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同與不同

約翰福音十一章45-57節


引言:

不同的人看見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反應,這是常理,不足為奇。一位科學家看見一隻雞,想的是先有雞或是先有蛋;一位廚師看見同一隻雞會想到幾種不同烹調的方法;一位農夫看見同一隻雞會想到如何飼養可以生更多的小雞;一位經濟學家看見同一隻雞,會計算可以賺多少錢。同一隻雞,不同的反應,沒有對錯;但有些事的不同反應卻會有天淵之別。 耶穌的一生已過,所言所行不少也已記錄在案,昔日的人對祂的一生有不同的反應,今日的人亦不例外。問題不是同不同,而是該不該,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但不該的反應卻會帶來不好的後果。 前文提及拉撒路之復活,這是約翰福音七個神蹟中最後的一個。神容許神蹟之出現是為了人可以認識祂並且信靠祂,但不是人人都因神蹟而認識神信靠神,人會因為不信而有不同的反應。


(一)不能否定的神蹟(45-47節)

看見拉撒路復活的猶太人中有兩種不同的反應,有多人信了(45節),但另外有一些人卻去見法利賽人,把耶穌所作的事告訴他們(46節),這些人如同探子,他們為法利賽人監視耶穌的一舉一動。 法利賽人在約翰福音中出現了好幾次,第一次在一章24節,他們派人去問施洗約翰到底他是否是要來的基督;第二次在四章1節,他們聽見耶穌收門徒比施洗約翰還多;第三次在七章45節,他們派差役去捉拿耶穌;第四次在九章13節,人把耶穌醫好瞎眼的人帶到法利賽人那裏,他們因為耶穌在安息日醫好這人而以祂為罪人(24節)。 他們期待基督的來臨但卻不肯接受耶穌是基督,縱然祂收門徒比施洗約翰還多,縱然祂行了不少的神蹟,甚至是聞所未聞的神蹟,法利賽人仍堅決拒絕祂就是他們所期待的基督。法利賽人期待基督但卻拒絕耶穌,因為耶穌不是他們心目中的基督。 法利賽人拒絕接受耶穌為基督,但又不能否認祂所行的神蹟。在約翰福音中最少三次提及神蹟帶來的結果,三章2節尼哥底母,一個法利賽人承認若沒有神的同在,耶穌便不可能行那些神蹟;七章31節中眾人中有好些人認為基督來的時候所行的神蹟不會比耶穌所行的多;九章32-33節中提出從未有人可以把生來瞎眼的醫好,因而相信耶穌是從神來的。神蹟顯示了、表明了耶穌有神的同在、從神而來,所行的神蹟無人可及。 法利賽人可以拒絕但卻無法否認,他們正處於兩難之間,盼望能找到一條出路。他們自己明白若耶穌如此下去,人人都要信祂(十一章48節)。祭司長和法利賽人是當時的宗教領袖,他們並不接受耶穌是基督。但若人人都跟從了耶穌,都信了耶穌是基督,他們的地位便會蕩然無存,他們的名望也會隨而失去。在馬可福音十五章10節清楚地說出了他們是為了嫉妒而要除掉耶穌,他們的不信歸根究底便是放不下自己。 法利賽人期待基督但拒絕耶穌,他們拒絕耶穌但又不能否定神蹟。今天不少人不也是不分黑白、不辨是非,為的便是為了把持己見,為的便是一己之慾。有一位佈道家說的很好:「人不是不能信耶穌,而是不肯信耶穌」。不信的人如是,但信的人也不例外。有一位神學家說得很妙:「不少信徒信仰是有神論,生活卻是無神論」,歸根究底,就是放不下自己。原來信主要放下自己,跟主也要放下自己,怪不得耶穌說:「人若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加福音九章23節)。 不少不信主的人有他們不信的原因,但這些原因不一定有足夠的依據,但為了不信,他們只有堅持這些原因。也有不少不跟主的信徒也有諸多理由不做該做的事,不停止做不該做的事,兩者都是同出一理,放不下!同一位的耶穌,同一樣的神蹟,卻不同的反應,有人決心相信,有人堅決拒絕。


(二)不能避免的死亡(48-53節)

法利賽人不能否定耶穌的神蹟,只好另覓方法除掉耶穌。他們聲稱若耶穌繼續如此行神蹟下去,更多的人會信祂,結果羅馬人要來奪他們的土地與百姓。 當時猶太人是在羅馬人的統治之下,也並非甘心樂意,他們期待基督(或彌賽亞)的來到,以致可以把他們從羅馬人的手中救出來。 在六章14-15節中,耶穌行了五餅二魚的神蹟後,眾人便以祂為那要來的先知,那先知是指摩西而言。摩西昔日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埃及人的統治,他們期望耶穌也可以帶領他們脫離羅馬人的統治,於是便逼祂作王。法利賽人提出警告,若想背叛羅馬,最終便是自找麻煩。 當時在公會中有大祭司該亞法,他說出他的看法:「獨不想一個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國滅亡、就是你們的益處(49-50節)」,意思是若不要全國受累,耶穌便要死。他說這話是回應法利賽人所提出之警告,但他卻不明白耶穌的死有著更大的意義與作用。 有人以為耶穌被釘十字架是因為祂咎由自取,是因為祂革命失敗,是無可奈何的死。這些人完全誤解了耶穌的死。耶穌的死是無可避免但不是無可奈何,祂是為了死而來,死是祂的使命,因此當祂死前的一刻,祂在十架上宣告「成了!」。 不多人明白耶穌死的使命,甚至門徒起初也不明白。耶穌在死前早已宣告祂會死。人必會死,宣告自己會死並無任何特殊之處,但耶穌的宣告與該亞法的截然不同。耶穌說明祂要「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又交給外邦人(指羅馬兵丁),將他戲弄、鞭打、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他要復活」(馬太福音二十章18-19節),非常詳盡。祂也宣告祂要捨命(馬可福音十章45節),捨命與喪命不同,耶穌的捨命是有特別的原因,而這原因便是要作多人的贖價。在路加福音九章20-22節中耶穌確認自己是基督,但同時又宣告這位基督將會被長老、祭司長與文士(一群期待基督來臨的宗教人士)棄絕,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受苦的基督便正正是法利賽人不能接受的事實。在約翰福音十章11節,耶穌宣告祂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在第10節中又說出了原因,為的是要人得生命。 耶穌的死是在神的計劃中,是源於神的慈愛,是展示神的恩典,是完成神的救贖。人對耶穌的死有不同的看法,但不可以改變祂死的原意,同一個死,不同的解讀。 人都要面對死亡,人都要經歷死亡,但人如何看待死亡,人如何迎接死亡,卻會各有不同。死亡是結束生命或是完成使命,同是死亡,信與不信的人會有不同的結局;同是死亡,聽命與不聽命的信徒會有不同的結果。接受耶穌的捨命,願意為耶穌捨命,便會為一生劃上完美的句號,為將來開展燦爛的一頁。


(三)不能忘記的節期(54-57節)

在53節中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定意要殺耶穌,在57節又吩咐人要捉拿耶穌,他們要置耶穌於死地,事實上,耶穌明知也定意要死,但耶穌有祂的時間。54節以「所以」作為開始,耶穌不是怕死,祂是要按神的時間而死。祂退到靠近曠野的地方,不再公開地行在猶太人中。祂在等一個時候,到了時候祂會再一次出現在猶太人中,而且是最後的一次,祂等的時候便是55節的逾越節。 逾越節是猶太人的一個大節期,很多人會由各處到耶路撒冷守節。逾越節是紀念神在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前,要向埃及人施行的最後一個災,便是殺長子的災。神吩咐以色列人當晚要殺了羔羊,將羔羊的血塗在門上,滅命的天使一見血便會越門而過,因此名為逾越節。猶太人每年守這節期,便是為了紀念神昔日的作為。 逾越節的羔羊是預表十架上的基督,施洗約翰宣告耶穌是神的羔羊(約翰福音一章29、36節),耶穌死的時候正是逾越節獻晚祭的時候,不單如此,耶穌死的一刻,聖殿中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馬可福音十五章37-38節),表示人與神的路開通了。正如耶穌對拿但業說:「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約翰福音一章51節)。同一個逾越節,耶穌去是為人死,祭司長和法利賽人派人去是為了要人(耶穌)死,一個是為人死,一個是要人死。 接受耶穌為羔羊,便可免去永死;拒絕耶穌的救贖,便是自己找死。「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神獨生子的名」(約翰福音三章18節)。耶穌的名字便是「救主」的意思,逾越節是為了讓人可以面對神的審判、避免神的刑罰。逾越節的羔羊已獻上了,耶穌已經為人死了,未信的人要相信,信了的人要傳揚。這是大好的消息,猶太人不能忘記這重大的節期,人不能忽略這莫大的救恩,如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記:「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希伯來書二章3節)。


結語:

人之不同各於其面,這無可厚非,但人對一些事情不同的反應卻會帶來不同而且嚴重的後果。面對神,人要放下自己;面對死亡,人要珍惜自己;面對救恩,人要對得起自己! 人要以神為神,便不要自以為是、偏行己路。信仰是有神論,生活便要有神在其中、讓神居首位、讓神掌王權。人要面對死亡,要坦然面對便要活得對,如主一般地按神的計劃而活,以致無愧一生、不枉此生。耶穌完成了神的使命,信徒也要完成主的使命。主已成就救恩,信的人便要傳揚救恩,讓更多人可以一同過逾越節,一同蒙恩。 同一樣的神蹟、同一樣的死亡、同一樣的節期,人要如何回應、如何面對、如何渡過將會決定一生之好壞、成敗。人要棄假歸真,慎而為之,擇善而行,在神前可以得神喜悅,在人前可以問心無愧,如此便可以一生不枉過。

作者保留版權

聯絡我們
地         址:香港新界葵芳貨櫃碼頭路71號,鍾意恆勝中心1203室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早上9: 00 至下午5: 30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電         話:(852) 2409-1233      傳         真:(852) 2615-9806
 

完成提交!多謝!

訂閱電子報
請電郵至 info@gnci.org.hk 或填寫訂閱電郵

多謝訂閱!

Copyright © 2021 GoodNews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Ltd 真証傳播.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