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傳道

約翰福音四章27-38節


引言

一次太太問我為何今年後園沒有花,我問她種了甚麼花,她說沒有種。我溫柔地望著她對她說:「太太,妳若沒有種,怎會有花呢?」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太多人仍然期望不勞而獲,不種而收!多種的多收,少種的少收,不種的沒法收! 基督徒生活圈子中必定有很多仍未信主的親友,若只知道他們未信但卻沒有為他們信主而有任何的行動,付出任何的代價,便不要期望你可以在他們信主的事工上有任何之收穫。 「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翰福音一章18節),同樣,「人不能聽見神,只有在神家裡的基督徒將祂說明出來。」又正如羅馬書十章14節中所記:「然而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未曾聽見祂、怎能信祂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人要信,信徒便要傳;信徒傳,人才會信。神要救人,人要信祂,神要用人,人要傳祂。


內容

約翰福音四章27至42節基本上可以分成三段。27-30節提及婦人做了甚麼事把人引到耶穌那裏,31-38節記載了耶穌對門徒說的有關收割的一番話,最後39-42節提及撒瑪利亞人的回應。撒瑪利亞婦人作了,耶穌說了,撒瑪利亞人信了,「作了」、「說了」、「信了」,這三件事在傳福音的事上帶出了三個不同的重點。


(一)撒瑪利亞婦人所作的(27-30節)

撒瑪利亞婦人希奇耶穌問她要水(8節),門徒希奇耶穌與她說話(27節)。在生活圈子中有些人或許是我們不會交往甚至不會接觸的,但為著福音的緣故,為著對方的需要,我們要走出「希奇」的一步。過去的宣教歷史中便有千千萬萬活生生「希奇」的見證。向婦人要水,製造了接觸點;與婦人談道,產生了轉捩點。信徒要跨越「希奇」,主動出擊。試想想在生活中一些從未想過可能是談道對象的人,要嘗試為對方禱告,與對方接觸,向對方分享,你會「希奇」! 這婦人做了兩件事,放下水瓶子進城,告訴城中人耶穌把她素常所行的事都說了出來。這是一個不尋常的舉動,一個去旅遊的人忘記觀賞景點,一個去銀行拿錢的人忘了把錢帶走,這豈不是不尋常嗎?人可以如此只有一個原因,便是有一件比原先要做的事更重要的事,使人完全忘了起初要做的事。婦人「忘形」了!她甚至不顧面子地告訴別人耶穌說出她生活中的黑暗面,把她不能見人的一面都說了出來,這是「忘形」!為何她會如此忘形呢?皆因耶穌,也只有耶穌才可以使她如此。人要向別人傳道便要有這一種「忘形」的表現。信徒自己若不看重福音,別人又如何看重?信徒如何看重福音,便會影響別人對福音的看法。 與撒瑪利亞婦人說話之「希奇」,撒瑪利亞婦人說話之「忘形」,這豈不是福音的本質嗎?道成了肉身,為人而生,為人而死,這不是令人希奇的事嗎?正如一首詩歌中的一句話:「怎能如此?」,基督本為神但反倒虛己,成為人的樣式又被人掛在十架,死在十架,這豈不是「忘形」的表現嗎?人要忠於使命,樂於傳道,便要跨越「希奇」,敢於「忘形」。 眾人因著這婦人所說的,都出城到耶穌那裏去,這婦人的行動為撒瑪利亞人製造了一個接觸點,點起了一個導火線。


(二)耶穌所說的(31-38節)

門徒看的與耶穌看的一直到主耶穌被賣的時候都有很大的出入,可以說是南轅北轍。這是耶穌傳道一生中常見的現象,尼哥底母如是,撒瑪利亞婦人如是,猶太人如是,連跟從祂的門徒也如是。6節中已提及耶穌走路困乏,渴與餓是困乏之正常現象,人要水喝要進食也是正常需求,但耶穌要門徒明白更高層次的需求,耶穌要門徒有「超越」的看見,看見甚麼呢?看見另一種的食物,看見另一個的時候。 耶穌說他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這是在約翰福音中第一次提及「差我來者」。在約翰福音中,「差我來者」出現達27次之多,重點在於使命的完成,在於忠心的承擔。耶穌的一生只有一個目的,便是成就救恩,祂的唯一目標便是十字架。食物可以使人飽足,但順服可以使人滿足;人喫了又會再餓,但為神作工的,作工的果效會存到永遠(參啟示錄十四章13節)。為神收割的人是會積蓄五穀到永生,人要有「超越」的看見才會放下,才會付出。投資的人會為日後的回報而付出,生活中的投資沒有肯定的回報,但永恆的投資必有一定的回報。人為生活付出了不少,人為生命又付出了多少?不種的不收,要收便要種,不要被今生的纏累擠住,要「超越」今生,結出永生的果子。 耶穌不單道出祂不同的看見,另類的滿足;祂也指出了不同的體會,另類的時候。人種的要收成,要經過一段時間,四個月是一般所需的時間,由播種到收割,這是常理,但耶穌要門徒向田觀看,並且告訴他們可以收割了。耶穌與門徒在時間上有很大的出入,門徒認為時候未到,耶穌指出時候已經到了。人何時信主,何時接受,人不能知道;但當神說時候到了,時候便到了,不是人的常理可以解釋,也不是按照人的時間表,因為神有祂的時候,不是人所知道的,神也有祂的工作,不是人所看見的。人「需要」信心,人要相信神有祂的時候,也有祂的工作。 門徒不知道耶穌與婦人說話的內容,也沒有聽見婦人對城中人說話的內容,他們不知便看不見莊稼已熟,不相信收割的時候已到。耶穌引用一句俗語指出,有人撒種有人收割,收割與撒種可以是不同的人。人信主不一定是因為一個人、一件事,人信主可以是由於很多人很多事。很多工作是人看不見的,信徒只要忠於使命,「到了時候,便要收成(加拉太書六章8節)」。 有些人一個月便信主,有些人數十年仍不信,人不要判斷,只要忠心。人不要用自己的時間表,人要相信神有祂的時間表。人不是只問耕耘不問收割,乃是忠心耕耘必定收割。人不知道神的時間,看不見神的工作,因此需要信心,相信神有祂的時間,有祂的工作。 人要忠於使命,樂於傳道,便要「超越」今生,「持守」信心。


(三)撒瑪利亞人所信的(39-42節)

39節中指出撒瑪利亞人因婦人的見證「信了」,耶穌與他們住了兩天,說了很多話,之後,那些人對婦人說:「現在我們信,不是因為你的話,是我們親自聽見了,知道這真是救世主」(42節)。到底39節中他們是否信了,若是信了,為何41-42節又說他們「信」了。羅馬書一章17節中說:「本於信以致於信」,新譯本譯作「本於信而歸於信」,新漢語譯本則譯作「以信為始,以信為終」,三個翻譯都有同一個意思;由信開始,以信結束,這表示信是一個過程,由不信到信,由信到深信或更信。 「信」這個字可以代表相信的信心,也可以指相信的信仰。在新約書信中,神不斷提醒信徒在真道上要追求要成長,不要作嬰孩要長大成人,這便是「本於信以致於信」的表現。信徒不單要傳,更需要在信上長進,追求「卓越」的信心。 撒瑪利亞人進一步的信因為主與他們同在,主向他們說話。約翰福音十五章中提醒信徒要如同枝子連於葡萄樹,如此才可以結果子,才可以多結果子。枝子離了葡萄樹變是斷了生命之源,無法結果,無法成長。要有「卓越」的信心便要有「同在」的生活,個人與主一起,群體彼此相交,與教會的頭一起又要與教會的身體相連。同在的生活是決定卓越的程度,同在愈深,卓越愈多;同在愈淺,卓越愈少,二者是成正比的。 41節中說「信的人就更多了」,42節中說他們是「親自聽見了,知道這真是救世主」。「更多」是量,「真」是質,這是質與量的成長。人不單要成長,還要健康地成長,成長不一定健康,要看成長的內容。以弗所書四章16節中說:「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經文結束時提及「增長」與「建立」,「增長」之量,「建立」之質,關鍵在於經文開始的「靠祂」與上一節的「連於元首基督」。人要追求「卓越」的成長便要有「同在」的生活,沒有種又哪有收! 人要忠於使命,樂於傳道,更要追求「卓越」,不忘「同在」。人要有收成,不能單單盼望;沒有現今的種,哪有明天的收;沒有今天的耕耘,哪有明日的收成。「卓越」是目標,「同在」是條件,符合了條件,目標便可達到,人不會不勞而獲,信徒也不會不種而收。


結語

撒瑪利亞婦人是一個撒瑪利亞人,不為猶太人所接納,是一個婦人,在社會中沒有地位,更是一個行為不檢的人,不為大眾所接受,但耶穌與她說話,神用她作見證,她信了,她傳了,她也收成了! 人要忠於使命,樂於傳道,便要跨越「希奇」,敢於「忘形」;             又要「超越」今生,「持守」信心;             更要追求「卓越」,不忘「同在」。 信徒的一生是傳道的一生,正如信徒都信但各信不一,有好有壞;信徒在福音使命上之承擔也各有不同,有好有壞。唯願隨著時間,靠著恩典,眾信徒在傳道的使命上好的漸多,壞的漸少,好的持守,壞的摒棄,本於信以致於信,忠心到底,直到主來!

作者保留版權

聯絡我們
地         址:香港新界葵芳貨櫃碼頭路71號,鍾意恆勝中心1203室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早上9: 00 至下午5: 30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電         話:(852) 2409-1233      傳         真:(852) 2615-9806
 

完成提交!多謝!

訂閱電子報
請電郵至 info@gnci.org.hk 或填寫訂閱電郵

多謝訂閱!

Copyright © 2021 GoodNews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Ltd 真証傳播.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