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生命起源3

但1990年夏天, 麻省理工學院的雷貝克(Julius Rebek, Jr.)宣稱,他已經成功地創造出能自我複製的合成(synthetic)有機分子,曾引起很大的鼓舞。這個叫amino adenosine triacid ester (AATE)的分子, 包含兩個與蛋白質以及核酸(nucleic acids)相似的成分(components)。雷貝克(Rebek)的研究立刻被《發現》(Discover)雜誌用《試管裡造出生命》的標題予以報道。

但喬伊斯(Joyce)卻認為雷貝克的試驗有兩大缺點。「它們只有在非常不自然的人為環境下複製,並且,它們自我複製得太準確了。若沒有突變(mutation),這些分子根本無法按照達爾文的理想來進化。」(13) 美國國家研究院審查研究生命起源委員會主任格萊(Harold P. Klein)也認為:「從化學觀點來看,最簡單的細菌已經如此複雜,使我們簡直無法想像它如何自發而生。」 1953年,米勒的試驗曾經使學者們猜想:「不久科學家將施「變戲法」,由試管裡創造出活生生的有機體,來詳盡地示範出生命創始的序幕。」《起源》一文指出,事實並非如此。米勒承認,事實上,「生命起源這個問題變得比他和大多數其他學者所猜測的更加困難」。「經過四十載,米勒仍然緊緊追尋生命的最大奧祕。」 從太空研究方面來看,六十年代美國太空總署的許多科學家因確信進化論,以為生命可以偶然無中生有,而深信其他星球諸如火星必有高等生命存在。1976年,探險號太空飛船登陸火星之前,太空總署的生物系主任克萊因(Harold Klein)解釋說:「如果進化論生命起源的理論是正確的話,我們在火星應可以找到支持此理論的証據。」(14) 但火星探險的結果是令人失望的。之後又設計了旅行者一號(Voyageur I)經過木星和土星的月亮,還設計了旅行者二號,經過十二年的旅程,終於去到太陽系最後的一個行星──海王星(Neptune),但仍然一無所獲。 盡管如此,太空總署的科學家們仍堅持原先的觀點。 美國國會於1989 年撥款一億美元, 來開發一個所謂「尋找外太空智慧(search for extra terrestrial intelligence)」的計劃。科學家們希望利用超級電腦(super-computer)將所有外太空的電磁波和光電信息記錄下來,以便鑑定外太空有無其他智慧的存在。根據此信息提供的理論(Information Theory),所有人類的語言都包含非完全雜亂無章的數學秩序(order)。 其實,人類自從明白生命細胞和脫氧核糖核酸的複雜組成,就已經用此原理。最簡單細菌組成的信息(information),也遠遠超過最完備的百科全書所包含的資料。 過去十年,研究化學進化的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理論以解釋生命的起源,然而米勒(15)卻強調:「其中一些理論完全不值得慎重思考。」他稱:「來自太空的有機體(organic-matter-from-space)理論為「輸家」(loser),而深海熱泉漏孔(vent)靠硫磺質長成生命的假設為垃圾(garbage),黃鐵礦(pyrite)結晶成有機體的理論為「紙上化學」。他抱怨(grumble)說:「這些莫名其妙的理論給人一種印象,以為「生命起源」這一門科學是不值得研究和追尋(pursuit)的邊緣科學(fringe of science)。」 大約十年前,俄格(Orgel)和諾貝爾獎獲得者克里克(F. Crick)故意開玩笑地指出:(16) 「生命的種子,是經由住在其他星球的有智慧物種,將它放在太空船寄送來地球的。他們開這玩笑的意圖,是要指出所有解釋地面上生命創始的理論都沒法解釋生命的起源。美國分子生物權威克里克借著他對生命組成複雜程度深刻的認識,而下結論說:「一個誠實的人,當他擁有今日我們已經知曉的知識,他差不多只能說生命的起源看來近乎是個神蹟,因為生命的形成是需要滿足許多適當的條件。(An honest man, armed with all the knowledge available to us now, could only state that in some sense: the origin of life appears to be almost a miracle, so many are the conditions which would have had to be satisfied to get it going. )」 而發現RNA的安芬森(C. B. Anfinsen,曾獲1972年諾貝爾化學獎)更直接了當地指出:「我想只有大笨蛋(Idiot)才能是無神論者,我們必須承認有我們無法測透的大能大力的存在,也有無限知識與預測的透視來促成整個宇宙的開始。」 雖然在地球上我們可以從千萬種生物和物質見証到神創造萬物的智慧,但許多科學家們仍向外太空尋找智慧的線索與蹤跡,這實在是種本末倒置的做法。

(13) John Horgan,1991,Scientific American,p.120. (14) 同註5,第5頁。 (15) 同註13,第118頁。 (16) Francis Crick, Life ltself: Its Origin and Natur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1, p.88.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