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回歸十五年來的香港教會(上)

引言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乃因應九七問題浮現,教會陷於信心危機而興起的本土運動。就本港教會整體發展,作長期研究,並就相關課題表達關注,「教新」一直扮演著教會「智庫」角色。 倘若從堂會數目、信徒人口、財務實力、人力資源等,香港整體教會明顯處於強勢,較回歸前在硬件方面有所優勝。然而,當香港教會只注重本身內部的發展,盛行「好大喜功」的教會文化,香港教會在社會裡失掉位置,影響力卻不斷萎縮。 坊間輿論批評現今教會靠近權貴,不講公義,遠離群眾。筆者嘗試以「喧賓奪主」形容目前教會失序的實況。


眾聲「喧」譁

回歸以後,本港教會無論面對會眾,或面向社會,我們確實失掉了令人信服的信息。1984年4月16日,面對九七信心危機,80多位同工通過了《香港基督徒在現今社會及政治變遷中所持的信念獻議》(簡稱《信念書》),這份文件在教會內外廣泛流傳,表達教會對九七不確定前景的信念。 2004年,《信念書》出版20年後,本港經歷2003年七一大遊行,一群教會領袖深感有需要延續《信念書》精神,探討回歸後香港教會的定位與使命。自2004年1月12日召開首次會議,經過五次商討與修改,徵詢不同界別意見之後,終定稿為《共融與重建–香港教會使命》(簡稱《使命書》)。《使命書》牧函於2004年6月公布,再以「宣言」形式,表達精簡內容,同年7月12日刋登於報章,共有177位教會人士聯署。然而《使命書》的場景有異,教會在安舒發展的形勢下,《使命書》難以成為有力聲音,喚起教會的關注與討論。 任志強於〈卅年回望身後事:今日教會群體所虧欠蘇恩佩前輩的〉論述教會生態: 「這幾十年來,香港本地和普世華人教會的主流,不是沒有談文化,卻是得把口,唔埋身(paying lip service without engaging),關心的是聚會人數、奉獻數目、擴堂;基督教傳播機構也玩同樣的遊戲,不斷強化堂會的『跑數』、『擴張』心態。文化在教會裡沒有市場,即是不會有教會支持,不能令人包場和緊急奉獻的,不碰也罷。」 回歸十五年後香港教會,再沒有集體的焦慮與不安,各自發展,互不理睬,能匯聚多元而有份量聲音只餘下《時代論壇》,其它只成為了「私器」。教內媒體、刊物、資訊與平台增多,但我們只有眾聲喧譁,議論不斷,卻少了能結連人心的時代信息。 當不同事工單位只在宣傳與推廣本身產品與服務,教會聽見的是「銷售事工」的噪音,信徒大多靈性不振,甘於平庸,委身不足,只因教牧與信徒一樣,失掉了聆聽神與聆聽人的耐性,我們大多選擇跟從「大多數」的主旋律。


奉迎「賓」客

回歸以後,本港教會失掉了身份,弄錯了位置,鄧紹光稱之為「教會失序」。2000年3月20至22日,華理克(Rick Warren)首度來港主領「建立目標導向的教會」研討會,引發不少堂會轉向市場策略來作經營。任何時候,堂會理應對其身處社區的需要有所察覺;然而當堂會錯誤定位本身為宗教服務的供應者,只會使教會失掉了其獨特的身份。 宗教消費主義成了回歸後的教會主流論述,於是成功的堂會務求顧客至上,不斷推出更方便、更優質的服務。部分教牧追求建立「巨型堂會」,只要提供「一站式」的宗教服務,不同年齡或背景人士皆能去到堂會「人人有份、永不落空」(something for everyone)。不同時段或多樣風格的崇拜堂次,信徒因應個人口味與年齡,各取所需;崇拜的「主場」不再是朝見三一神,乃是滿足自我的良好宗教感或宗教責任。 巨型堂會的崛起,明顯是回歸後本港教會發展的趨勢。按「1999年教會普查」發現,當時本港崇拜人數1000人或以上堂會只有12間,至2009年,1000人以上堂會增至32間,會眾有78,035人。巨型堂會成為宗教朝聖者的「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內裡提供林林總總、應有盡有、老少咸宜的宗教服務。對部分厭倦事工、或身心俱疲的信徒,這些堂會的優勢是保障個人「隱姓埋名」,在聚會人潮中毋須與其他信徒應酬來往,甚至毋須與教牧寒暄問候,一切可獨來獨往,信仰極其私有化。 當堂會與機構的關注只在擴展本身王國與市場佔有率,我們失掉了更大的市場,就是整個社會。不少研究指出,教會的發展與增長深受社會因素影響;我們要反思是當教會失掉信息,只一味以節目來奉迎賓客,我們所塑造的信徒是怎樣的一代?為何信徒與教牧一樣是「精於計算」,卻少了委身基督的傻勁?

(此文發表於《使命與領導》第22期(7-8月),現分兩期刊登。)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www.hkcrm.org.hk

聯絡我們
地         址:香港新界葵芳貨櫃碼頭路71號,鍾意恆勝中心1203室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早上9: 00 至下午5: 30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電         話:(852) 2409-1233      傳         真:(852) 2615-9806
 

完成提交!多謝!

訂閱電子報
請電郵至 info@gnci.org.hk 或填寫訂閱電郵

多謝訂閱!

Copyright © 2021 GoodNews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Ltd 真証傳播.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