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領導怎樣「自然」?

領導固然有先天成分,但後天的歷練卻更為重要,摩西經過40年曠野的歷練,成為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民族領袖,曼德拉經過27年牢獄鑄煉,成為了「20世紀最後一位偉大的解放者」(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稱許)。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從自然教會發展的視野看,領導有「自然」(natural)與「不自然」(unnatural)的區別。「不自然」的領導只會標榜個人學位與名銜、賣弄專業與技能、故步自封、工多效少。相反,「自然」的領導是「有機的」(organic),了解本身特質,並能適應土壤而茁壯成長,開花結果。施瓦茨(Christian Schwarz)著有《領導的三重色彩》(The 3 Colors of Leadership),基於全球65,000間堂會數據而有的研究,指出六樣必不可少的質素,並為此提供客觀的測試;他於2月20-21日來港主講「自然領導研討會」,屆時他會親身闡述詳情。


貴能自知

缺乏「自知之明」的領袖,肯定不能帶領同工與組織向前邁進。領袖的個人成長與否,往往決定了該組織能否持續發展。 領袖要了解本身的強弱與限制,智慧的領袖甚至可以自嘲一己的短處。坊間已有不同工具,幫助領袖更客觀了解個人性格與工作形態;「教新」建議同工採用有「性格評估」(Personality Factor Profile)與「領導力實踐評估」(Leadership Practice Inventory)兩套可信賴的工具。 「事情愈令人困惑,他的看法就愈包容。他不僅對自身的無知有所自覺,也願意面對自己的弱點。他明白自己的心會抓住最初見到的一點點資訊,圍繞著它建構出普遍性的理論」(布魯克斯著《社會性動物》,331頁)。領袖要避免陷入「固執的無知」(自欺),如我認為某位同工是團隊隊工的最大阻礙,《別找代罪羔羊》(Leadership and Self-deception)指出人容易把別人視為麻煩或威脅,其實只要我改變思考與行為,就會帶來更能求同存異的同工關係。


不要自閉

自閉的領袖是拒絕學習與新知,把自己封閉在某種意識與思考框架內;教牧的接觸與生活圈子越多是同一宗派內的同工與信徒,容易出現「團體迷思」(group think)的現象。教牧在思考與決策的過程中,只偏聽內部相同一致的意見,而其他同工也為了整體合一而不敢提出任何異議,結果由這群領袖所作的決策,原來是與現實脫節,或與大多數人的見識相違。 已故「組織學習之父」艾吉里斯(Chris Argyris,1923-2013)提醒領袖要留意我們的防衛機能;我們不自覺而有的「定型化盲目」(patterned blindness):「當我們要倡議自己的立場,評估績效表現,以及為他人的意圖歸因時,會傾向於採取讓我們能繼續主導、擴大贏面和壓抑負面情緒的方式。在具體的作為上,這意味著我們會傾向於不鼓勵別人來檢驗我們的觀點,也不喜歡把我們的主張放在陽光底下接受公評。」領袖若對人性的防衛機能無知,往往不能承擔責任,怪罪於外,未能從錯失中有所學習,其表現則是「熟練的無能」(skilled incompetence)。 曼德拉被譽為一位樂意聆聽,並不斷學習的領袖,他認為:「良好領袖能坦誠與徹底地參與辯論,並了解至終導致他與對手會更為接近,且更為堅強。當你自大、膚淺與無知,你就不能有此想法。」筆者的經驗是多方聆聽,建立與擴大朋友圈子,與不同背景人士交流,能幫助你全面認清局勢,作出合宜的判斷。筆者見過有資深教牧,對有信徒向教牧作教導或訓練,竟感到難以接受,筆者視之為自閉的反應。在當今年代,教牧要謙卑承認從任何人身上皆有可供學習之處。


不設自限

「自閉」領袖躲在名銜、職位、權力與組織背後,感到安全,信奉「蕭規曹隨」,過去這樣做,現在這樣做,將來也是這樣做。不少教牧常劃地為牢,自我限制可以發揮的領導力。領袖從在不能脫離制度與程序,可按己見任意而行;體制是既定的現實,領袖的質素反映於能適應外在境況,在空間限制之內仍能另創空間,儘可能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蔡子強肯定曼德拉的領導質素,正源自牢獄限制之內,「曼德拉必須每天對抗權威。作為囚犯的領袖,為他們爭取改善獄中的待遇和權益,曼德拉很多時也要與獄方交涉,當中自然少不了妥協,他得很小心獄友如何看待他,取得平衡。在獄中,他更能察覺同伴對他有何觀感。雖然是在獄中,但比起出獄之後,他要做的領導工作,其實不相上下,甚至更多。雖然他得與世隔絕,但牢獄卻成了他的小宇宙,在此探索領導的真諦,而他擁有大量的時間為此而思考,不斷自我修正,也不斷自我修煉。」(〈曼德拉:以牢獄鑄煉心志〉,明報,2013年12月10日)教牧可視服侍的堂會或機構,最壞的境況猶如牢獄,或信徒看其職場如同牢獄生涯一樣,同樣在其限制所在,也能以積極樂觀面對,並能從中學習成長。 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2013年風雲人物的教宗方濟各,背負歷史悠久與體制龐大的天主教會,職責不易。近年來,教會面對醜聞不斷,要求改革的壓力,教宗方濟各卻能從容地向公眾展示領導實力。他選擇不把己身限制於建制之內,走近群眾;他呼籲教會「走到街上而受傷、憂傷和骯髒,而不要故步自封,只顧本身安危而不健康。」教宗方濟各仍持守傳統信仰價值,然而他表現寬容慈悲對待墮胎婦女、避孕和同性戀人士,而非譴責定罪的態度。


結語

「自然」領導不是以強欺弱、以大壓小,「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真正成熟領袖能順應自然不妄為,因而能夠無所不為。「自然」領袖是一位學習者,不自視過高看待自己,有「自知之明」,知道作領袖最大的敵人正是「自我」,最要改變的不是別人,乃是由己開始。領袖不自閉於過往成敗得失,也不局限於小圈子的局部思考與看法,更重要是能認清局勢,不畏艱難,不受制於環境與傳統,帶領教會走向新的里程! (本文曾刊登於《使命與領導》第31期,2014年1-2月,現略作內容修改刊登。)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www.hkcrm.org.hk

聯絡我們
地         址:香港新界葵芳貨櫃碼頭路71號,鍾意恆勝中心1203室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早上9: 00 至下午5: 30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電         話:(852) 2409-1233      傳         真:(852) 2615-9806
 

完成提交!多謝!

訂閱電子報
請電郵至 info@gnci.org.hk 或填寫訂閱電郵

多謝訂閱!

Copyright © 2021 GoodNews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Ltd 真証傳播.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