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靈引導與心靈觸覺
當提及心靈觸覺,我們必須曉得不是任何從內心發出的思想都一定有分辨性,有時候是突發性的即興,是出於立時感覺的好惡,沒有必然的依據,但是心靈意向﹙intentionality﹚則是包括理性與感性的向度,是基於理性對事情的理解而產生該主體投入的感性意願,在抉擇過程中必須面對的理性議題是在相關處境中觀察和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並了解採取不同的選擇中可能造成各方面的結果,按照既定的價值目標來衡量從那一個選擇才能產生最大價值。
要順利達成上述的目的牽涉我們如何清楚構築所面對的抉擇﹙framing the decision﹚,首先我們必須對於自己的真實的處境與能力有誠實面對的態度,好讓得著能做確實判斷的依據;另外,從繁雜需要做決定的內容中,整理出主要與次要的決定,也許儘量簡化決定內容為要與不要的選擇﹙yes-or-no choice﹚,即便決定要做某件事﹙what to do﹚也得看是否選擇現在是合適的時候去做﹙when to do it﹚;還有,要明白自己只能夠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別人如何因我們的決定而回應是他的責任,在做了最好的選擇後其引發的後果只有交託在上帝手裡。
在構築所面對的抉擇後,我們並非單憑價值的計算得出結論,乃是需要在上帝面前等候,留心我們的心靈意向的觸覺,是在正面的「安慰」中﹙consolation﹚還是在負面的「煩擾」中﹙desolation﹚。所謂安慰與煩擾是依納爵﹙Ignatius of Loyola﹚在他的《靈修操練》﹙Spiritual Exercises﹚中採用的觀念,用來形容人內心發出的情緒回應,「安慰」所指的是人面對世界看見上帝恩典在其中的美好,為我們帶來平安喜樂,「煩擾」所指是人面對被扭曲世界的問題而感到灰心喪志,或憤怒與恐懼,依納爵的建議是當我們在煩擾中,不是做抉擇的時候,雖然這些情緒可能對於事情是合理的反應,但是卻像烏雲一樣會模糊問題,使我們看不清楚事情,也無法從信心、愛心與自由出發做合宜的選擇,在這個時刻最好是等候,等候明朗的日子來臨。但是當我們在安慰中,我們便可以有信心看清狀況,在聖靈的「光明中」做最好的選擇。也許我們可以從一個角度看,安慰是聖靈同在的一種確據,因為聖靈是保惠師,他的同在帶來安慰,這樣說,在安慰中的抉擇便成為與聖靈相交中的「默契」﹙mutual understanding﹚,正如在親密的「和諧」關係中心有靈犀的默契一般。安慰中的「平安」﹙shalom﹚──包括了關係的和諧──是人經歷聖靈同在的體驗,讓基督的平安在我們心裡作主的意思莫過於讓賜平安的聖靈掌管我們的心思意念(西三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