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把握與執著

約翰福音十一章1-16節


引言:

約翰福音十一章記載了約翰福音最後的一個神蹟,在這神蹟之後耶穌宣告「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隨後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十二章),在十八章被賣前為門徒洗腳(十三章),對門徒應許(十四至十六章),為門徒禱告(十七章),之後便被賣被釘被埋葬,繼而從死裡復活。祂的復活與拉撒路的不同,拉撒路復活後仍然會死,但耶穌復活後卻永遠不死,這也是表示信主的人也永遠不死(十一章26節)。在拉撒路復活前,耶穌原先在約旦河外(十章40節),有人來告訴祂拉撒路病了,耶穌說這病不至於死,且是為了神的榮耀(十一章4節)。當祂告訴門徒祂要回猶太時,門徒奇怪祂要回到一個充滿敵意的地方,他們不單不明白耶穌的目的,也不明白拉撒路死的意義。 經文中除了耶穌、拉撒路外,還有馬大、馬利亞與門徒。對於馬大耶穌沒有說太多,但對馬利亞,卻有特別的形容,說她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頭髮擦祂腳的,然後說,拉撒路是她的兄弟。


(一)馬利亞的把握

新約中有好幾位馬利亞,這位馬利亞有她的特別之處,在福音書中有關她的事有四件: (1)香膏抹主(路加福音七章36-50節),這是馬利亞自己蒙恩的過去。 (2)主前聆聽(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這是馬利亞追求成長的表現。 (3)家人蒙恩(約翰福音十一章1-46節),這是馬利亞家人蒙恩的記錄。 (4)香膏抹主(約翰福音十二章1-8節),這是馬利亞為主預備的行動。 這四件事給了信徒一個很好的提醒,也好比每一位信徒的屬靈旅程。


蒙恩的人不是蒙恩後便「靜候」主來,蒙恩的人蒙恩後是要「預備」主來。由蒙恩到見主,其間信徒要追求成長,如此才可以使別人蒙恩,才可以預備主來。


(1)自己蒙恩與追求成長

信主的人如初生嬰孩,家中會為添了一名成員而高興但絕不能只止於此。新生的嬰孩要有餵養,要有成長。新約聖經中提及嬰孩有三次,一次在哥林多前書三章1節,提及信徒如同嬰孩因而有嫉妒紛爭;第二次在希伯來書五章11-14節,提及信徒如同嬰孩因為不能吃乾糧,以致不能分辨好歹;最後一次是在彼得前書二章2節,提及信徒要如同嬰孩,渴慕純淨的靈奶,以致生命可以成長。 信徒生命成長與否便會決定個人之分辨力,影響教會之合一性,使信徒生命成長的便是神的話。 耶穌不單赦免了馬利亞的罪,更稱讚她選擇了上好的福分,那便是在祂的面前聆聽。在服侍之先,先要有所裝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樣,信徒要有好的事奉,便先要好好追求。人先對,事必成;先有領受,後有付出。因此,耶穌稱讚馬利亞選擇了「上好」的福分。馬利亞把握了聆聽主話的機會,人生便能知所先後,一生成敗便在於此。 信徒蒙恩後要參予服侍,但在服侍之先,必要先有裝備。當然,沒有「完成」裝備的一天,但信徒要邊學邊用,有入有出。教會有永遠做不完的事工因為禾場實在太大,但無論如何忙,總不能忘記吸收的需要、學習的必要。因此,一定要把握「上好的福分」,不能錯過、不能放下。信徒一定要定出時間、定下計劃、定意追求。

(2)別人蒙恩與為主預備

馬利亞蒙恩後,聖經記載了兩次耶穌到她的家中,一次是教導,一次是醫治。拉撒路的復活明顯是主刻意安排的,祂故意延遲前往,直至拉撒路死了四天才到。祂並不是見死不救,乃是故意如此,以致祂可以在眾人面前彰顯祂的榮耀,結果多人信了祂(十一章45節)。 馬利亞的家成了人蒙恩的地方,不單她的弟弟拉撒路死後復活,來看馬利亞的猶太人也因為所見的而信主。一人蒙福,一家蒙福;一家蒙福,眾人蒙福。 耶穌離世前,馬利亞再次用香膏膏祂,這次與第一次有所不同。耶穌說馬利亞是為祂安葬而作的,在馬可福音中更指出是「為安葬的事,預先澆在他身上」(十四章8節)。耶穌復活後,有婦女要去膏耶穌(路加福音二十三章55節至二十四章12節),她們去了,但耶穌已不在了,她們要膏但已錯失良機,徒勞無功。馬利亞可以預先如此做,因為她有先前的聆聽,明白主所說的,便是祂要復活的事,因此她把握祂在的時候,為祂安葬的事作出了準備。 馬利亞為耶穌的安葬而預備,信徒如今要為耶穌的再來而預備,而最重要的預備便是要讓更多人在主來之前可以蒙恩。幫助別人蒙恩是預備主來的最好方法,也是耶穌所吩咐、所希望信徒做的。信徒不要只在教會中,也要走到教會外;教會不單要聚集,也要分散。 馬利亞明白自己的罪,來到主的面前,用香膏膏祂的腳,用她的眼淚與頭髮擦乾。她得到了主的赦免,她不單蒙恩,她也聆聽,在主前安靜聆聽,有了聆聽,才有明白。 耶穌第二次到馬利亞的家,是因為拉撒路的原因。起先馬大馬利亞也不明白,其後拉撒路復活了、耶穌宣告了、多人信主了,馬利亞再一次不是用耳,而是用眼,親自看見主的宣告是何等的真實。 耶穌被賣前,馬利亞把握時間再次用香膏膏祂,這次是為祂安葬而預備的。耶穌在馬可福音十四章9節中告訴門徒普天之下傳福音時都要述說馬利亞所作的事以為紀念,所紀念的便是馬利亞的信心,更正確的說是她的信仰。福音的內容便是耶穌死而復活,馬利亞信所以如此行,人要信便可蒙恩。 信徒蒙恩便要追求,信徒要預備主來便要使別人蒙恩。若要由自己蒙恩到別人蒙恩,便要好好追求,才可作好準備。由己到人,由入到出,信徒若明白神的心意,便要付諸行動,以致便可如同馬利亞般把握了聆聽的機會,也把握了預備的時間,最後得到主的稱讚,選了上好的福分也做了一件美事。

(二)耶穌的執著

對於拉撒路的事,有兩點是一般人不太理解的,一點是門徒的不理解,一點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當耶穌對門徒說要去猶太的伯大尼,門徒不理解,因為那裏的猶太人要拿石頭打祂(十章31節)。人總是會趨吉避凶,沒有人會自投羅網,但耶穌卻有祂的原因。其次,耶穌故意拖延,直至拉撒路死了,葬在墳墓四天了,然後祂才去,可以說耶穌是定意要拉撒路死的。耶穌之所以如此,不是因為祂要拉撒路死,而是因為若他不死,耶穌便不能使他復活,也不能宣告祂就是復活、祂就是生命。所以,耶穌要去猶太,拉撒路也要死,為的是人的需要。耶穌是在把握機會,彰顯神的榮耀,以致人可以認識神、歸向神。


(1)耶穌去猶太

當門徒質疑耶穌去猶太的決定,耶穌的回答很特別:「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時麼?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為看見這世上的光。若在黑夜走路,就必跌倒,因為他沒有光」。在約翰福音一章中提及耶穌就是光,來到世界。在馬太福音四章14節引用了以賽亞書指出耶穌來便是要照亮那些坐在黑暗的人。在約翰福音中耶穌又宣告祂就是世界的光(八章12節),並且說明跟從祂的人就不在黑暗裡走。 耶穌為何要去猶太,是為了要叫拉撒路復活;為何要叫拉撒路復活,是為了神的榮耀,也叫神的兒子得榮耀;意思是人可以看見神,認識神的兒子,神蹟的目的正是如此(二十章30-31節)。耶穌來到世上便是來到一個不歡迎祂的地方,祂正是為了這些不歡迎祂的人而來的。神的兒子為我們死,是在我們作祂仇敵的時候(羅馬書五章10節)。這是耶穌的目的,這是祂的執著,為的便是要把祂的仇敵變成祂的子民。 耶穌不畏危險、不怕敵對,執著要去猶太,要去行祂所要行的神蹟,以致人可以看見,從而認識祂而信祂。信徒要承擔主的使命,不也是艱難重重、危險滿佈嗎?信徒在未信親友中,宣教士在未得之民中,往往不是水到渠成、一帆風順。耶穌在世時已提醒門徒,他們傳道是如同羊進入狼群(馬太福音十章16節),這是何等危險的環境!耶穌在離世前又提醒門徒,「世人要恨你們」(約翰福音十五章18節),這是何等不安的應許!縱然如此,到了耶穌升天離世前,祂仍吩咐門徒要去,使萬民做祂的門徒(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9節),這是主的執著,也是信徒應有的執著。 信徒求的不是安逸而是順服,不要為了安逸而不順服;不是無災無難而是忠心到底,不要為了無災無難而不能忠心到底。這一份的執著,是一份生命的執著,是關乎信徒生命的方向,也關乎別人生命的歸宿。

(2)拉撒路的死

讀過福音書中的神蹟後,不難相信耶穌完全可以在拉撒路死之前醫好他,但耶穌卻故意、定意地拖延,要待拉撒路死後、埋葬後才去,然後從墳墓中叫他出來。這並不是多此一舉,而是精心策劃,為的是可以再一次彰顯神與祂的榮耀,讓人可以看見,可以信。 耶穌定意拉撒路要死,也要他的姐姐們為他傷心,他的親友為她難過。馬大馬利亞當時不明白,二人都表示若耶穌早點去,拉撒路便不致於死。不單他們二人不明白,相信連拉撒路也不明白。這事以後,那些來看馬利亞的猶太人看見就多有信祂的(十一章45節,十二章11節),甚至這些人還為此作見證(十二章17節)。 這個神蹟的結果可以說是影響深遠,也必出乎馬大、馬利亞與拉撒路意料之外。 病與死都不是人喜歡的,可以說是人生中的苦難,耶穌刻意的要拉撒路經歷死亡,要馬大馬利亞經歷傷痛,為的是更大更重要的原因,便是神得彰顯,人得救贖。 在信徒人生中也會有不幸不如意的事,也會有難受傷痛的事,但信徒也要有一份執著,便是無論如何,要叫基督照常顯大(腓立比書一章20節),為的是人能看見信徒生命中的神而信主。在苦難中、在困難時,信徒要思考如何回應、如何面對,以致可以彰顯神,簡單地說,是如何在困難苦難中可以彰顯出信徒所信的信仰。信徒要明白信主後主來前的使命,要有一種執著,一份生命的執著,如此,信徒的生命才可以更豐盛。因為生命不單會影響生命,生命也要產生生命,別人的生命可以有轉機,是因為生命有了光便不再在黑暗中走,可以出黑暗入光明。

結語:

馬利亞的把握、耶穌的執著帶來了生命的見證、生命的改變,人可以不理解,人可以不明白,信徒仍要把握機會,裝備自己,預備主來。信徒在逆境中、在困難中仍要堅守信仰、表明真理、彰顯基督。在信主後,主來前,信徒要裝備、要預備、要持守、要彰顯。若希望人生要有永恆果效,信徒便要好好把握、緊緊執著,靠著神、靠著聖靈、靠著肢體之相助,彼此的鼓勵、互相的守望,預備主來。使命是可以承担的,生命是可以改變的。信徒在這條屬靈旅程上不單要跑得對,也要跑到底,直到主來!

作者保留版權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