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對身心靈醫治的理解與實踐(下)

醫治的實踐

耶穌的醫治,不拘一格,有時用手觸摸(太八15)、用唾沫(可七33、八23)、用唾沫和泥(約九7)、用言語(路六10;七9-10)。當耶穌醫治已死的拉撒路(約十一43),同時需要其他人解開拉撒路身上的布巾(約十一44),耶穌從不否定人的參與或器具的應用,這些絕不會否定神作為醫治之主;過度把「自然」與「超自然」分割、或「人為」與「神蹟」的對立,並不是整全的醫治觀。 今年5月Paul Stevens應邀在港主領使命會議時,引用宣教士Stanley Jones的醫治觀。他認為耶穌的醫治包括:透過手術;透過醫藥與醫生;透過心理建議;透過氣候的轉變、透過從恐懼、罪咎與忿怒中得釋放;透過禱告而聖靈直接在身體的工作;透過身體的復活。無論堂會持守何種神學立埸,堂會要如耶穌的職事一樣,發揮不同程度的醫治職事。 「我主耶和華說:我必親自作我羊的牧人,使牠們得以躺臥。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纏裹;有病的,我必醫治。」(結卅四15-16)畢德生牧師理解牧者職事本身就是作心靈醫治者,「這是歷史上定義為教牧所作的靈魂醫治,拉丁文cura的主要意思是『照顧』,並隱含有『醫治』之意。靈魂是人性的本質,靈魂醫治於是成為以聖經為導向、以禱告為形態,在神聖和世俗的背景下,單單奉獻給個人或團體的照顧。」〈靈魂的醫治:被遺忘的藝術〉 作為牧者,我們要「重新發掘教牧對於靈魂醫治的工作。」現時牧養的危機是錯把教牧學等同教牧輔導或教牧管理,如同楊慶球牧師於聚會時論及三一關係:「分別而不分離」,重要是教牧回到職事的核心。教牧專業化的危機,就是把本身要作的「外判化」或「技術化」,忘掉了人的靈性需要,不是交由心理輔導員或社工便可處理。


醫治的群體

筆者看實踐醫治事工,首要是回復整全的聖經教導;既然舊約與新約有提及醫治事件,教牧就不能避而不談。「四福音差不多有五分一的篇幅,是記載或談論耶穌的醫治事工的。」《神的醫治、你的參與》筆者於崇拜講道時,毋須次次提及醫治;也不是常提及公義;整全的聖經教導叫我們不能迴避醫治與復和,人的救贖包括整個「人格」﹙person﹚經醫治後有不同程度回復神原先的創造。 其次,崇拜的禮儀本身也具體呈現醫治心靈的向度,在若干宗派的崇拜禮儀,會眾有安靜時間認罪(如同心靈排毒),並有牧者作宣赦禱文;經過心思撰寫的啟應禱文同樣能釋放人的心靈。會眾平常不敢開口提及的如金錢的貪婪或肉慾的滿足,現今眾人可以異口同心一起宣讀與認罪。筆者通常於講道後,有片刻安靜時間讓會眾個別作禱告回應。崇拜要有「細拉」或靜止時段,甚至不要音樂伴奏,為的是讓「道」能醫治心靈。有一次講論以利亞的道路,他靈性的醫治不是來自聚會或事奉,乃是睡得好與吃得好。我邀請那些失眠與睡得不好的信徒站立,我為他/她們這方面代禱,竟發現當今有為數不少的有失眠困擾。 筆者看聖餐(或主餐)是最能達成醫治的聖禮;有些時候我會把講道時段縮短,採用禮儀教會方式,安排會眾逐位上前跪下領受餅與杯;主禮及協助之教牧就逐位向領餐者作個別醫治或祝福的禱告。崇拜的牧禱或祈禱會,自然少不了為患病的信徒求醫治;教牧心裡或想,口也甚少為他/她們祈求「永恆醫治」(即主接返天家)! 第五方面,教牧要讓堂會成為醫治的群體,這是不易走的路。心理治療師克萊布﹙Larry Crabb﹚說:「今日社會裡所謂的心理問題,其實是心靈的呼喊,也唯有群體能滿足這需要……受損的心理狀態並非問題所在,我們掙扎背後的問題,在於心靈失連,我們不能單單修補傷害、或責備罪人,必須滋養失連的心靈,也唯有結連群體能提供這養分。」《生命結連》這正是群體能發揮持續的醫治職事,彌補專業輔導的不足。當個體感受到被愛,就能經歷醫治與和諧;群體生活確實有助身心健康,使人心境開放,適當清理內心積聚的垃圾,如憎恨、生氣、自卑、報復、或對人的不滿等。在信任的群體之內,健康的人際關係使信徒對自己的感受更加敏銳,亦能有個人反省的空間。 「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雅五16),教會是醫治的群體,蒙恩得救的病人,透過定期的認罪與悔改,使靈性與身性能健康地成長。「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雅五14)雅各書五章詮釋了教會內相親相愛的關係,認罪醫治及彼此代禱是恆常的「靈性實踐」﹙spiritual practices﹚。 教牧與會眾個別約談時,有責任為有需要人士祈求不同程度的醫治,當人有某些明確的需要(如糖尿病、情緒病、抑鬱等),我們所作的禱告正如為未信者得救代禱一般,神願否此時此地施行醫治或拯救,則不是教牧與會眾所能操控的!聖經向我們所作的保証,神會按祂的旨意回應我們的禱告(太七7-12;雅四3),而我們無法預知求醫治禱告將造成多大的改變。 教牧與信徒只可確信,這位滿有憐憫之心而施行拯救的神,怎樣在未信者心中動工,同樣在病人身心中工作,或使病人欣然接受,安心見主;或得著康復,能竭力事奉;或帶著長期病患,忍受痛苦,成為別人的安慰。我們也可為未信者的疾病,祈求醫治,至終帶來靈性的醫治,可與神復和關係。不同派別對醫治職事有不同領受與實踐,筆者認同楊慶球牧師的觀點,我們毋須否定醫治事工,我們否定的是「醫治程式化」或「醫治商業化」;任何人或機構以「醫治為名、斂財為實」就要受到批判!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www.hkcrm.org.hk

聯絡我們
地         址:香港新界葵芳貨櫃碼頭路71號,鍾意恆勝中心1203室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早上9: 00 至下午5: 30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電         話:(852) 2409-1233      傳         真:(852) 2615-9806
 

完成提交!多謝!

訂閱電子報
請電郵至 info@gnci.org.hk 或填寫訂閱電郵

多謝訂閱!

Copyright © 2021 GoodNews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Ltd 真証傳播.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