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您信任我嗎?──教會圈子裡的信任評級現象

昨天有一個聯署到處刊登了,我也有份支持的,那聯署要求突破機構跟進性騷擾事件及道歉。過程中卻出現了一個小插曲,那就是教會圈內一位廣為人知的姓任的人士,經常被直接或間接地問及,事件中被指有性侵的人,會否就是他嗎?他和朋友們只能一笑置之,有些人說,認識他的人當然知道不會是他。觀察到這小插曲後,令我想提筆討論一些廣泛的現象。當然,本文旨趣並非就著這樣的小事無痛呻吟,本文寫作動機是期望讀者能舉一反三,應用了很多其他事件上。


一,信任評級的現象

不論是在某一堂會裡的教牧長執之間,抑或是跨堂會的基督教圈子裡,人們交談的一個主要內容性質,是對其他人進行信任評級。各位撫心自問,在過去兩星期內,如果你曾經跟這些圈子裡的人談及教內事件(例如善樂堂、性騷擾、政治河蟹等),是否總有提到此人那人平日為人如何,因此你不相信他今天會做出這樣的事,又或者是談論某某人其實不是其他人想像中的那麼無私愛主的,他曾做過這事那事云云。這些講法在性質上的相同之處是,(一)對別人的人格或性格進行評級,(二)由此推論他不會做錯某些事,或解釋他為甚麼會做錯某些事。





會說這些話的,主要不是那些不知內情的旁觀者花生友,而是知情者、評論人、教牧、意見領袖等等。人微言輕的我也經常聽這些話。在善樂堂事件開始之初,已有人在電話裡告訴我,誰信任得過,由那人說是可信任的另一人又是信任得過的,所以來自那朋友的朋友的某個故事版本才是最正確云云。又例如,我知道至少有一位神學院教授很愛在臉書私訊等私人渠道跟別人口沒摭攔地指罵教內人事,內容性質主要又是進行信任評級。由於這些交談多是私下進行的,是在「信得過」的小圈子裡的耳語,即使是這些小圈子裡的人也無法了解有多普遍,並且人們會趁機否認言責。然而,不難想像,這是教內十分普遍的處事方式。知情者、評論人、教牧、意見領袖等等各有本身要關注的工作、堂會或機構,並不是通天曉,他們若要關心其他人事,最終總要四出打聽「收料」,但「收料」過程卻又免不了做價值判斷,而判斷的基礎往往就是自己的消息來源有沒有順便對某些人的信任作出評級。這就是我想談的現象,我對此感到十分憂慮。


二,耳語可靠嗎?

第一個憂慮是,信任評級在任何圈子裡都是難免的,然而,這些耳語中的信任評級究竟有多認真和可靠?各位可有想過,在耳語「遊戲」裡進行的信任評級,並沒有任何核對機制作出平衡。因為你有兩、三位朋友說某某其實不是別人口中那裡大公無私,我就要信任你信任的那些朋友,然後我要開始對某某的觀感減分,最終可能導致我日後不請他來主領我機構搞的講座?又或是相反的,在這些耳語評級裡,我對另一人越來越有好感,因此日後特別給他多些機會,甚至當他或他的組織出事時,我會公開發表文章維護。這些處事手法對人家公平嗎?對整個信徒群體公平嗎?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已有機制面對這類問題,那就是在社會裡設立和肯定傳媒的機制和⻆色,也有大大小小的法例要求一個人或機構有一定的透明度及公共問責性,例如新聞專業人員會對一些風頭人物進行調查和專訪,媒體有平台給人們表達意見和對質,選舉時會在傳媒裡搞公開辯論,誹謗是會被人告的,註冊團體要有財政報告等等。然而,這些機制在教內幾乎可說是不存在的,即使有設立過,也沒有人重視它們。最後,大家唯有繼續玩那個原始和危險的耳語遊戲。


三,保留多點懷疑也是合理的

第二個憂慮是,宗教醜聞和政治河蟹的消息經常出現,它們對教會的破壞是不可小看的。當你想起近年無數的海外或本地的性侵醜聞,甚至還包括神學教授以神學之名性侵女信徒,即使今天在你熟識的圈子裡人人都說甲是好人,你仍然會對甲有一絲猶疑。說不定明天就會爆出甲的性侵醜聞呢!教會內的互信直接和普遍的受到質疑及破壞,是很不幸的,但卻又十分真實。今時今日如果你對教內領袖還不懂保留一絲猶疑,卻一頭栽進去要做堅定的「粉絲」,大家倒要擔心你會受到心靈傷害(甚至還有性侵傷害或財物損失)。 當教會的形像如此受到破壞,我實在不知道教會還有甚麼生存和發展的可能性。但那不是本文旨趣,留待別人思考好了。說回文首那小插曲的事件,我不覺得人們提問犯事人會否是某某時,背後帶有甚麼不敬或不合理之處(無意暗示那人或他的朋友這樣想)。或許這裡真正的關鍵問題是,神職人員和教會事奉人員的光環早就失掉了,明智的做法是對任何人皆保留一絲猶疑。而且,當信徒群體不再是一百幾十的「大家庭」時,我們誠然無法對每一個人都有深入的認識,加上今天社交網絡之便利,讓我們以為結交了很多朋友,「跌眼鏡」和驚訝的情況可說是必然會發生的。


四,性格研究的啟迪

第三個憂慮是,過去幾十年對性格作出研究的心理學者均告訴我們,不宜假設一個人在任何圈子和場合裡均會有屬於某一性格的相同行為表現。例如,某人在學校或公司裡很害羞,但原來在教會裡卻不害羞,因此,不能概括地說「那人是很害羞的」。(有關這點,請參考我在 2014 年發表過的介紹相關思想的文章,http://wp.me/pSl37-Xd。)因此,當你告訴我,你的朋友甲基於五年觀察對乙有某些看法時,我不須質疑甲講錯了或撒謊,但我有理由相信,即使甲忠實地講出他的經歷和感受,明智的人還是不應該因此對乙的性格作出概括性的定論。 若要對一個人的性格和處事方式作出評論,我們需要搜集更大量的資料,然後作出科學化的分析,並且特別要留意不同圈子和場合對當事人的行為的影響。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公允的定論。不消說,今天在教內幾乎沒有人會這樣做,大家多數都是憑著幾個人憶述幾件軼事,便對別人的品格作出概括性的評價,而且幾乎當了是權威評級,無人可以上訴。

五,結語

俗語有云,「謠言止於智者」,這在今天尤具啟發性。耳語裡進行的信任評級恐怕是無法避免的,但整個信徒群體其實可以和應該設立一些機制來改善處境,大家亦可以和應該多認識如何正確地對別人作出性格評論。

聯絡我們
地         址:香港新界葵芳貨櫃碼頭路71號,鍾意恆勝中心1203室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早上9: 00 至下午5: 30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電         話:(852) 2409-1233      傳         真:(852) 2615-9806
 

完成提交!多謝!

訂閱電子報
請電郵至 info@gnci.org.hk 或填寫訂閱電郵

多謝訂閱!

Copyright © 2021 GoodNews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Ltd 真証傳播.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