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堅持與失敗

約翰福音十三章


引言:

約翰福音一至十一章提及了耶穌七個神蹟和七個宣告,到了十二章,可以說是到了祂在地上使命的最後一部分,也就是祂在世上要走的最後一段路。曾到以色列旅遊的人,都知道有一條「苦路」,便是耶穌背著十字架所走過的一條路。事實上這不單是一條「苦路」,更是一條「愛路」,耶穌是基於愛才走上了這一條路。十二章由耶穌被膏作為開始,到騎驢入城,最後宣告祂離世的時候到了。到了十三章,終於到了祂與門徒告別的時候了。十三至十七章的記載是約翰福音獨有的,不單獨有,且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的內容決定了耶穌離開後門徒是否可以承擔祂的使命、繼承祂的工作。十三章是洗腳的榜樣,十四至十六章是臨別的贈言,十七章是離別的禱告。以榜樣開始,以教訓繼續,以禱告結束,這三方面也是每位信徒應做的、該做的事。


(一)撒但試探

首先,經文中除了耶穌、門徒(特別是猶大與彼得),不要忘記還有魔鬼撒但(2,27節),第2節指出魔鬼已將賣耶穌的意思放在猶大的心,27節說撒但已入了猶大的心。耶穌在傳道開始時,魔鬼便試探祂;耶穌在傳道結束時,魔鬼要殺害祂。由始至終,魔鬼不明白牠不能勝過耶穌,牠也不明白事實上不是牠殺害耶穌,而是耶穌自己願意為人捨命的,魔鬼不是神,牠不是全知的。 在耶穌一生中,魔鬼從沒有離開過祂,無論是直接的試探或是間接的陷害。牠用的手段層出不窮,但神的救恩計劃不會因此而落空,撒但的結局也不會因而有所改變。 在信徒的一生中,魔鬼也不會放過我們,牠的詭計也是層出不窮。保羅提醒信徒不要讓撒但趁機會勝過我們(哥林多後書二章11節),也不要給魔鬼留地步(以弗所書四章27節)。彼得也提醒信徒要謹守儆醒,因為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在尋找可吞喫的人(彼得前書五章8節)。 在所有的戰爭中,首先要破壞的是敵人的防禦系統,以致可以攻其無備。在戰爭中而不知,被攻擊時而不守,這是何等的危險。信徒要明白撒但沒有離開耶穌,牠也不會放過我們。我們不要敵友不分,容讓撒但進入我們的心,進入我們的生活中。信徒在日常生活中要操練辨明撒但的工作,能指出、能認識甚麼是從撒但來的。無論是一個心中的意念、一個即時的反應、一句衝口而出的話、一件很想做的事、一眼所見的畫面、一時而有的衝動…..要能指出是來自撒但,並且對這一切說「不」。對付撒但只有一個方法,便是不妥協、不猶豫、不留地步、不給任何的機會。信徒個人的儆醒與決絕是得勝的原因,信徒之間的互相守望也是致勝之道。信徒不要輕看撒但的技倆,也不要低估神的能力;不要高估自己的耐力,也不要輕看試探的魔力。


(二)耶穌洗腳

人在離世時絕不會隨意作事,當耶穌知道自己離世的時候到了,祂刻意的去做了一件事,便是為門徒洗腳。今天仍有一些教會有洗腳的傳統,他們認為這是效法耶穌的榜樣。事實上,洗腳的重點不在於行動而是在於心態。當時的人出外後,腳會因路上塵沙而弄髒,洗腳是當時奴僕所作的事,也是一件相當卑賤的事。 耶穌作這事不單表現出祂服事的心態,更重要是因為祂愛屬於祂的人,也是因為祂知道自己要回到父那裏去(1,3節),祂知道洗腳的教導正是祂離世後門徒所需的。 耶穌在離世後再來前,門徒要承擔祂的使命,在地上要傳天國的福音、建立神的教會。祂知道黑暗不會接受光,罪人不願離開罪,撒但也不會放過祂的門徒。因此,耶穌在臨別贈言之前先留下了一個重要的榜樣。耶穌在洗腳之後要求門徒也要彼此洗腳,之後更明說他們要彼此相愛。這有兩方面的意思,耶穌愛祂的門徒但祂也要門徒彼此相愛;信徒不單要與主相愛,也要彼此相愛;不單愛主也要愛人。 今日在教會中可悲的是信徒愛主但卻不能相愛。一位信徒愛主,另一位信徒也愛主,但二人卻水火不容,這不單是教會的悲哀,更使主的心傷痛。父母見子女之間爭吵,甚至如同仇人一般,為父母者豈不心痛。因此,耶穌吩咐門徒彼此洗腳,若連最卑微的事都願意為對方做,一口氣為何會嚥不下、一個錯為何會不能寬恕、一個難處為何會不願分擔、一點改進為何會不肯加以肯定。 此外,耶穌看重的不是重複洗腳這行動,而是愛要有行動的表現。愛不是單單藏在心中,也不是只是掛在嘴邊,愛是要有表現的。當神愛世人,祂便差了祂的獨生子到世上來。當耶穌愛屬祂的人,祂便為他們立下了愛的榜樣。使徒約翰在約翰一書中也提醒門徒「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翰一書三章18節)。 在教會中我們喜歡聽愛的信息,喜歡唱有關愛的詩歌,甚至常常被這些信息、詩歌所打動,但感動之後要有行動,打動之後要有表現。耶穌洗腳是愛的具體表現,教會中高舉愛沒有錯,但信徒間也一定要彰顯愛,有甚麼話、有甚麼事可以表現愛的,便當努力去作、盡力去做,如此,眾人便可以認出我們是主的門徒(35節)。 愛不會是無意的,只會是故意的。信徒每天都是立志要有愛的表現,無論是一個短訊、一個代禱、一個慰問、一個提醒,不論多少,總要愛,且要有愛的表現。 教會的建立是基於神的愛,教會的生活要表現神的愛,信徒要彼此相愛。


(三)猶大賣主

有些人認為猶大賣主有功無過,若沒有他的配合,耶穌死不了、救恩成不了、這是謬論,絕不可信!經文中清楚說明是魔鬼把賣主的意思放在猶大心中,最後是撒但進入猶大的心,然後猶大便出去找了祭司長,帶了兵丁來捉拿耶穌。救恩不是撒但要完成的事,也不需要撒但的參予,救恩正是要處理撒但所帶來的破壞。耶穌為了猶大的出賣而憂愁(21節),耶穌並不怕死,祂是為死而來,祂憂的是為猶大而憂。在馬太福音二十七章3節提及猶大事後為此而後悔,表示賣主的事是錯的,實在無功可言。10-11節中指出耶穌洗腳後對門徒說他們不都是乾淨的,猶大當時也在,別人不明白,他卻應該心中有數。暗示不奏效,在21-27節更有一個明示,其他門徒仍然不明白,但猶大是清楚知道自己要作的事,因為他是在逾越節晚餐前已商議好有關賣主的事(馬太福音二十六章14-16節)。 「利慾薰心」這句話形容猶大是相當貼切的,他可以說是明知故犯。人之所以明知故犯是因為給魔鬼留了地步,少了謹守、缺了儆醒。雅各也提醒信徒人是有私慾的,私慾是會懷胎,然後會生出罪來(雅各書一章14-15節)。這說明人犯罪是有一個過程的,人不會無緣無故地犯罪的。 猶大的問題是貪,在約翰福音十二章6節中已指出他有偷錢的習慣。大罪是由小罪建成的,大錯是由小錯形成的,人若不謹守儆醒,懸崖勒馬,到鑄成大錯時便會悔之已晚。 耶穌給猶大寬容、機會、提醒,但他堅決不悔,泥足深陷以致大錯鑄成,悔不當初。保羅有一句話說得很好:「還是你藐視他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不曉得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呢?你竟任着你剛硬不悔改的心,為自己積蓄忿怒,以致神震怒、顯他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羅馬書二章4-5節)。神的寬容是要人悔改而不是任人放縱,不少信徒因為所犯的罪沒有人知便愈犯愈多,愈犯愈重,到一天東窗事發,便害人害己、辱主負神。昨天的錯已成過去,明天的罪可以不犯,每天都可以是新的一天,對撒但要說「退去」,對愛要說「可以」,對罪要說「夠了」。


(四)彼得無知

彼得的衝動是他的個性,敏捷與衝動不同,快捷與魯莽有別,二者分別在於無知。彼得不明白主的心意,也不明白自己的有限。耶穌為門徒洗腳,他起初說不可,其後連手和頭也要耶穌洗。彼得的反應可說是不經大腦,胡言亂語,到後來更誇口願意為主捨命,但卻不知自己很快便要三次不認主,說話快不一定好,說話準才重要。 有人認為彼得好勝,要比別人強,凡事要快人一步,語不驚人誓不休。他與猶大錯的不同,一個是名,一個是利;一個是怕,一個是貪。彼得要名不要苦,最後因怕而不認主;猶大要利不醒悟,最後因貪而賣主。 屬靈的野心是教會、也是信徒的致命傷,更是撒但常用的技倆。信徒要以神為首、以人為本、以愛為先,這便是耶穌的榜樣,這便是信徒要效法的榜樣。人不是要忘我而是要明白自己的身份、位份與本份,耶穌來是要服事人,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信徒要的也是一樣,成功的領袖不是要有多少人跟從,而是在於能服侍多少人。主僕不能不分,誰是主人、誰是僕人,主僕顛倒便是教會的禍,便是信徒的過。 虛己不容易,特別是有恩賜又被神用的人,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四章7節的提醒非常重要:「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甚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再看彼得,事後他痛哭悔改,復活的主再次肯定他、原諒他,他成了初期教會的領袖。再讀彼得前後書,體會到一位不同的彼得,他的眼目再不是今生的成敗,而是活潑的盼望(彼得前書一章3節),他更明白受苦的需要(彼得前書四章1、12-16節)。 信徒要肯定自己的恩賜,但不要誇,信徒要爭取事奉的果效,但不要傲。信徒要自重自愛,但不要自高自大,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彼得前書五章5節)。


結語:

耶穌與撒但同樣堅持,耶穌愛屬祂的人愛到底,撒但試探屬神的人也試到底,信徒要謹守儆醒,以免落在撒但的試探中,信徒也要彼此相愛,以致可以活在神的愛中。一正一邪,要擇善棄惡。 猶大與彼得,一貪一怕,名與利使人作了不該做的事,說了不該說的話。執迷不悟固然可惡,自以為是也同樣可悲。人要明白神的心意,更要順服神的心意;人又要知道撒但的詭計,更不要相信牠的詭計,一順一逆,要作明智之舉。 人生的路不易走,但神的話是腳前的燈、路上的光(詩篇一百十九篇105節),聖經中有明顯的例子、有清楚的教導,凡是願意尋求的,必定可以尋見(馬太福音七章8節)。凡是有耳可聽的都應當聽(啟示錄二章7節),以致人生不會走冤枉路,可以走在正路上,這正路不是一條寬大的路,是一條窄的路,但卻是一條引到永生的路(馬太福音七章13節)。

作者保留版權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