。因為在教會圈子裡我們有太多克蘭克,他們曾取得博士學位,但卻荒廢了學業,沒有學術建樹,有些連大學教席也沒有或不再有,卻到處以外人博士或科學家或哲學家名義主領講座,且被捧為教內明星。(碰巧這類人常被影音使團找來替方舟事工背書。)但這些並不能改變他們沒有學術建樹的事實,也不能回應荒廢學問的質疑,要求極高的學術界現實 並不是這些明星所表現得的那麼浪漫,亦不會當這些教內明星是甚麼一回事。


十六、其他道德操守問題

佈道道德是這事件中最惹人不滿的一點,這本來應以一篇文章來討論,但剛好已被葉敬德博士談論了,他指出,以佈道為理由而說謊是不合符基督教教導的。(註47)讀者看那文章便可。 這節主要談的道德操守問題,可用以下故事來點出:設想歐洲發現美洲的時代,英國有一位船主,他的船是給那些由歐洲移民到美洲的人乘撘的。人命攸關,又要橫跨大西洋,這船在出發前自當經過嚴格檢查。然而,在今次出海前,船主明明知道那隻船久經風浪,並且他記得那船最初製造時已不是造得很好,因為那些工人不是很誠實。現在是時候認真檢查和修理。然而,他卻拒絕這樣做,天真樂觀地任由移民人士乘坐那船去美洲,真心相信不會有甚麼意外。結果,那船出事,所有人罹難。我們可怎樣說?那船主理應為自己的決定感到歉疚,受道德責難,因為他有責任認真檢查和修理,不能只憑主觀喜歡來判斷。假如我們把故 事結局改一改,假設那船沒有遇難,人們都安全抵達美洲。請問你是否認為那船主仍算為失責,理應被責難?你也會同樣地責難他不負責任。(註48) 應用在方舟探索上,我們須留意,今天影音使團並沒有足夠証據。他們在《號外二》說了:「在美國哈佛大學取得人類學及考古學博士學位的Dr. Joel Klenck初步研究,結果令人鼓舞。他認為木結構非常古老,屬後舊石器時代(epipaleolithic),其他同時代在近東的考古遺蹟,其放射性碳年份,介乎公元前13,100至9,600年之間。但具體的科學報告,會待科學團隊作更深入研究考証後才公佈。NAMI聽取專家的意見,會由學歷受認可的科學家撰寫報告,通過同輩評審,在學術期刊發表文章。」留意,那只是初步研究,他們未有在學術期刊發表文章,也未通過同輩評審。(註49)即使兩、三年後真的有更多有力証據表示那些木結構是方舟,這不等於影音使團今天可以合理地聲稱他們發已經發現了(或百分之九十可能發現了)方舟。結論: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在二○○五年,影音使團聲稱發現方舟,那時在教內已引起一些質疑和討論。(註50)我那時還以為,影音使團只是尚欠一年半載的時間,但卻因機會主義心態,偷步到處宣佈發現了。按本節的討論,那仍是不恰當,但恐怕教會裡的人一年半載後看到真相,未必會很介懷。然而,二○○五年至今,已有六年。去年他們以為是最像樣的証據──那份碳十四報告──原來也被他們不專業處理手法污染了。交代足夠証據的承諾尚未兌現,且遙遙無期。那麼,這一節的道德操守批評就要更強烈了。


十七、現在是時候說「不!」

現在事情已發展到一個失控的地步。影音使團不斷要求教會信任他們。信任他們聲稱七年來不能公開的証據是鐵証,信任他們業餘地收集古物時手法專業,信任他們拒絕公開的實驗室和科學人員真的有足夠的國際學術地位、能力和誠信,信任他們找來的當地人沒有欺騙他們,信任他們紙包不住火地狼狽地四出找學者背書時仍然有百分之九十九點九或百分之九十可能發現,信任他們找來的克蘭克是很專業的國際考古學家,信任他們在引用《國家地理雜誌》時沒有故意造假(註51)、信任他們這些以媒體起家的人現在懂得與別人作出理性的學術辯論……這一切信任似乎都落空了,或無法証實。七年來的信任,換來今天的繼續乏善可陳,並且還要反睦指摘所有批評者為抹黑,這是一副怎樣的德性? 另外,昔日影音使團到處張揚的、聲稱支持方舟的教牧或教內知名人士,今天去了哪裡?他們在考古過程參與了多少,以致能誠實地推介?他們中間在今天仍敢這樣說的人,還剩下多少?又,近年影音使團在各地更換了不少董事,我們或許要向前任董事們詢問究竟發生了甚麼事。(註52) 在教會群體裡,信任是十分重要的。不是每一信徒都有時間了解相關神學知識,和搜集那麼多基督教新聞,並且,教牧是他們的屬靈長輩,他們自然會信任教牧的推介。只可惜,香港教會在教牧推介上做得不好,幾年前,有些名牧做了有異端背景的機構的顧問而懵然不知,且不表歉意。今天,情況似乎更有惡化跡象。一些不是名牧、在教會界沒有實幹履歷的信徒也可以動輒以其社會地位或明星背景或過氣學位身份來發言,說一些他們不太懂和沒有親身查証的事,善於傳媒取巧炒作之道的影音使團與他們一拍即合。結果,妄顧佈道道德、在宣傳時用疑似失實說謊的取巧炒作方式表達、不斷呼籲教會奉獻數百萬又數百萬、沒有學術卻要裝扮學術等事,經常出現。被人指出來後,影音使團老羞成怒,竟賊喊捉賊說別人抹黑,破壞教會合一。恐怕這個才是驚世發現,並且已經再現。 論到猜測別人有抹黑的動機,讀者不妨想想,批評者指出影音使團的錯誤,可獲得甚麼利益?一位與影音使團人士毫無過節的陳崇基牧師,有甚麼動機要故意說一些明知是錯的話來損害影音使團的聲譽?一位本來興高采烈地要支持影音使團的加拿大教會長輩梁斐生博士,為甚麼會在幾次接觸後出現一個令影音使團「不能予以信任」的「態度」,然後故意「進行多方猜想、假設……誹謗『挪亞方舟國際事工』造假」?(註53) 今年多了教牧撰文質疑和批評影音使團,並且,文章脫稿之際,各地華人教會有一群學者和教牧同工正在聯署,指斥這些不合道德操守的表現,並且呼籲全球各地華人教會鄭重考慮是否繼續支持影音使團與方舟相關的事工,不宜輕信。或許華人教會的信任傳統仍未破產,破產的只是愈來愈少神學工作者、教牧、機構領袖支持和認同的影音使團的誠信。影音使團拒絕正面對話,單方面發表極其誇張失實的言論,並且反過來指摘教牧同工抹黑,沒問題,那就省去大家溝通時要花的時間和精力,讓教會裡的教牧同工、神學院教授和廣大信徒,現在用腳投票,向影音使團說「不!」,罷買罷看,拒絕捐款,勸戒其他信徒不宜輕信,不參與那些「事工」,不要再讓世人以為基督教會包庇污煙瘴氣、弄虛作假的言行。

寫出這系列時,《號外三》尚未出版。但已沒有期望。另外,在此要感謝一些朋友協助搜尋資料和審閱。這系列有些不盡善之處,例如沒有討論影音使團方舟事工在金錢運用方面是否恰當,沒有探討影音使團某些取巧手段,也沒有逐一反駁兩份《號外》裡的失實指控,沒有好好地替無理被屈者申辯,那些留待其他有心人跟進了。 作者為聖克勞特州立大學兼職講師、美國印弟安納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專研知識論、商業倫理、宗教哲學

25. 梁斐生,〈從基本學術規範看「方舟發現」〉,http://www.hkchurch.org/GenericStyles/Content.asp?ID=10719&PaperID=0010 (按梁斐生博士的寫法,那不是梁白泉院長的原句。) 26. 余創豪,〈過盡千帆皆不是:尋找挪亞方舟的研究傳統和研究綱領〉,http://www.sameway.com.au/samewayma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catid=59:2009-08-05-07-10-21&id=739:2010-11-15-00-49-32 27. Mackenzie 母親甚至懷疑 Mackenzie 撞破騙局而遇害。但這推測我們也不用輕信。只是, Wiles 說的那當地人的講法又如何呢?各位自行想想吧。http://www.wnd.com/index.php?fa=PAGE.view&pageId=267245。英國廣播公司的報導在這裡:http://www.bbc.co.uk/news/uk-scotland-highlands-islands-11875315。AOL 的報導在這裡:http://www.aolnews.com/2010/11/08/explorer-searching-for-noahs-ark-missing-in-turkey/ 28. 原句是\\\"Drs\\\",應該是手文之誤。 29. 那一頁已不復在,但幸好Howtindog朋友拍攝了下來,並有一些評論,各位可參這短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ii9RYiYmdxk&feature=youtu.be 30. 請用Google translate看看這一頁:http://www.eo.nl/archief/tv/hetelfdeuur/aflevering-detail/aflevering/aftrap-darwinjaar/ 31. The Great Deluge - Worldwide Evidence for Noah\\\'s Flood, http://www.marianland.com/americanportrait002.html 32.「在網絡上抨擊方舟探索的文章,寫作人大多數均未曾踏足過亞拉臘山,也非當地從事專門研究的學者,更遑論透過實地考察工作取得第一手資料。」《號外一》http://www.noahsarkmovies.com/arkmovie/big5/pdf/extra20111107.pdf 33. 按《號外二》,這其實不算數的,因為沒有考慮樹輪法和當地其他資料。 34. 影音使團的初期講法很有誤導性的,他們稱那人為「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但「哈佛大學」原來只是指克蘭克在那裡取得博士學位,而不是在那裡任教。「人類學」的意思,也只是因為哈佛大學系名叫人類學系,但克蘭克的研究並非人類學,而是zooarchaeology ,為考古學裡的一門。http://www.upwill.org/news/picture-story/4493 35. Animals in the Canaanite cultic milieu: The zooarchaeological evidence from Tel Haror, Israel. Diss. Klenck, Joel. Harvard University, 1996. 1996. 9710498. 36. Shea and Klenck,〝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rampling on the Results of Lithic Microwear Analysi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vol. 20, Issue 2, (1993): 175-194. 37. Joel D. Klenck,〝Bedouin Animal Sacrifice Practices: Case Study in Israel,”in Ryan and Crabtree eds., Symbolic Role of Animals in Archaeology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Applied Science Center for Archaeology, 1995): 57-72. 38. 出版社是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在amazon.com可找到的。一位學者評論這書,說這是克蘭克的博士論文。Peter Popkin,〝Review: The Canaanite Cultic Milieu: The Zooarchaeological Evidence from Tel Haror, Israel”, Near Eastern Archaeology 70:3 (2007):180. 39. Joel D. Klenck,〝The fall: impact on the demise of the dinosaurs and geological stratigraphy (response)”, 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 Quarterly, vol. 47, issue 1, (2010): 81-86. \\\"A Genesis Model for the Origin, Variation, and Continuation of Human Populations\\\", 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 Quarterly, vol. 47, issue 2, (2010): 111-137. 40. J.D. Klenck,〝Major Terrestrial Animal Taxonomic Classifications as Defined by GodJournal of Creation, 23(2), 2009. J.D. Klenck, \\\"The Region of Eden: Analysis and Debate”, 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 Quarterly Journal, 46(2), 2009. J.D. Klenck,〝Genesis and the Demise of the Dinosaurs”, 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 Quarterly Journal, 46(3), 2010. 41. J. A Klenck,〝Biblical View of Australopithecines and Paleoanthropological Data”, Journal of Creation Theology and Science, Series B: Life Sciences, 1(2), 2011. 那「期刊」所屬機構如此說:“As a result of this departure from conventional science, we have developed additional concepts and methods to meet our needs in studying discontinuity and describing the history of created kinds.” http://www.creationbiology.org/content.aspx?page_id=22&club_id=201240&module_id=37881 42. 1994〝The faunal remains from EB I Strata.” In Y. Yukutieli and R. Gophna’s〝Excavation of an Early Bronze Age Site near Nizzanim.” Tel Aviv [In Hebrew] 21:181. 2004〝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Animal Fauna at Nessana.” In Nessana: Excavation and Studies I. D. Urman (ed). Eisenbrauns, Winona Lake, IN. 43. 按福音派歷史學者Mark A. Noll教授的講法,北美福音派對末世的迷戀近乎盲目反智。Mark A. Noll, Scandal of Evangelical Mind (Grand Rapid, MI: Eerdmans, 1995). 44. 該學會在其網站裡張貼的信條裡,聲稱相信創世記是事實地表達了歷史真相,一切活物皆由神在創造週(Creation Week)直接創造(即沒有進化),並且有全球性的大洪水。http://www.creationresearch.org/stmnt_of_belief.htm 45. http://www.stonybrook.edu/anthro/staff/jshea.shtml 46. http://www.noahsarkmovies.com/arkmovie/big5/pdf/Joel_Klenck.pdf (我已下載了這檔案,免得日後被抽起或更改。) 47. 葉敬德,〈基督教機構、謊言與佈道〉,《時代論壇》,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48. 這故事出自 William Clifford,〝The Ethics of Belief”, 1879. http://ajburger.homestead.com/files/book.htm 49. 這裡且不談我上篇所質疑的,若介乎公元前13,100至9,600年之間,就無法確定那是挪亞方舟了。 50. 請參這網站的記錄:http://truth-of-the-ark.blogspot.com/ 51. 聞說《國家地理雜誌》正在就這事作出嚴正調查,且讓我們走著瞧吧。 52. 在二○一一年十一月廿八日的關注方舟事工公開聯署信裡,有一名前任影音使團董事。這代表了甚麼?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69772&Pid=1&Version=0&Cid=145&Charset=big5_hkscs 53. 影音使團,〈回應梁斐生博士文章《從基本學術規範看「方舟發現」》〉,http://www.noahsarksearch.net/big5/pdf/20100914.pdf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