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牧養(下)
2.用之教導
教牧的教導職事,就是每週進行主日學或聖經教導。常有教牧埋怨沒有合用的主日學課本或教材,基本上市場不存在所謂「標準本」或「萬用本」,教牧確實要先行整理有關材料,方可施教於受眾身上。有些課本存在翻譯的瑕疵,帶來理解的困惑;有些則是文化的差異,不能應用於當下處境。有基督教的經典作者,如巴刻的《認識神》、《簡明神學》等,在教導基本神學方面,就是至佳素材;要教導信徒實踐靈性操練,如傅士德著《屬靈操練禮讚》、《屬靈傳統禮讚》、《一生渴慕神》等,也是良好的導引。
3.用之聚會
堂會正常運作,離不開固定或節期聚會的編排,這些聚會有崇拜、祈禱會、團契或小組、退修會、培訓與會議等。教牧的「閱讀力」,就是具備能力作大小聚會的「內容供應者」或「內容零售者」。 就以教會崇拜為例,教牧豈能錯過韋柏﹙Robert Webber﹚、唐慕華﹙Marva Dawn﹚等著作?團契或小組生活,潘霍華著《團契生活》,克萊布的《生命結連》、克勞德與湯森德合著《帶出健康的小組》等,也能促進信徒再思真實的相愛關係。霍利德著《40天學真愛 - 耶穌教我關係之道》,以簡易可行的文字,適合一般信徒。
4.用之牧養
城市宣教學者柏祺﹙Ray Bakke﹚分享,當他剛從慕迪聖經學院畢業,於芝加哥牧會時,根本不知何謂「城市宣教」,此時成為他的生命師傅,就是聖公會牧師沈美恩﹙Charles Simeon﹚的傳記幫助他不放棄城市中最受忽略的群體。不少教牧感嘆「生命師傅」難尋,其實書本裡有甚多「隱身」師傅待人隨時拜訪。畢德生牧師﹙Eugene Peterson﹚分享,當他未能找到教牧在牧職上指點迷津,他反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喬伊斯﹙James Joyce﹚及沩貝理﹙Wendell Berry﹚等著作找到導引,這些作者自然成為他的「隱身」師傅。
「無用之讀」
至於「無用之讀」,就是不存功能式心態來翻書,即魯迅所謂:「隨便讀書」,涉獵不同書籍。教牧本身的學養,其一是透過長期閱讀而來;閱讀已成為筆者生活習慣,任何時候背包、睡房與廁所皆有書刊可供消遣。當下的無用之讀,說不定有一天「用到時」,才發現不會讀之無用,只是知識待用而已! 無用之讀,按莊子的思想,「無用之用」正是樹木長存之道;牧者能享有職事的長久果子,也許我們先由個人做起,翻開書本或打開iPad,樂意接受書本的挑戰,與作者對話,自養養人,牧職與閱讀根本不能分割,教牧只是把書中之「道」應用於不同會眾身上,讓「道」能轉化生命!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www.hkcrm.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