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上)

近週內由「臉簿」(Facebook)群組引發有關方舟電影及團體的討論,重點已不再是有關團體宣稱方舟的發現是否確實;乃是不少教內外人士對於有關團體長期以來慣用的手法表達「忍無可忍」,才有這麼熱烈的討論。 筆者倒想在此探討「方舟神話」反映當前教會生態的怪異現象。筆者所指「方舟神話」不是否定聖經記載方舟的真確性,乃指向現今擬似方舟發現的神話竟會在華人教會界大行其道。倘若有怎樣的讀者,就有怎樣的報章;我們有怎樣的信仰群體,就產生怎樣的事工神話! 「方舟神話」在香港是怎樣打造的?正如「基督日報」事件(2007年發生,如今甚多人已忘掉)及其它新興群體一樣,這些事工皆有其認受性極高的異象與使命,所謂「出師有名」,且能針對與滿足某些群體的需要。本港教會市場一向開放,這些團體取得商業登記,就能開展其天國事業了。接著,這些團體同工主動拜訪與聯絡「名牧」與「名人」等,某人已作了我們事工的顧問或支持者;於是這些「名牧」與「名人」就會自動上釣。這些團體就會不斷以這些「名牧」與「名人」無遠弗屆地廣為宣傳,於是教會大多信徒相信這些「名牧」,也輕信了這些事工或產品。這些「事工欺瞞」循環正不斷在我們當中發生。


盲從權威

人是需要權威的,基督徒也不例外;但當今普遍的教會不重閱讀,不重思考;也有些教牧過度強調聖職的權威,不容挑戰。在不少討論「後現代」的教會場合中,大多教內學者與牧者一面倒批判「後現代文化」,任何否定絕對真理必是錯的,卻忘掉後現代角度也有助我們了解真相不一定非黑即白。當信徒大多盲從權威,信徒不會獨立自主地思考問題,判斷真偽,只會追隨所謂權威的意見。某程度今日教會走回馬丁路德前的教會生態,當時建制教會「好大喜功」,建造宏偉禮拜堂。當教會缺錢之時,教會生財之道是售賣「贖罪券」(等同現今所謂的福音產品),「他們相信,這些由聖人遺留下來的東西具有特殊的屬靈力量,任何人只要向它們敬拜,或觸摸它們,便可得著無限的賜福。」(梁家麟著《基督教會史略》,205頁)時光倒流,如今我們往主題公園、往看電影等消費活動,且有「名牧」與「名人」推介,何樂而不為? 筆者相信聖經權威,也參考來自專業者的權威言論;卻不會盲從所謂「名牧」、「名人」的權威之言。當業餘人士登山之後,竟搖身一變成為考古發現的權威人士,普通常識告訴我們「不足為信」,這些只是商業綽頭而已!再看有關方舟發現的推介者,只是有關團體的友好人士或「共生利益者」,沒有任何公認的考古學者背書;我寧可以理性相信梁斐生博士與陳崇基牧師。 人的權威可用作參考,卻不是判斷真相的唯一標準;神賜予所有信徒理性思維與教牧一樣。當今教牧的挑戰是裝備信徒怎樣好好本於真理作出整全的思考,並非教牧誇耀其學位與學識,要求會眾接受其一人之言,奉為真理。當教會充斥著大量「不要問、只要信」的信徒,這絕非神對教會的心意! (因工作量與篇幅,此文要分兩期刊登。)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www.hkcrm.org.h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