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
(引言:在講求自主和平等發言的新媒體時代,我們如何妥善運用自由發言的權利,反映著我們的生命和屬靈素養。新媒體是社交生活的延伸部分,克己守禮亦是基督徒作鹽作光不可忽略的環節。今期〈禮儀〉,筆者嘗試與讀者們共同思考這個課題。)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第八) 禮儀的重要性,不在於其表面的儀式,而是在於其背後所代表的尊重與態度。孔子認為恭敬、謹慎、勇敢、率直等好品德如果缺乏「禮」的配合,就會出問題。同樣,在我們的生活裡面,在不同的場合中,有不同的禮儀,從餐桌禮儀到社交禮儀,都有著其背後所代表的一分尊重。正是這分尊重,讓大家能有空間建立和深化彼此的連繫與關係。 我們是否懂得了解並尊重這些禮儀,都反映著我們的生命和屬靈素養。聖經教導我們「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以弗所書 4:15),同樣提醒我們在說誠實話時也要以愛相隨,才是建立人的做法。 新媒體是社交生活的延續,讓我們可以透過更多元多樣的方式鞏固、深化、延伸連繫與關係,克己守禮實在是基督徒作鹽作光不可忽略的環節。在新媒體上,常常會看見有弟兄姊妹因為對某些問題持不同立場或意見,而爭拗得面紅耳熱,甚至惡言相向。先不論誰是誰非,或是結果誰勝誰負,但對感情的傷害及對關係的破壞卻幾可肯定。在這個我們慣於快速、即時回應的世代,我們有時候會很容易因為回應未經深思熟慮,或是因一時意氣、情緒等,結果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如何能做到「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實在是對基督徒的挑戰。 在網上有不少談及新媒體禮儀的資料,當中有不少提醒,很值得參考,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本文延伸閱讀部分或到Google搜尋。在這裡,筆者特別想與讀者共同思考三個方面: 1.尊重別人空間
以facebook為例,無論我們如何想讓別人知道一些我們很積極推廣的訊息,或是如何不滿意facebook按自己的邏輯不讓我們分享的訊息出現在別人訊息流,我們可以做的只有在自己的個人空間或專頁分享訊息。隨意貼文到別人的牆上是很容易惹人反感的,當然如果你貼的是給予對方的生日祝福則另作別論! 2.了解禮儀規則
不同的新媒體會有不同的規則與文化,我們要留意並了解這些規則和文化,尤其是在群組或專頁的討論當中,更須尊重別人,共同努力保護討論空間。如果是自己主導的討論、群組或專頁,就更要小心處理,做好見證。筆者在管理基督教新媒體運動的幾個相關網站及facebook專頁時,不時會發現有一些人會把廣告訊息貼在筆者的專頁上。由於這種情況所涉及的戶口大多是專門為貼廣告而設的假戶口,筆者必定會把這些訊息刪除,同時會把留言者過濾,不讓他們再於專頁貼文,以免影響專頁的其他使用者。然而,有時候筆者發現有弟兄姊妹貼一些與專頁主題無關的福音訊息,筆者亦會即時刪除,以保持專頁討論的一致性,但就不會過濾貼文者。如何在不同情況中保持平衡,是每一個基督徒都要認真思考的課題,設有專頁或討論區的教會和福音機構就更要小心處理。 3.三思而後回應
西諺有云:「你不能靠封面判斷一本書」。同樣,當我們看到別人的分享或言論,在判斷前最好先停一停、想一想,不宜急於判斷。在新媒體上,彼此的快速回應如果處理不當,有時候會令討論在極短時間內升溫與變質,甚至想加入作「和事佬」者亦會被拖下水混戰一番。即使我們不同意對方的言論或立場,也當緊記聖經的教導「用愛心說誠實話」,多留一點空間,多給一點尊重。 禮儀的一個重要作用是透過表達互相尊重來保護大家的連繫與關係,我們可以有不同的意見、立場、想法,但卻應遵從同一樣的聖經教導以禮相待。願我們都珍惜善用我們的發言權,讓新媒體成為建立人的祝福空間,而非拆毀人的地雷陣。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哥林多前書 10:23-24)
延伸閱讀
1.Social Media Etiquette: 10 Commonly Overlooked Best Practices in Social Media
互動平台
Facebook專頁:http://facebook.com/netfish.hk 基督教新媒體運動:http://netfish.cc 相片來源:serbogachuk / dollarphotoclub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