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明明白白

明明白白


近代要於十八世紀才有「美學」這名詞,用來研究在自然和在藝術中的「美的哲學」。字源上看,此詞aesthetics是從希臘來的,意指由感官而觸及的事物,特別是與純用思維觸及非物質的東西有異。

美學要明白三件事:物料的角色、藝術的角色、美的角色;但若沒考慮藝術家的主要思想還是不足夠的。藝術家對以上的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而到近代,藝術與神學(視覺神學與言說神學),才有互為相依的關係。傳統神學會以道德主義來否定藝術,因為藝術涉及肉體、圖畫等視覺元素,好像只有言語才不會導致偶像崇拜。其實思想與明白這兩事, 都不離開心中腦海中的「圖畫」,即是說人是以心中的圖像來思考的,難怪我們用「明白」來形象了解。明者光明也,白者太陽之明亮,清晰之象,能看得清楚也。白者真也,直也。眼前的亮光為之白,不混濁。


人除物質生活的需求之外,還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和動物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在於人能夠從實用中提升出來,從個人物質生活的實踐中提升出來,進行「審美的觀照」和「純理論思維」。這兩種屬於精神生活的東西若失掉,人生就失去意義。人若被囚在黑漆的斗室中,即使吃得再好,穿得再好,也得不到「樂」(審美愉悅)。因為精神被縛束住了,不能超拔、自己個體生命的有限存在。一旦被誘導啟發,從冥冥見昭昭,就開始了精神的超越,人的精神就能趨於無限和永恆,人所能獲得的審美愉悅就越深越大。


「審美觀照」就是中國古人的「望」,「望」使人奮發,使人超越,使人從實在中昇華而透悟生命本相,從而獲得審美愉快。所以,審美對於人性、對於人的精神生活是絕對必需的。黑格爾(Hegel)說:「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王夫之說:「能興即謂之豪傑。興者,性之生乎氣者也。」對於一個人的人格修養,是不可缺少的。而美學則使人對於審美活動獲得一種理論的自覺,因而它對一個人的人性的完善,對於一個人的人格修養,也是不可缺少。人的思維興趣與理論是出自人的自由本性,而不僅僅是為了現實生活的需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