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臉譜之一
降生馬槽的「以馬內利」
曾國藩的《面經》提點人進出官場做人的藝術,可以保護自己,也能夠掌握進退的時機,換言之,要曉得學會「戴面具」。懂得戴面具的人就不會被人測透自己的動機,卻毫無保留的顯明馬克思所說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嚴重「異化」(alienation)問題。懂得戴面具似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今天的中國社會亦然,不允許人與人之間輕易信任對方,然而,在冷漠的社會裡,可幸基督的教會成為可以互相坦承的地方,基督徒生活中學習彼此接納,因為接納從主耶穌開始。中國的面具文化如果所反映的是人類在墮落後的虛偽,那耶穌基督來到世界的目的剛好要表明他做為真人的「真面目」,有上帝的恩典和真理:「從他豐滿的恩典裡,我們都領受了,而且恩上加恩。律法本來是藉著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一16-18)從基督的人性中所呈現的重點,不是人性的限制,乃是在為人的歷程中所彰顯上帝兒子做為「真位格者」的光芒。 新約聖經中,耶穌基督第一個臉譜是「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太一23)。在降生伯利恆的敘述中,聖經突顯上帝與我們同在的方式,是要在凡事上與我們一樣(除了犯罪以外),從經歷被生產以致長大成人到死亡的整個過程,這歷程本身是定義人之為人的最基本元素,曝露了做為人類的可被侵犯性,但同時又在參與每天生活中建立個別的歷史身分,因此就是基督也「學了」順服,成為救贖的根源(來五8-9)。從社會地位的角度,耶穌出生的家庭是不貧窮又不富裕的中產階級,是一般平凡人所處的社會環境,靠勞動便得以糊口的生活。貧窮原不是上帝對人的心意(參申八7-10),因此,生在馬槽的卑微不是代表約瑟的貧窮,乃是表明上帝兒子生作為人也同樣經歷人類所遭遇的偶然性(contingency),在馬利亞要生產的時候沒有安舒的地方!就是任何狀況都可能發生的偶然。這是基督「倒空自己」(kenosis)的具體涵意(弗二7),雖然為神,但卻願意經歷人的脆弱(vulnerability)。 然而,生在馬槽的「以馬內利」雖在凡事上與我們一樣,他的平凡卻隱藏著其非凡的來歷。「耶穌」這名字在當時不是絕無僅有,從舊約的「約書亞」(等同耶穌的意思)到新約的「巴耶穌」(耶穌之子;參徒十三6)都說明這事實,不過也必定會引起別人的注意,因這名字含有猶太民族救星的意義,如果名字能夠代表人的特質,那麼別人對於耶穌做為以色列的拯救者是合理的期待。再者,他源於亞伯拉罕及大衛的家譜給予這身分的「神學合法性」,從這裡可以得到依據證明他是上帝先前在大衛之約中應許以色列的救贖主。另外,約瑟和馬利亞這個家庭也是父上帝特別的揀選,從他們夫妻兩人生活上的公義、聖潔與順服判斷,由他們組成聖子耶穌的家庭正是恰如其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