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為何我們難以理解現實?

在教會圈子數十年後,越來越發現不少基督徒(教牧也包括在內)常活在「想當然」的世界裡,或接受了某套解讀方式,難以理解現實就是如此。此種情況猶如唐英年一口否定「地產霸權」一樣,反而同是地產發展商的陳啟宗,他對現實的理解就中肯得多。 有為數不少的基督徒自以為擁有從聖經而來對「世界」的正確理解,就是敵我分明,非黑即白,「世界」(無論是堂會或職場)的真實就是這樣,誰知有部分虛構的世界,根本不是聖經所描繪的,乃是人為加添的。當這些基督徒長期浸淫在其中,又接受了若干偏差或武斷的解讀,就會活於與真實世界完全脫節的自我世界裡。 就以〈教會這行業〉來看,筆者認同龔立人所言:「教會是一個很奇怪的勞動市場」(《時代論壇》1238期)。按「2009香港教會普查」反映,教牧同工空缺率為10.2%,堂會期望增添堂主任職位58名、傳道人或宣教師達377名。現時堂會生態確實出現有堂會請不到合適的教牧同工,亦有神學院畢業生找不到事奉工場。 筆者服事機構自2005年起提供「馬可計劃」,專為初出工場的新丁適應堂會生態而有的培訓。至今,已有13屆,期間也有數位等待或待聘的同工。筆者就讀神學院年代(80年代),最後一年大多神學生已能確定工場,如今現實是畢業了一段日子也不一定能保証入職。 現今大多堂會在聘牧方面較過往嚴謹,且要求不斷提高,因素之一是若干堂會經驗過「遇人不淑」;當信徒感受過這些負面經歷,下一次請人時自然採取「寧缺勿濫」原則。另一重要因素,筆者認為是大多堂會已失掉「容許同工成長」的空間,要求入職同工能夠滿足堂會期望而有所表現,表現未符理想的自然會不再續約或解約。筆者曾建議堂會可考慮聘請「見習傳道」方式,為期一年,期間有外界機構如「教新」或神學院等,提供支援與教練,讓部分事奉經驗較淺的同工能在可犯錯空間內邊做邊學。 為何宣教士與教牧傷亡率或流動性較過往為高?一方面是生態的急速變化,另一則是認知的態度。為數不少的基督徒只生活於一片光明的「堂會世界」,講壇上常聽見是本地、內地與海外宣教工場的需要,其中有部分感受神的呼召,決意地入讀神學院預備它日為主所用。待畢業時,部分神學生才發現堂會生態(差會與機構也是)竟是「一間有限公司」(借用馬保羅牧師之語),認知差距帶來是挫敗與迷失。 曾有神學生畢業後想繼續進修,筆者的善意建議是對方先於堂會或機構事奉一段日子後再考慮進修,因為神學院生態也與堂會分別不大,本港有博士學位的大有人在,據聞已過百位博士生;不是個人有志於神學教育,就有神學院會作出聘請。為何我們於堂會世界呈現的資訊是失真的、理想的,繼續製造「迷思」?有一些有心往宣教工場的,年齡中年化,又是單身姊妹前往一些對女性歧視的地區工作,筆者並非反對,只想指出現實就是如此。過多基督徒否認現實,不肯接受現實,選擇活在個人理想的世界裡,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就如討論教牧與長執關係的聚會,常有教牧提問怎樣才能改變哪些不作改革而在位有權的長執;筆者的答案是「改不了對方」,甚或你越期望對方改變,對方很可能抗拒改變。如同夫婦關係一樣,我們願意愛對方,在愛的氛圍下對方才能作出改變。 聖經陳述的世界是如斯真實:有暴力、有不義、有欺壓、有黑暗。「而後我們發現它逐漸讓我們坐立難安;在我們的胃裡,它變得發苦。在這卷書中找到自己,是最美好的一件事,甚至會覺得受寵若驚;然而接下來,我們發現這本書的撰寫不是為了要奉承我們,而是要領我們進入真實–上帝的真實;這份真實絕不是要滿足我們對自己的幻想。」(畢德生著《聖經好好吃》,104頁) 我們把聖經世界與教會世界過度美化與包裝,教牧的職事是如實地把神所愛的世界呈現在會眾面前,以致我們「去除教會神話化」,堂會雖問題重重、職事雖限制不少,我們仍能「不嫌自己園亭狹小,願意努力開花」(生活如光歌)。 認清現實是我們的起始點,而我們的終點並非仍是現實!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www.hkcrm.org.h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