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引言:適值教會改革運動495周年,今期〈溯源〉從馬丁路德的教會改革運動談起,討論基督徒在運用新媒體分享資訊時,要推本溯源的重要性。) 每年這個時候,筆者都會針對10月31日萬聖節(Halloween)這個課題撰文,與讀者共同思想基督徒如何在雜訊充斥的世代中慎思明辨,作鹽作光,讓親友知道萬聖節的真相。繼往年的《真相》及《明辨》,今年筆者在預備這個專題的時候,留意到一項資料:有一種說法認為,在1517年的10月31日,神學教授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按神學辯論的慣例公佈於維滕堡的大學教堂大門上,由此而啟動整個教會改革運動,對基督教不同宗派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筆者按:根據大英百科全書及維基百科上的資料,這個說法似乎欠缺實質證據的支持。)
慎思明辨
馬丁路德推動教會改革運動的背景,是當他讀到聖經中羅馬書的1章17節:「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觸動他對當時教會中售賣贖罪劵並不附合聖經真理的思考。結果,由這個思考引發他寫出〈九十五條論綱〉,討論贖罪券的問題。在馬丁路德身處的時代,歐洲的印刷術剛剛興起,不但令他提出的意見能廣為流傳,亦令一般基督徒能更容易接觸到聖經,印證他的見解。 馬丁路德的慎思明辨,配合印刷術提供的便利,推動了教會改革運動。作為身處新媒體年代的基督徒,我們有否慎思明辨,在雜訊充斥的世代中,善用新媒體賦予我們的便利,作一個負責任的資訊傳播者呢?在我們享受資訊來得容易、轉發方便的同時,我們有否檢視清楚我們所發放的資訊呢? 現在我們很容易就擁有自己的發言空間,發表所思所想、所見所聞。當我們分享,其他人看到的不只是被分享的資料,當中更有我們的判斷、留言、感受等,等於蓋上我們的認證印章。如果資料有誤,看到的人未必會花時間去探求背後的源頭,但其影響和傳播卻已經以幾何級數上升。在社交媒體上,大家可能都會不自覺地假設發佈或轉發資訊的親友已經對所發佈的資訊作了某種程度的核實與確認,當更多人傳播這些資訊,這些資訊就似乎變得更有說服力,也越來越少人會質疑其源頭。由於新媒體的資訊傳播快速,這種不自覺的傾向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後果。 《戰國策·秦策二》中記載的「曾參殺人」故事,說有一個與曾參同名的人犯了殺人罪,有人告訴曾參母親說她的兒子殺了人,曾母最初不信,但到有第三個人跟她說的時候,她就相信了並馬上翻牆逃走。這種以訛傳訛的情況,其實每天都在新媒體上發生。 一則錯誤或誤導的資訊,即使在事後獲得澄清,但損害已經造成,發佈或轉發資訊者不一定會把澄清發放,即使發放了,看到原來訊息的人是否會同樣看到澄清資訊,也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有不少人在發現自己發放的資訊有誤時,更會因為面子問題,而保持沉默
活出信仰
受廣告媒體和商人的渲染,有不少人現在只知10月31日是吃喝玩樂的萬聖節,完全不了解其實際的起源和意義。作為基督徒,我們除了要善用新媒體,讓親友對萬聖節的真相有更多了解,更重要的是提醒自己每時每刻都要做一個負責任的資訊傳播者,成為別人的祝福。 推本溯源是很重要的,當然我們時間精力有限,不可能對每一個課題都深入研究,但一個簡單的Google搜尋、註明材料的出處等等方法,絕對是你我他都能輕易負擔的!如果我們發現我們所傳有誤,更要即時發佈更正,以正視聽。 當我們常常談論如何透過新媒體讓福音廣傳,我們有否檢視自己的生命、我們所思、所講、所做、所傳,是否與我們所傳的福音相配合?如果我們在日常分享資訊時都不做好應盡的責任,作一個負責的分享者,我們如何能建立可信度,讓親友相信我們在傳福音時就會有所不同,會認真而負責任地傳正確可信的福音呢? 有朋友說,生命本身就是一篇道,在新媒體上,我們在分享資訊的同時,都在用生命講道,見證信仰。作為基督徒,我們實在沒有怠惰的空間!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哥林多前書10:23)
延伸閱讀:
1. 教會改革運動495周年 2. 萬聖節的真相 3. 萬聖節的真相:你玩鬼?鬼玩你! 4. 基督教佈道中心華恩堂:萬聖節究竟是何方神聖? 5. 維基百科:宗教改革 6. 維基百科:馬丁路德 7. 維基百科:九十五條論綱 8. 大英百科全書:Martin Luther 9. 維基百科:曾參 10. Facebook Charging In 2011: Chain Letter Spreads False Rumor 11. 胡志偉牧師:張在亨與《基督日報》疑團再起
互動平台
Facebook專頁: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漁翁撒網.基督教新媒體運動:http://netfish.cc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