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五十步笑一百步

引言

有一句話「五十步笑一百步」,是孟子對梁惠王說的話,意思是人見別人犯錯時,自己亦犯了同樣之錯誤,只是程度輕一點而已。在現實人生中不單會有五十步笑一百步,甚至也有一百步笑五十步,人往往笑人不笑己。人生中有兩種人生框架,一是窗框一是鏡框,有些人祇有窗而無鏡,因此只見別人錯,不見自己過。《聖經》中有兩句很好的提醒,一在舊約,一在新約。在《詩篇》十九篇12節中,詩人大衛發了一個問題:「誰能知道自己的錯失呢?」主耶穌在《馬太福音》七章3節中又發了另一個問題:「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這兩個問題都在提醒人不要只見別人錯,不見自己過,只懂怪人,不懂責己。 雅各因得罪哥哥以掃離家20年,這是其過所致,咎由自取。20年後,他終於回歸故鄉,哥哥以掃亦接納了他。雅各或許是心有餘愧,又或是心有所慮,沒有去哥哥以掃要他去的西珥,卻去了示劍城,並買地定居。雅各滿以為從此可以有安定的生活,但好境不常,惡事卻接二連三地發生。


(一)己之所欲,勿強於人 (1-12節)

到了新的地方,結交新的朋友,本是好事,可惜當雅各的女兒底拿如此作時,卻遇上了對她不懷好意的示劍。人生中,男歡女愛本是正常的事,但強人所難,不問自取,則非君子所為,更是對人的嚴重冒犯。示劍喜歡底拿,強行玷辱了她。不單如此,在26節中,記載了底拿的哥哥把她從示劍家裡救了出來,表示示劍污辱了底拿後,更把她禁錮在他家中,然後去提親。 從故事的記載可見示劍一直都是一廂情願,一意孤行,完全沒有顧念到底拿或雅各的權利、尊嚴與感受。整件事情的發生全基於示劍個人的慾望。當雅各聽聞這事時,由於他兒子都在外,他暫不回應。待兒子回來後,示劍的父親便向他們提親,並提出他們可以放心在該地安居,也承諾會給很好的聘禮。表面看來,對方很有誠意,也願意承擔責任。但是,重點是示劍侵犯底拿在先,任何誠意或聘禮都沒有作用。 悲劇的發生是由於示劍的自我中心、自以為是、自私自利,完全沒有把別人的利益、權利、尊嚴放在心中,可以說是目中無人,無法無天。 人與人相處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尊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固然有它的道理,「己之所欲,勿強於人」也有它的論點。正如主耶穌在《馬太福音》七章12節中提醒人,「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之後更說出原因:「因為這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主耶穌在《馬太福音》二十二章40節中提及愛神愛人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愛人如己」可以避免自己犯錯,防止傷害別人。凡事不要自我中心,人要設身處地,想想若轉換身份,自己會希望對方如何待自己。例如,當看見別人犯錯,指責是自然的反應,但想想若自己是犯錯的人,自己會希望別人如何指責。若自己希望別人可以先明白犯錯之原因,更希望別人可以溫柔地提點,再加以伸出援手,幫助糾正錯誤,自己便不要毫無顧念,更無溫柔地去指責對方。又或人會為別人妄作主張,不徵詢別人的意見,便把別人的物件轉贈別人,又或理直氣壯地把別人的物件拿去義賣。自己該想想若轉換身份,別人如此對自己,自己又會如何感受。 在基督徒圈子中曾流行一種塑料手環,可以戴在手腕上,其上寫著「耶穌會如何做?」作用是要提醒信徒在作任何事之前,要先想一想若是耶穌,祂會如何做。同樣,人做事若涉及別人也該想一想,我若是對方,若別人把我想做的事做在我身上,我會接受、拒絕、喜歡或討厭?人應想一想「我會希望人如何做?」這不失是一種保己保人的方法,可免自己犯錯,也可避免傷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之所欲,勿強於人」,這兩句話提醒我們不要自我中心,不要損人利己,因為這樣的人,是沒有愛,沒有愛的人只會產生傷害,帶來仇恨,引起惡果。人要有節制,不要只憑一己之私慾而作事,凡事三思而後行,如此人生會善多惡少,樂多苦少,因為人所犯的罪都會有它的惡果。


(二)怒火中燒,寧慢莫急(18至24節)

雅各兒子的妹妹被示劍污辱,自然怒氣中燒,示劍更把妹妹禁錮在家,強提親事。雖然對方帶著誠意,重禮提親,但由於不對在先,之後而來的都不被接納,拒於門外。由於妹妹仍在對方家中,兄弟們首要做的事是要把妹妹救出來。從30節中得知當時雅各家「人丁稀少」,若強行施救,必然無功而返,甚至後果不堪設想。 他們想出了辦法,便是假裝承諾,實質是定下了報復大計。他們假以家族傳統為名,要求對方所有男丁都要受割禮,才可以把他們的妹妹嫁給示劍。驟聽之下,如此要求,明顯地不合理。一人一家的婚事,為何與全城的人有關。示劍要娶底拿,示劍受割禮歸入雅各家便是了,又或示劍全家的男丁受割禮,因為是兩家結親,這還可以接受。 示劍的父親為成全兒子的心願,提及了與他一家結親的好處。示劍若與底拿成親後,他們更可以彼此通婚,雅各的女兒可以嫁給他們,該城的女兒們也可以嫁給雅各的兒子們。從20節中提及「可作買賣」,再看10節中提親的內容也提及了「作買賣,置產業」。 為了成事,他們把全城的人都用上了。由於示劍在他父親家中是備受尊重的,他與父親便遊說全城的人,21-23節中說出他們遊說的內容。他們能得到全城支持的理據是「他們的群畜,貨財和一切的牲口,豈不都歸我們嗎?」哈抹與示劍向雅各以利提親,又向全城的人以利遊說。他們卻想不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雅各的兒子們早已動了殺機。他們雙方各懷鬼胎,心懷不軌,口蜜腹劍。 示劍污辱底拿,其錯在先,雅各眾子密謀滅城,其過在後。示劍為達目的,把全城的人都牽連在內。雅各眾子為妹妹報仇,卻要報在全城的人身上。誰是誰非,事實上,雙方皆有其過,正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又或更是「一百步笑五十步」。 悪是惡,但以惡報惡更是惡上加惡。《聖經》中提醒人不要以惡報惡,反要以善勝惡(《羅馬書》十二章17,21節)。以善勝悪不是視惡而不見,行惡而不罰,但要按理而行,依規執法。人之所以過份報惡,甚至以惡報惡,皆因怒火中燒,以至會不顧一切,只求一洩心中之恨。 在上一點中提及人要「三思而後行」,在這一點中,人同樣要「三思而後報」。三思的重點不是三思,而是要給予自己時間,讓怒氣先過去,以致可以看清情況,辨明後果,作出合理明智的決定與回應。怒中要先靜,寧慢莫急,否則將會承擔一定的後果,使惡事延續,使惡果增多。 曾有人提出當遇見不公的事,不要即時回應,稍為等一等,如此,往往可以避免不少錯失,保住不少關係。自己也曾收到一些無理指責的電郵,心中不斷湧出反駁的理據,列出對方種種的不是,然後打了一封很長的電郵,予以反駁。但想起「等一等」的提醒,自己便把打好的電郵先收起,暫不發出。過了一天,再看電郵,心中一涼,慶幸沒有發出,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咎由自取。《以弗所書》四章26節提醒人「生氣卻不要犯罪」。人是會生氣的,但生氣卻不要犯罪。在回應前,等一等,靜一靜,甚至談一談,問一問,何嘗不是一個好的方法,否則便會累己累人。 人要有節制,「己之所欲,勿強於人」提醒人要想一想,可以保己保人。「怒火中燒,寧慢莫急」提醒人要等一等,可免累己累人。

(三)免去貪心,明辨是非(25-31節)

示劍與父親,雅各的眾子,各懷鬼胎,最後,雅各的兩個兒子西緬和利未趁示劍城全城的男子在割禮後疼痛時把他們殺了,又擄掠了他們的貨財,孩子和婦女。事後,雅各一家在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中有了臭名,甚至面臨滅絕之危機。雅各兒子們的理據是因示劍污辱他們的妹妹在先,言中之意是示劍城的男子被殺是應得的,是他們咎由自取。 此事明顯是示劍有錯在先,故事中沒有審判過程,也沒有協談機會,一開始,一方動了貪念,另一方動了殺機。從表面看來,無論示劍所作的是如何罪大惡極,但禍不及他人,不應把一切城中男丁殺盡,或許是由於雅各眾子怕他們會報復,因此以免後患而動殺機,但若不先動殺機,何來後患。 從雅各對兒子的指責中,雅各提醒他的兒子們,雖然示劍城全城的男子被殺,但還有迦南人,比利洗人,他們很可能會因這事而擊殺雅各全家。滅一城之男丁,這豈是小事,他們該地的迦南人與比利洗人,豈會不知。雅各的眾子不單殺男丁,更擄掠了一切貨財,孩子與婦女,這是更大的傷害,雅各眾子所作的可以說是滅城之舉。 這事是否可以避免,悲劇是否可以不發生?整件悲劇的緣起是示劍一人之錯,但示劍城的人不無責任,當示劍的父親哈抹向城中人提出建議時,若城中人稍作查證,與雅各家確認一下,很可能便可避免這次的悲劇。冤有頭,債有主,全城的男丁可免此劫。無論是因為示劍家在城中德高望重,又或是因為示劍城的人利字當頭,不待辨證便輕率而行,以致招殺身之禍,整件悲劇皆因人貪而不辨所致。 缺乏明辨似乎是悲劇發生之原因,信任別人不是不好,但不能輕信別人,更不能草率行事。現今社會很多騙案,若不是因為一個貪字,便是因為一個愚字,人若不貪,慎思明辨,很多損失可以避免,很多騙局不會成功。 人要心正腦清,不貪心不魯莽,人便不會受騙受損。人要多看一看,免去貪心,明辨是非。貪心必招禍,明辨可保身。人可以有上進心,但不要貪,人不要猜疑人,但要察驗。主耶穌在《路加福音》十二章15節中提醒人「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20-21節中提醒信徒「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各樣的惡事,要禁戒不作」。人能如此才可以安己安人,免禍避災。

結語

示劍侵犯底拿在先,繼而與父親設計,不單希望得到底拿,甚至希望吞拼雅各全家所有,這是惡。雅各的兒子們設計報復,不單要殺示劍,更殺了示劍城所有男丁,也奪去一切貨財,孩子與婦女,這也是惡。示劍有所需,雅各眾子也有其理,有需有理不能成為行惡之理據。別人不義並不因此賦於受害者行惡之權利。兩方都有錯,無論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又或是「一百步笑五十步」,二者都不對。 《聖經》中明說人不能以惡報惡,要以善勝惡,否則只會惡上加惡,不幸的更不幸,不公的更不公。人要想一想,「己之所欲,勿強於人」,可以保己保人。人又要等一等,「怒火中燒,寧慢莫急」,可免累己累人。人也要看一看,「免去貪心,明辨是非」,可以安己安人。 在世上,人會有所需但不要不顧一切而得,人也會被別人欺,但不要不顧一切而報,人也要有所得,但不要不顧一切而貪。人要多想一想,多等一等,多看一看,如此人可免犯錯,不致招禍。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