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使命與承擔

引言

上文提及耶穌在離開之前,鼓勵信徒不要憂愁,也提醒信徒要承擔使命。耶穌來世是道成肉身,為的是要成就就恩,使人可以到父那裏去。在祂一生中,祂把父表明出來(一章18節),如今耶穌快要離開了,在世的信徒有重大的使命要承擔,完成的救恩要有人去傳揚,天上的父神要有人去表明。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基督在世表明父神,基督離世後,基督的身體便要繼續表明父神的責任,讓世人可以藉著教會認識父神。教會是基督設立的,基督來世完成救恩,基督離世後,基督所設立的教會便要宣揚基督所完成的救恩,讓世人可以藉基督而得救。 要人認識父神,要人蒙恩得救,是生死攸關的使命,要承擔談何容易。耶穌明白門徒所需,祂也供應所需;耶穌明白門徒所缺,祂也滿足所缺,以致門徒可以承擔使命,可以為祂作更大的事。


(一)真理的聖靈

聖靈在耶穌受洗出現後(一章32節)似乎便退居幕後,如今在十四章16節開始,又再重現台前。 耶穌用兩個特別的名稱來引進聖靈:保惠師與真理的聖靈。「保惠師」又作「訓慰者」,明顯有指導、勸勉的功用在內,而指導勸勉的功用與真理是分不開的。 從十四至十六章,每一章中都提及真理的聖靈(十四章17節、十五章26節、十六章13節)。在整篇臨別贈言中,除十四章26節提及「差來的聖靈」外,餘下的三次皆是「真理的聖靈」。再看一看每一章中提及聖靈時,更帶出了聖靈被差的原因。十四章26節提及「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十五章26節提及「要為我作見證」,十六章13節又提及「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因為他不是憑自己說的,乃是把他所聽見的都說出來,並要把將來的事告訴你們」。明顯聖靈與真理,與見證是分不開的,因此耶穌以「真理的聖靈」稱之。 很多信徒提及聖靈便想到聖靈的充滿、聖靈的能力,但充滿的是甚麼、能力又從何而來?聖靈是三位一體中的一位,是有位格的一位,並不是一種內在的感覺,也不是一種外在的表現。聖靈可以使人不憂愁,也可以使人有表現,這是由於祂的本質,因為祂是真理的聖靈。聖靈與真理是分不開的,信徒要知道聖靈可以使人明白真理,以致人可以傳揚真理、活出真理,這個「可以」是要信徒去兌現的。 教會要表明父神,信徒要承擔使命,神的道是必備條件,沒有真理如何傳揚、如何見證?真理的聖靈使信徒可以明白真理,信徒便要「去」明白真理。唯有如此,信徒才可以「去」使萬民作門徒,才可以「去」將凡耶穌所吩咐的教訓別人遵守,沒有「受」哪可以「施」;沒有「明白」,如何「傳揚」、如何「見證」? 教會與信徒不單要知道真理的重要性,更要在實際生活與行動中表現真理的重要性。不重視真理的聖靈,不珍惜聖靈的真理,教會與信徒便如同自斷雙腿、自廢雙手,不能走也不能作事,有名無實。


(二)同在的應許

耶穌其中的一個名字是以馬內利,即神與人同在的意思,道成肉身是神與人同在的表現。耶穌離世前不單應許聖靈的來到,聖靈更會與人同在(17節)。不單如此,耶穌也應許他們會再看見祂,祂也會在他們裡面,他們也會在祂裡面(18-20節)。 19節提及還有不多的時候,20節提及到那日,指的便是耶穌從死裡復活,戰勝死亡的時候。主的復活扭轉了人類的命運,改寫了人類的歷史,產生了驚人的改變。自那天起,一件偉大而奇妙的事發生了——神內住的同在。 耶穌復活升天後,不單聖靈來了,祂也來了;不單聖靈與信徒同在,耶穌也內住信徒之內。人的潛能難以估計,神的大能更是匪夷所思。人的潛能要發展,神的大能要支取。保羅深明這真理,因此他說「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四章13節)。他也記得主對他說的話:「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哥林多後書十二章9節)。 當我女兒在外地暑假實習,一有需要、一有難處,只要一個電話或一個短訊,為父的我便會給其所需、解其所困。我可以幫我女兒的,可以給我女兒的,當然是有限的,但我們的主所可以做的往往是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在以弗所書中保羅提醒信徒「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三章20節)。「照著心裡的大力」,信徒心裡有的是甚麼?豈不就是聖靈的內住、基督的同在嗎?因此,保羅說「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哥林多後書四章7節)。 以上的經文都是要提醒信徒我們所擁有的,我們所擁有的並不是我們爭取回來的,而是我們的主所應許的。同在與內住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但信徒不單要知道,更要實現;不單擁有,更要運用。 有了真理的聖靈,有了同在的應許,可以說應該是無往而不利,但眼見今天教會中、信徒中,仍有不少名存實亡的教會、有名無實的信徒,為何會如此呢?


(三)守道的要求

神的應許是實在的,神絕不食言,但應許是有一定的條件的。醫生開了藥方,應許藥到病除,病人也要按指示服藥,才可以奏效,應許才會兌現。病人服藥沒有甚麼功勞,只是最基本的本份。人有胃病,醫生配了藥,但病人若仍然暴飲暴食,以致久病不癒,這不是藥的問題,是人的問題。 耶穌在21-24節中兩次指出有了命令又遵守的後果——顯現與同住。人要明白神的心意,便先要有遵行神的心意在先。沒有順服之心態,哪有顯現之需要?愈順服便愈明白,耶穌在八章31-32節曾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守道便明道,明道便可自由。自由是能行該行、能不行不該行,這不僅是守道的問題,這更是一個生命的循環。


人要守道便可明道,人因明道便會守道。道成肉身為的是要住在人間;道成肉身也要活在人間。真理的聖靈把真理帶給信徒,信徒要的便是行出來、活出來,如同把藥服下去,便可藥到病除。守道與明道是一個循環,這循環會不斷向外擴展,愈守便愈明,愈明便愈守。 守道的人不單明道更會有神的同在,神的同在可以使人有心有力,使守道明道之循環向外擴展。耶穌曾在一個比喻的總結中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馬太福音二十五章29節)。忠心用神所給的,神會再給;這是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事。守道的人會更明道,守道的人會有神的同在,以致守道明道的循環可以向外伸展,這是一個生命的方向。


在21與24節中又指出守道的人是基於愛,守道不是由於懼怕,明道不是由於好奇。愛一個人便會想多了解對方,為的是可以投其所好、討其歡心。有愛便會有心有力,否則便會有力無心,又或無心無力。愛也不是無緣無故的,耶穌與門徒一起三年多,所言所行有目共睹。門徒一直不明白耶穌的使命,當耶穌被賣被釘,三天後復活,向他們顯現,在他們眼前升天,他們終於明白了。過去三年多的一言一行,再不是模糊不清,而是顯而易見,神的愛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五章8節)。為此,他們改變了,膽怯的變剛強、懷疑的變堅定,怪不得保羅嚴厲地說:「若有人不愛主,這人可詛可咒」(哥林多前書十六章22節)。 信徒要多思想主的一生,多數算主的恩典,以致可以更體會主的愛,愈體會便愈可以有愛的回應,這回應便會成為明道守道擴展的動力,成為神同在的原因。


(四)平安的話語

在25-31節中有好幾處提及話語方面:25節耶穌告訴門徒的話,26節保惠師聖靈要門徒想起主對他們所說的話,28節門徒聽見主所說的話,29節主預先告訴門徒的話,30節主不會多說話,31節父吩咐主的話。 25節中提及的「這些話」明顯包括前文中的話,便是聖靈與同在的應許,守道與明道的內容。不單如此,稍後聖靈更要門徒想起主一切的話,這些話使信徒可以不膽怯、反而可以喜樂。 在十四章一開始主便要門徒不要因祂的離開而憂愁,在這裡祂更說他們應因祂到父那裏而喜樂(28節)。祂提及父比他大,又說明祂是照父的吩咐而行。三位一體無分大小,主如此說是因為祂道成了肉身,正如腓立比書二章6-7節中所記「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祂在世時取了人的樣式,為要完成父的心意。祂「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二章8節)。祂完成了神的使命,這也是祂來世之目的。人的使命得以完成,人的心願得以實現,這是人所想所求的。耶穌為祂的使命而來,愛祂的人理當為祂能完成使命而喜樂。門徒當時不明白,但到使命完成後,他們會明白,他們更會為此而喜樂。他們甚至願意為了繼承主的使命而不顧生死,這是愛的動力,這是明道的能力,這是行道的動機,這是同在的原因,這是平安的源頭。 因此,保羅可以說「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使徒行傳二十章24節),司提反在殉道時可以「定睛望天,看見神的榮耀」(使徒行傳七章55節)。由初期教會到今天,不少信徒、不少宣教士甘心為主擺上自己,甚至性命不顧,這是因為他們明白神的心意,遵從主的吩咐,基於愛,靠著神的同在,因為明道、守道,一直承擔著使命。 平安帶有一種完美無缺的意義在內,由於無憾、由於無悔,人可以平安。明道守道的信徒,愛神又有神同在的信徒,承擔使命宣揚神旨的信徒,是無憾一生的信徒,無憾無悔,自然平安在心。


結語

今天世界上人生中平安難尋,人在迷失中生活,沒把握、沒方向。信徒有主的話語,主的一生,有保惠師聖靈的同在,加上主的內住,人生不再是為生活而生活,而是為使命而努力;不是為困難而擔憂,而是為使命而感恩。明白人之所該為而為之,平安只是自然的結果。平安千金難買,唯明道守道的人可以從神而得、靠主而有、靠靈而守。平安難得,難得便要努力,用心用力,承擔使命,平安可得!

作者保留版權

聯絡我們
地         址:香港新界葵芳貨櫃碼頭路71號,鍾意恆勝中心1203室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早上9: 00 至下午5: 30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電         話:(852) 2409-1233      傳         真:(852) 2615-9806
 

完成提交!多謝!

訂閱電子報
請電郵至 info@gnci.org.hk 或填寫訂閱電郵

多謝訂閱!

Copyright © 2021 GoodNews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Ltd 真証傳播.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