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餘選擇
1、外太空生命的起源 發現DNA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克里克(Francis Crick)在他的《生命本身:它的起源與性質》(註25)一書中提到:「若生命沒有藉自然程序開始,除非我們贊成特別創造的論點,否則生命必始於他處,並將地球殖民地化。」《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評論克里克的著作時提到:(註26)「大概是因為克里克對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極深刻的見解,以及他知道要組成能複製系統(replicating system)的艱難,致使他將生命的起源推卸到宇宙其他地方。」
1996年8月,白宮為克林頓的競選造勢而大大宣傳太空總署的新發現,一個一萬三千年前水星的岩石曾掉到南極洲的艾倫丘陵隕石(Allan Hills),太空總署的科學家在這4.2磅重的ALH84001火星岩石裡找到有化學和微生物的化石。雖然太空總署主任Daniel Goldin一再強調:「我要每個人明白我們並非講到一些矮小的青色人(little green men)」,(註27)但全球媒體卻馬上推測到水星物種的可能性。 科學家們推測,岩石裡有多核苯環的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在地球上,當微生物死亡後會遺留這種PAH。值得注意的是,太空總署同時發表加州大學古代微生物學家(paleobiologist)William Schopf 的批評:「他指出,在許多星球的岩屑(debris)以及許多的隕石(meteorite)中普遍地可以找到PAH,但這些發現從來沒有被解釋為微生物。」他進一步指出: 「被找到的PAH只有地球上的百分之一,它小到根本不可能經歷化學分析,而且它毫無細胞分裂和生命循環的証據。最大的可能只不過是乾的泥土(dried mud)或者是礦物質(mineralic material),根本不可能是微生物。」(註28) 哈佛大學生物學教授福特指出:「若水星上果真曾有微菌類的生物,這一點都不足為奇,因為人類仍然是我們所知的唯一高等智慧生物。」即使水星上有高等生命,我們仍然要問,那高等生命如何形成的?而其中的化學元素以及水星本身從哪裡來?把生命的起源搬到水星上,照樣無法解釋生命起源和進化論的難題,而在那裡討論宇宙的起源,仍然和在地球上思想這個問題一樣沒有任何不同,因為水星同樣是這宇宙的一個星體。
2、有希望的怪物(Hopeful Monster)
既然新進化論微小的變化無法引進新物種的變異。 高氏蜜(Goldschmidt)提議,植物和動物生命突然經歷怪異的突變(monstrous mutation),好像在游藝場展示的兩頭綿羊或發育不全的兔子(stunted rabbit)。他承認,差不多所有這些怪物都無法生存;但偶然間,一個怪物會過關,新的品種就會因此出現。他給這種怪物起了相當引人注目的名稱──有希望的怪物。
3、神的創造
真金不怕洪爐火,我們從宇宙學、天文學、遺傳學、古生物學、分子生化學、高能物理學、解剖學、太空地質學、考古學等科學的研究,不但沒找到任何証據可以指出《聖經》話語的錯誤,反而從各方面証明《聖經》所描述的模式與最能被接受的科學証據驚人的符合。最低限度,兩者間完全沒有無法協調的衝突。其實,自歐洲文藝復興以來,自然科學領域所尋獲的「真理」,從來沒有像近十年來一樣,與《聖經》如此貼切相符。 《聖經》所敘述有關動植物的創造,全部都是「各從其類」。這與生物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基因精確複製的原理完全相稱,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見証到的生物繁衍的原則。 從巴斯特對「物腐蟲生」的否定,到脫氧核糖核酸的發現,一方面否定生命從無機質長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指出生命組成的錯綜複雜。所謂簡單的單細胞無中生有的可能性,事實上和颱風吹過垃圾堆長出「747珍寶豪華客機」的幾率一樣低。 古生物學家從化石的研究,照理應提供無數生物物種變異與長成的直接証據。但時至今日,化石的研究卻充滿一群群種類分明的生物從虛無中神祕出現的記錄。 自然界充滿無數極端完善和複雜的器官與生物。它們複雜的構造與融洽的運作,怎麼可能是自然選擇機遇運作的結果? 若天擇論是確實的話,為何自然界沒有吃草的蛇和吃樹葉的鳥?自然界有什麼力量促使氫和氧組成水的合成物使水能維持物種的生存?為什麼電子、中子和質子要一起運作組成自然界的各種不同的原子,來使生命可以長成以及生活在這宇宙裡? 遺傳學對夏娃的追蹤所找到的線索,與《聖經》關於神創造亞當夏娃的記載驚人地相似。惟有傳統性人類學家仍固執地以先存成見,借著極少的化石,構建起人猿進化的論點。從宇宙創始、生命起源和進化論的研討,最低限度,應該促使我們放棄固有成見,願意繼續去尋找真理的基石,使我們對生命與信仰有進一步的認識。
(註25)New Scientist,13 May 1982,pp.435-436. (註26)Time,August 19,1996,p.45 (註27)Time,August 19,1996,p.44 (註28)Time,7 April 1980,p.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