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針
搜尋
唐代詩人李白「只要有恆心,鐵杵磨成針」的典故是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勵志故事。但在現今的資訊汪洋中,即使我們有恆心,也不一定能夠在大海中撈到所要的針。 你或許會問:「我們的資料早已放在網站上,讀者只要到我們的網站瀏覽一下,就可以很容易找到!」容許我反問一句:「你是如何搜尋資料的呢?」有些情況下,你或許會造訪某一特定網站;但更多情況下,你可能只是快速地在Google或Yahoo中輸入一些關鍵字詞開始你的搜尋工作。你為何會期望讀者跟你不一樣呢? 在〈期望〉一文中,曾提及從「到我這裡來」和「到你那裡去」的範式轉移,提醒資訊發佈者不可守株待兔,而要主動出擊,到受眾出沒的社交媒體中去,才能令受眾有機會接觸到有關資訊。這種情況在搜尋資料時更是明顯,受眾即使知道只要去某個網站就能找到所需資料,也可能不願花精神去記憶網址。因此,資料是否以可被搜尋的形式(Searchable)儲存和發佈就變得極其重要。
吊詭
你或許又會問:「我們不是有很多搜尋工具可以使用嗎?Google、Yahoo等等可都是很有用的工具呀!」誰說不是呢?和以前相比,我們現在要尋找資料,確是比以前方便,但大前提是這些資料必須是以可被搜尋(Searchable)的形式被放在網站上。有哪些是不可或不容易被搜尋的形式?看看以下幾個很典型的例子:
例子一:圖像/相片、影音資料、以掃描或圖像/相片轉檔的PDF
這類資料在本質上並非以可被搜尋的形式,只能透過附加的標籤和背景資料作為搜尋依據,但限制極大。例如華人教會網絡搜集了不少教會的主日講道及佈道會資料,但只能按講員、主題等有限的資料作搜尋。如果我們想用某一節被引用過的聖經經文作準則,了解一下不同講員如何解釋這節經文,就無計可施。 一般從原檔案(如Word文件檔)直接轉換的PDF,其內文是可以被搜尋的,主要的搜尋引擎亦會記錄其全文內容作為索引,方便讀者透過這些引擎尋找資料。然而,以掃描或圖像/相片轉檔的PDF檔案,就搜尋而言,其格式與圖像/相片沒有分別,因為當中的文字實際上已不是以可搜尋的文字格式儲存。讀者只能憑肉眼作搜尋,費時失事。
例子二:Facebook
如果大家有試過在Facebook搜尋以前曾分享過的某條連結,就能體會箇中痛苦。要在Facebook找人不難,要找資料卻是極之困難,而搜尋結果往往只會顯示最近期的資料。這正是為何我常常強調Facebook只能作為發佈資訊和鞏固連繫的平台,卻必須有網站作為資訊大本營。
例子三:Flash的迷思
有不少教會/機構,為了讓讀者能在閱讀電子版本時有類似閱讀紙張版本的感覺,往往會把這些網上版印刷品(如機構通訊)以Flash形式包裝,甚至加上揭頁效果。 但這處理方法有一個嚴重缺點:如果網站上沒有同時附以文字版本的話,那即代表該印刷品與各大搜尋引擎(及所有用搜尋引擎找資料的讀者)割席絕交,因為再沒有搜尋引擎能知道你的內文是甚麼,再沒有讀者能透過他們需要和常用的方式找到你的內容! 正如上文所述,不要期望讀者到你教會/機構的網站尋找資料,很多讀者可能只會假設沒有在搜尋引擎出現的資料並不存在!再者,就算讀者真是到你教會/機構的網站瀏覽,同樣要面對無法搜尋內容的問題。難道你期望讀者會逐期翻閱、逐字細讀來找所需資料嗎?你自己會這樣做嗎?
大家都已經習慣生活於多媒體的世界,但諷刺的是,多媒體雖能豐富我們的體驗,但同時卻限制了我們搜尋資料的能力。如果人家無法找到你的資料,體驗再豐富也只會變成徒勞無功。 作為資訊發佈者,我們在選擇資訊發佈形式時,除了顧及受眾對多媒體的期望外,有否考慮到令資料可被搜尋(Searchable)的重要性呢?如何能取得平衡呢?下次續談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法。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着;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馬太福音七章7-8節)
延伸閱讀
1. 影片:15 second search tip: Time 2. 華人教會網絡
互動平台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Facebook專頁):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netfishhk.wordpress.com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