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三無人生

引言

自己小時候在校時從老師口中學了「智者無惑,勇者無懼,仁者無敵」,一直都以之為為人之道,追求要做智者,勇者,仁者,以至可以無惑,無懼,無敵。隨著年日的過去,已過的日子會增多,余下的日子會減少。年少時候沒有歲月如梭之感,壯年時如日中天,努力建立人生的光輝歲月,到了晚年,開始醒悟到歲月無情,生不由己,死也不由己。正如《希伯來書》九章27節中所說,「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人既只有一死,人也只有一生。凡是有限的事都是寶貴的,人生有限,生命無價。人不是要唏噓人生之有限,而是要珍惜有限的人生。人要有智仁勇,以致可以無惑無敵無懼,善用一生。 人能善用一生,不單是自己會過得好,也會讓別人活得好,因為人是活在一個群體之中,互為影響。人生中要有所得,便應有所無。人要健康,便要除去不健康的飲食,要溫柔,便要改去不溫柔的言行,要成功,便要挪開使人失敗的事。正如一個園藝專家教人如何可以有好的花草,方法便是把一切使花草不能好好生長的事物除去,例如雜草與害蟲。 雅各一生147歲,一生可以說是峰迴路轉,有危有安,但一路上神與他同在同行。他並非完全,但神有祂的恩典。聖經中很多人物都有偉大的事跡,但也有顯著的瑕疵。人若能除去或減少瑕疵,人的一生便可更美更完全。


(一)去而無懼(1-7節)

害怕會使人裹足不前,憂慮會使人一事無成。人生要有所成,勇氣不能少,但勇氣不會無中生有。雅各一生中有不少危機,但都一一化險為夷。逃避哥哥之怨恨,處理岳父的不公,得到哥哥的接納,到了四十六章,他終於重見失去多年的愛子。他離家回家,他寄居回歸,他失子得子,在這一切的事上,他不是靠一己之力,他乃是靠神的同在。 他離家時得神的應許(二十八章),讓他放心去。他回家時有神的祝福(三十二章),兄弟可以和好。如今,他因飢荒要到埃及,重要的不單是全家可以存活,更重要的是他可以重見失去了22年的愛子約瑟。 在他出發之前先獻祭給神,他如今已130歲(四十七章9節)。他離家時40歲(二十六章34節,他與哥哥以掃同年)。在這90年間,他沒有忘記神的恩。築壇獻祭在《創世記》中是一個特色,帶有記念與求告的意義(十二章7-8節)。雅各不忘過去的恩,雅各也求將來的恩。獻祭後,夜間神在異象中向他顯現,要他不要害怕,神應許他兩件事,一是他如今到埃及,但必會回到迦南地,是神所應許之地。二是他不單會再見約瑟,約瑟更會給他送終(3-4節)。昔日他驚聞兒子喪命,白頭人送黑頭人,他以為他要悲哀地下陰間到他兒子那裡(三十七章35節)。如今神應許約瑟會為他送終,在3-4節中有三個「必」,必成大族,必回迦南,必有約瑟送終。

神想到雅各心所想的,以應許為他準備上路所需。神要他不要害怕,因為神會與他同去(4節)。人對前路沒有一定的把握,但人對神要有一定的信靠。神會給人應許,但人要相信,以致信者可以無懼。如上文所說,雅各一生能化危為安,有神的恩,雅各上路前獻祭表示他相信神。 勇氣不是無緣無故的,有信心便有勇氣。人要信神在將來會施恩,便不要忘記神在過去曾施恩。在1節中經文提及雅各是獻祭給他父親以撒的神,在同一節中又特別稱雅各為以色列,在之後的經文中又以雅各稱之。以色列是神給雅各改的名字。雅各不忘神恩而獻祭,神不單是他父親的神,也是他的神。神為他改名,神是使他化危為安的一位。 人要對未來有信心,人要有勇氣面對未來,人便要有神的同在,有神的同行。人要回顧過去,便可面對未來,「回顧」 與 「數算」是建立信心有效的方法。每次的主餐不是記念過去嗎?每次的守節(復活節與聖誕節,重要不是那一天,而是其中的意義)不也是為了記念嗎?人要有信心有勇氣,便要從過去建立信心,從過去產生勇氣。 人不單可以從自己的過去,也可以從別人的過去來建立信心,產生勇氣。人可以回顧自己的過去而數算神恩,人也可以觀察別人的過去數算神恩。這是獻祭,這是嘴唇的果子。聖經中的記載,傳記中的事跡,自己的回憶,別人的過去,都是建立信心得到勇氣的方法。「回顧」 與 「數算」如同身體的運動。運動可強身,數算可強心。要養成記下,回想,分享(自己),聆聽(別人)的習慣。神的恩在人的生命中如同雲彩般的見證,可以助人放下重擔,脫去纏累,奔走前路(希伯來書十二章1節)。

信徒過去所蒙的恩是建立自己的雲彩,也要借助別人的雲彩。神會用雲彩如在舊約中引領以色列人般引領我們踏進未來。人要信才能勇,但信是要有根有基的,勇又要是又穩又固的。人要信而無懼,便要回顧數算,分享聆聽。信徒與信徒之間要彼此鼓勵,成為一個信的群體,一群勇的精兵,能面對將來而不懼,因為有神同行,以至勇者無懼。


(二)生而無疚 (8-27節)

這一段的經文記載了雅各一家70口的名字,其中包括兩妻兩妾生的。除了兒子之外,只提到一位女兒底拿。是否祇有一位女兒,經文沒明說,但可能性不大。提及她因為示劍事件(三十四章),是醜事也是悲劇。經文中提及四位生母,利亜、悉帕、拉結和辟拉,這又帶回兩妻生子爭竉的事(二十九至三十章),這是家事但不是好事。全段最後提及約瑟在埃及生的兩個兒子,約瑟到埃及,是因被兄長們出賣,讓愛他的父親悲哀了22年之久(三十七章),也是憾事。 在整個家族名單中,名字有70個之多,人可以記下的寥寥可數,但名單中有三件事件卻是難以忘記。底拿受辱,妻子爭寵,兄弟忌恨,這些都是家庭的悲劇,使人一生難忘,一生有憾。有些人稱人生的悲劇為不幸,似乎是不該發生,但不幸發生了,以致釀成悲劇。人若細看人生中的悲劇,很多都是人之過,而這不單是別人的過,自己也可能在其中有過。智者無惑,人若能避該避的,能防該防的,不一定人生一帆風順,但至少可以減少不幸的事件,減輕不幸的後果。人要能未雨綢繆,積谷防飢,人也要擇善棄惡,趨吉避凶。 女兒底拿受辱是否完全沒有先兆,女兒受辱後兒子報仇之舉是否完全不能避免。二妻爭寵,各人獻妾,雅各來者不拒,豈不是認同妻子所為。正如夏娃給亞當吃不該吃的果子,吃了不能只怨夏娃,也該責怪自己。兄弟的忌恨關係為何沒有察覺,對約瑟的寵愛,所贈的彩衣,對他至終被賣不無影響。 人對人生中的不幸不要單單怨命或認命,也應「省」命。智者能看明事件之緣由,能有正確之判斷,以致可以作出合適的應對,所要之防備,可以避免悲劇之發生,可以化危為安。

雅各作為一家之主,作為眾子之父,教導、帶領、管教、督責都是為主為父的責任。若不安分不盡責,悲劇發生,不能只怨別人而不怪自己。人有過,心中要有疚,繼而悔之改之,才可避免日後更多的過。人不自省是人重蹈覆轍的主因,人往往只見人過,不見己錯。小時候常聽一句話,「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說人非」,雖不是出自《聖經》,但也不無道理。人往往便是少了安靜,少了思過,以致人生多了不少難處,少了不少平順。 上一段中提及人要有勇,可以回顧自己也可以回顧別人過去所得的恩。思過也可以如此,不單是自思己過,更要問人己過,意思是自己要反省,別人要提醒。很喜歡 「滿招損,謙受益」 這句話,人之所以可以成長,因為有吸收,肯受教,能聽勸。人若自滿自足,少了自省,缼了提醒,人便難以成長,難有改進。自省方面,人一定要有安靜的時間,如同《馬太福音》七章中提及的「內屋」,目的是為了能專心。這不是環境而是心境的問題,當然環境會影響心境,人要有一個「反省內屋」。這可以是家中的一角,也可以是戶外的一處,重點是能安靜。 我很喜歡的另一句話是「心如止水,代神漣漪」。人靜不是單為了靜,靜是為了求知。當人安靜在神的面前,你會驚訝神給你的體會、醒覺與提醒。人在安靜反省中看見自己的過錯後,便要按《聖經》中的教導來確認,再找一些可靠的肢體來確定,繼而想想應有之行動,應有的改變。如此,人便可走在正路上,不會受惑而偏行。

除了自省,人也要提醒。「旁觀者清」有其道理,在現實中更是非常真實的。有時候旁人一句話,猶如當頭棒喝,使自己如在夢中醒來。記得一次,自己一直對一位弟兄在某事上有意見,在與另一位弟兄分享時,他突然問我有否想過為何他會如此。我當時啞口無言,但事後想一想,再問一問,終於真相大白,事出有因,且是我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只會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去想,不會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以致才會使問題久久不能解決。 另一句話「路在口邊」對我也有很好的提醒,迷路的人可以問路,不問路不單會浪費時間,更會久久未能甚至不能到達目的地。「滿招損,謙受益」,問是智者所為,能使人不惑。 雅各家中的悲劇有不同的原因,但雅各也不能完全推卸責任。雅各因有神的同在可以去而無懼,人要自省,也要提醒,以致可以生而無疚。人不可能一生完全無誤,但至少應該設法減少和避免,以致在人生中可以少疚而多樂。人要去而無懼,便要有信,人要生而無疚,便要有智。


(三)死而無憾(28-34節)

人要去而無懼,生而無疚,以致至終可以死而無憾。在我短暫數十年的人生中,也目送不少親友與信徒離世。有些由於關係不深,往往只會在追思會或安息禮拜中送別。但也有些會陪伴對方走最後的一段路,有些可以是數月之久,但也有數年之長。 在這些比較相熟的親友中,往往在他們知道自己要離世後,他們都會有一些未完的心願。有些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但也有不少仍是可以完成的,他們會想盡辦法在離世前完成可以完成的事,他們常說希望可以在走的時候無憾。 雅各一身疼愛約瑟,從他知道約瑟還在後的反應,可見他一直念念不忘他的愛子。當他知道約瑟還在,他說,「趁我未死之先,我要去見他一面」 (四十五章28節)。到他見了約瑟之後,他又說,「我既得見你的面,知道你還在,就是死我也甘心」(30節)。這是何等的釋放,人能說出 「死也甘心」 這四個字並不容易,可見雅各能再見約瑟對他來說是何等重要何等寶貴的一件事。 當雅各快到埃及時,他已急不及待打發猶大先去見約瑟。約瑟知道後,馬上套車到歌珊迎接父親。一見面,父親的第一句話便是死也甘心,他把22年之懷念都放在這一句話中了。之後,約瑟為父親全家安排一切,細心周詳,想到他們的生活所需,也顧念到與埃及人的相處。父子重逢,不單飢荒之困得解,一家又可團聚,雅各真的可以說是死而無憾了。 「遺願清單」(The Bucket List) 是2007年的一部英語電影,片中兩位男主角都身患絕症,命不久矣。其中一位是有錢的富人,他與另一位病人寫下了一張遺願清單,並要一起去完成。到電影的最後,這位富人最大的遺願便是要與女兒和好,最終也達到了,這使他可以死而無憾。

正如我剛才所說人在離世前都會有可以與不可以完成的遺願,由於時間有限,人要作出取捨,由於能力有限,人也要有所放棄。人為何要在「遺願清單」上作出取捨放棄,而不在「生願清單」上有所珍惜。《傳道書》三章1節中提醒人「凡事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這節經文提醒人凡事有它的時限,也有它的時機。機會到了要把握,時間還有要珍惜。 記得自己太太在2005年得病,一時束手無策。在她病時,記起她一直想去的一個地方,但一直遲遲沒有成行。如今病能不能好,好了能不能去,都是未知之數,當時心中很是後悔。終於她的病好了,完全康復後,我馬上帶她去了她一直想去的地方。去了之後,心中如同放下了一塊心頭大石,這是我 「生願清單」中的一項。至今過去已多年,但每次回想,心中仍是為此感恩。雖不至於如雅各所說的死也甘心,但可以說死也少了一份遺憾。 人會有「遺願清單」,但也應有「生願清單」,我自己更有「日願清單」。我每天起來,會看看自己的記事簿,然後寫下大大小小當天應做的事。每完成一項便會從紙上刪去或剪去。我個人比較喜歡剪,但有時在外沒有剪刀,便會用筆刪去。每天結束時或許還會有一些事項未完成,我便會轉到明天的「日願清單」 並擺在較前的位置。我會為所完成的事感恩,每天過後,雖不致死也甘心,但也會睡也安心。「仁者無敵」,仁者是有德行的人,能做該做的事。稍為修改一下為「行者無憾」,人行該行的事,且能把握時機,掌握時限完成,如此的人死而無憾。 上一點提及人要安靜思過,這一點提醒人要安靜思行。人要用一段安靜的時間寫下自己應做而未做的事,未做的事總有它的原因也有它的困難,但這不是不做的原因,而是要面對的責任。能做的要做,不能做的可以找人幫,真的不能做的,可以想辦法找別的事來取代。人總要有所為,才可無所憾。 「遺願清單」,「生願清單」,「日願清單」,三者都好,但若後二者能做好,「遺願清單"便會不多不難,有憾的機會又會減少減輕。行者無憾,人要行該行的事,且在該行的時間內完成,以致人可以死而無憾。


結語

雅各到了四十六章時已130歲,之後再活17年便離世。他的一生憾事不少樂事不多。其中兩件的樂事是拉結為他生子與晚年與約瑟重逢。他之所以憾事多於樂事,皆因聰明反被聰明誤,但他最終得與哥哥和好,又與約瑟重逢,這是神對他莫大的恩典。他的一生是我們的鑒戒,也是我們的提醒。 人的一生會去而不返,人要去而不懼,生而無疚,死而無憾,人便要作勇者、智者和行者。去而不懼,人要回顧自己的雲彩,觀察別人的雲彩,從而建立信心,產生勇氣。生而無疚,人要安靜反省,也要接受提醒,以致能盡責而無疚。死而無憾,人要安靜思行,把握機會,珍惜時限,行所該行。人會有「遺願清單」,但也應有「生願清單」,甚至「日願清單」,以致可以行者無憾,死也甘心。 「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 (希伯來書九章27節),人只有一死,人便只有一生。人要善渡人生,便要有勇,有智,有行,以至可以無懼,無疚,無憾。三無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是合神心意的人生,也是榮神益人的人生。

聯絡我們
地         址:香港新界葵芳貨櫃碼頭路71號,鍾意恆勝中心1203室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早上9: 00 至下午5: 30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電         話:(852) 2409-1233      傳         真:(852) 2615-9806
 

完成提交!多謝!

訂閱電子報
請電郵至 info@gnci.org.hk 或填寫訂閱電郵

多謝訂閱!

Copyright © 2021 GoodNews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Ltd 真証傳播.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