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加減

(引言:每天我們在新媒體看到的資訊,多姿多采,琳琅滿目,但能讓我們留上心的又有多少?今期〈加減〉,筆者嘗試與讀者們共同探討如何運用減法的思維善用新媒體。) 基督教機構常受資源匱乏問題的困擾,當看到運用新媒體的成功故事,要不就覺得自家連基本需用都成問題,不可能有資源空間善用新媒體;要不就會對新媒體趨之若騖,急不及待就要馬上行動參與其中。 在第一種情況下,基督教機構其實很可能缺乏了一個深入了解與探索的機會,以為凡是新科技新事物就要投放大量人手、金錢、資源才可成事,對於捉襟見肘的基督教機構實在是遙不可及。其實正正因為資源緊絀,基督教機構才更需要借助新媒體的力量把受眾社群連繫起來,賦權讓受眾成為積極參與、分享、推動機構事工的一分子,令機構的默默耕耘能取得更大的果效。 在第二種情況下,機構很可能會忽略謀定而後動的重要性,而只抱著人有我有的「年晚煎堆」心態。未有足夠深思熟慮的結果,就是浪費了資源卻得不到期望的效果,卻可能會把責任往新媒體頭上一推,認為新媒體不是他們那杯茶。 兩種情況的共通點,都是在加與減之間未能掌握分寸。要善用新媒體,關鍵在於要在加減之間作出合適的取捨。加甚麼?減甚麼? 新媒體的「宜加」,不在於加資源、加人手,而是在於要加心思。加甚麼心思? 有不少時候,發現機構往往把焦點放在加顏色、加視頻、加字體,總之就是「加到七彩」,讓受眾眼花繚亂,出現眼目過勞、思緒紊亂、難以集中等狀況。不問可知,「加到七彩」的結果不是讓受眾更留意,反而是失去焦點與重心,加了包裝,卻減了關注,因加得減。要讓受眾真正能接收機構的訊息,機構在運用新媒體時需加入更多匠心,看看如何讓受眾能體會訊息與其生命及生活的關聯。要做到這點,必須注重以下的「宜減」:減除不必要元素、減省過多的包裝、滅少擾人的噪音。 減法能令焦點更突出,印象更清晰。有一段時期黃霑在明報副刊寫一個叫「廣告人告白」的專欄。有一次筆者一打開副刊就給那個專欄吸引住──因為在那個專欄的位置是一片空白!細看之下,發現有一行很小的字寫著:「平時不看本欄的讀者,今天大概都會看一下本欄,這就是廣告人利用空白的道理。」寥寥數語,就把減法的真諦活現在讀者眼前。當我們把減法放在新媒體的處境下,就更能體會當中的道理。想想每天我們在新媒體看到的資訊,多姿多采,琳琅滿目,但能讓我們留上心的又有多少? 有不少時候,看到基督教機構發佈的資訊,都不難感受到一份熱情:發訊者實在有太多想表達的訊息,因此一股腦兒都包含在同一個海報或單張中。然而,讓我們換成受眾的角度又會有何感受呢?會否在看不到當中包含的豐富訊息,反而連最重要、最根本的訊息都接收不到呢? 當新媒體上充斥各種豐富包裝的資訊,用更多的包裝以求突出,很容易會跌入嘩眾取寵的陷阱,以至出現各種誇張的口號、誇張的影像,這類例子實在是不勝枚舉。減省過多的包裝,反能令核心訊息得以突出,讓受眾更感到真理訊息的踏實和真實。 信仰的本質是讓人得著盼望、得著平安、得著喜樂。然而,有不少時候我們會看到發放信仰資訊時夾雜著不少擾人的噪音,甚至弄得像娛樂節目般。試想想,如果作為教會和福音機構不能以踏實的真理打動受眾,而要以娛樂化的包裝作為吸引,這些娛樂化的包裝並不會讓受眾更認識真理、更接近真理,反而會變成噪音,讓主題訊息失去焦點,產生反效果。 這並非是指真理的訊息不應該以讓受眾能理解及感到關聯的方式表達,只是想指出「過猶不及」,與受眾的生活脫節和只以受眾的口味為依歸,同樣都不是傳揚真理的好方法。當中的分寸拿捏,實在需要從上而來的智慧帶領。 新媒體平台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機遇,是讓我們可運用新媒體平台的特性加強人性化接觸、加固社群的聯繫、加深融入受眾間,但這些「加」卻要用「減」去達成。加減之間的中心,是既要清楚自己的異象,亦要清楚受眾的需要,在兩者間建立連繫。加減得宜,進退有據,是在開展具體行動前必當思考的重要課題。資源緊絀,與其因加得減,不如讓我們好好學一學減法,以做到突出焦點,觸動人心,以因減得加,取得更好的果效。

「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哥林多前書9:23)


延伸閱讀

1.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匠心〉

互動平台

Facebook專頁:http://facebook.com/netfish.hk 基督教新媒體運動:http://netfish.cc 相片來源:Photo: Krishnan Gopakumar / freeimages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