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俞真──
從信仰到扶貧

系列

愛生命・愛香港

俞真──
從信仰到扶貧

俞真

8/11/11


(信報,2010年11月9日) 對於沒有信仰的人,花時間幫助貧窮人,也許是出於善心、仁慈,或者出於其他個人因素。然而對於有信仰的人,服侍貧窮人是為了甚麼?是因為有信仰的人比沒有信仰的人更為仁慈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俞真作為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在「施達基金會」當了十六年義工,他如何看扶貧工作?


為何要扶貧?

俞真於九四年開始參與「施達基金會」的扶貧工作,初時是當暑期工,當了約莫兩個月,之後就一直當義工至今。談到扶貧工作對基督徒意義何在,他有一番見解:「我們去服侍貧窮人,是因為他們是我們的弟兄姊妹,不是因為我們比別人更仁慈、更好心腸。對於基督徒來說,幫助貧窮人並非額外的付出,乃是我們生來的本分。很簡單,若你自己家中的兄弟姊妹遇到困難,或捱餓,或生病,你會很緊張地要去幫助他嗎?當然會的!我很記得,○八年五月的四川大地震是一個很痛心的日子,那晚『施達基金會』搜集了一些數據的資料,需要我提供協助以製作一份簡報和放上網進行呼籲。那晚,我工作至凌晨四時多,只覺睏倦難當,但那一刻我問自己,我現在雖然不可以睡覺,但我還能安穩地坐在椅子上,這裡開著空調……念及身處災區的人,他們正面對著一個怎樣的環境?那可是生命時刻受威脅、妻離子散的光景啊!那麼我不睡覺算得了甚麼?就是這種動力,推動我繼續支撐下去,結果我工作至凌晨五時許。」


我們的責任與本分

「在施達侍奉的過程中,很多時要捱更抵夜、通宵達旦,也許你會問,施達和其他扶貧的機構有何不同?為何我偏偏肯在施達付上那麼多光陰?這跟他們的事工運作原則大有關係,就是『藉教會,經教會,扶貧濟困』。藉教會和經教會的意思,就是說,他們只向信徒和教會籌款,而當他們使用金錢的時候,一定也是經由當地的教會,或是一些基督教背景的組織,或者是當地的信徒,來將金錢行使出去。這讓我從中看到,其實扶貧行動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叫我們每一個信徒明白到身體力行地從事扶貧工作,其實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當盡的本分。有時聽一些弟兄姊妹分享,他們參加扶貧體驗團,去作探訪時,很多時會被問及:『為何你在那麼富裕的地方,會來到我們這裡服侍呢?』那麼他們都會回答說:『因為我們是信耶穌的,你們是我們的弟兄姊妹!』其實福音並非只救人的靈魂,對於人們在世的實際需要也要幫助,譬如聖經多處提及,耶穌在傳福音之餘,也會用用五餅二魚去餵飽五千人,使有病的人得醫治!」


普羅克斯塔的床

「記得初信主時,每每不理人家作啥,劈頭便跟他講福音……其後我慢慢檢討,明白到其實我根本不知道對方的需要,那麼我怎能跟他溝通?讓他明白福音可帶給他甚麼幫助?若我一味將自己那一套強加在他人頭上,那麼我跟一個『法西斯』有何分別?我記得以前看過楊牧谷的一本書,叫《做人真艱難》,裡面有一篇很有趣的東西,叫做『普羅克斯塔的床』,裡面提到,以前有個希臘的海盜頭子,很變態的,他不能容忍別人和他有所不同,於是他按照自己的身高造了一張床,遇到誰看不順眼,便把那人往床上一放,多出來的部分切掉,不夠長呢,就硬生生拉到一樣長!這故事道出一種心理現象,指出我們不能夠容得下別人跟我們不同。文末那一句寫得最精彩:『這種情況在宗教圈子尤為盛行。』這叫我體會良多,也讓我反省。我能夠向人傳福音、作見証,一切一切,俱來自上帝,憑我真的甚麼也不是,我能作到一些甚麼呢?我想,這提供給我很大的反省與學習的空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