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錢太少
讀經
馬可福音十二章41-44節 哥林多後書八章1-15節
挑戰
財富的反面是貧窮,即使一個富有的國家如美國,也有貧窮的一面。當人們駕車經過大城市的貧民區或鄉村時,就會發現並不是每個地方都和自己居住的地方一樣;當我們走在玻璃與鋼鐵城市的街道上時,就會發現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棲身於垃圾桶內,或露宿街頭;當我們在風景區旅遊時,也會意外地發現破舊的房屋及衰敗的市鎮。 統計數字也令我們失望——美國的「第三世界」約有三千五百萬人口;城市的人口與鄉村的窮人為數相等。大部份美國窮人沒有社會福利補助,年齡十四歲以上有工作者約佔百分之四十二;這些有工作的低收入者成為社會中最被忽視的一群。 有不少人看到那些不幸的窮人,知道他們的遭遇後,產生一種自責的罪惡。我們同情他們,但不知如何幫助他們。我們並不是無能為力的,可以透過宗教或慈善機構表達我們的關懷,可以奉獻金錢及時間去幫助那些受苦的一群。 耶穌教導我們:貧窮不是一種罪惡;但祂也教導:貧窮也不是一種美德。 假如你有能力紓解貧窮,你將如何作?
回應
請讀馬可福音十二章41至44節,當教會奉獻袋經過你面前時,你通常如何回應?假如你沒有放入任何金錢,你是否覺得歉疚呢?是否因放入金錢而覺得驕傲呢?是否設法找一張小面額鈔票?假如身邊只有一張大鈔,就讓奉獻袋擦身而過?或是將口袋裡零錢拿出去呢?或是知道神日後必祝福,而將口袋裡所有的都奉獻出去呢? 你對於耶穌看著眾人投錢入庫作何感想(馬可福音十二41)?為甚麼大多數人奉獻金錢給教會?是甚麼動力叫寡婦將她所有的都奉獻出來呢(馬可福音十二44)?主耶穌在這裡是要教訓門徒甚麼呢?對於寡婦的舉動,你的意見如何?你認為這幾節經文是要教導我們甚麼呢? 請讀哥林多後書八章1至15節,去年此時,你在做甚麼事而現在仍未完成?你現在從事那一件工作尚需一年才完成(哥林多後書八11)?當我們都面對做不完的事情時,保羅卻強調有意想不到的恩典,保羅要哥林多人和我們都要知道的恩典,究竟是怎樣的恩典?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如何有滿足的快感樂呢?在極窮之間,如何顯出樂捐的厚恩呢(哥林多後書八2)?你如何形容馬其頓教會樂捐的習慣呢(哥林多後書八3)?對於自己的教會,又如何呢?保羅說到當時的奉獻,最先獻上的是甚麼呢(哥林多後書八5)?為甚麼主耶穌選擇了貧窮(哥林多後書八9)?保羅勸哥林多教會如何完成一年前已開始的慈惠工作(哥林多後書八7、10〜11)?根據聖經章節,基督徒的生活如何在富餘和不足之間取得平衝呢?(林後八12〜15)? 思想及討論以下兩段話。
計算一下,神給了你多少,從其中取出你需要的,餘下是你不需要的,而是別人所需要的。(奧古斯丁)
對於貧窮的人感覺歉意,並不是基督徒應有的態度——去幫助他們才是對的。(克拉克)
生活上的運用
保羅曾說要帶哥林多的捐獻到耶路撒冷賙濟窮人(使徒行傳廿四17),他受了耶路撒冷教會重要人士之託(按指雅各、磯法、約翰等人),去紀念窮人(加拉太書二10)。保羅依他個人特殊風格雖然詳細指示哥林多教會如何收取捐獻(哥林多前書十六1〜4),但他自己並未在那困難的第二次行程中收取捐獻。反之,他在回來之後差遣提多去,並帶去一封嚴厲的信,但此次亦未成功。因此保羅定一新計劃:讓提多與兩位同伴去收取捐獻,結果亦未成功。其原因,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十一章7至10節中提到了。事實上,保羅在他去希臘三個月旅行中收了捐獻(使徒行傳廿1〜3)。在哥林多時,保羅寫了羅馬書,在十五章26節提起亞該亞人樂意捐獻,而哥林多則在亞該亞地區。其時新起的教會雖然不富裕(哥林多前書一26;哥林多後書八2),但仍較耶路撒冷的貧窮為佳。新起的教會也從這樣的分享互惠表達了他們感謝以色列人對福音的恩賜。這是很有意義的,因為保守的猷太基督徒一向對保羅所建立的新教會表示懷疑,事實上,他們在訪問這些教會後,告訴新教徒們一定要遵行摩西律法,要成為真正的基督徒(此舉促使保羅加快寫慷慨激昂的加拉太書),而該次捐款也癒合了兩者的歧見。 在你周邊的環境裡,有沒有貧窮的跡象?神要你對窮人採取甚麼態度?你能採用何種方法,去幫助社會上的貧窮人與全球的貧窮人? 你曾否在某一場合作過犧牲的奉獻?當時的情況是如何?而你的感覺怎樣呢?你現在有無機會對神與其他人作犧牲的奉獻?犧牲性的奉獻和從豐富中拿出的奉獻,有何不同?
你的禱告與行動
「職場亮光」專欄內容轉載自《信徒領袖錦囊》,由「佳美腳蹤事工」出版,黃文謙先生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