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陳培德──
城市.夢.閱讀

系列

人前人後

陳培德──
城市.夢.閱讀

陳培德

17/7/14


(明報,2014年7月18日) 在我們的城市,一家獨立書店的隱退,有時候竟是不著痕跡。但對於曾經在那裡做夢的培德和太太慧嫈,卻是深刻而實在。經營四載、不斷默默尋找讀者的德慧尖沙嘴書店,如店主自己所言,在面對「時間和空間錯置」的困難下要告別了。不過,那一個「文字、閱讀、思考」的路還是要走下去……

2006年,步入半百之年的陳培德,在妻子張慧嫈支持下,踏上創業之路,共同建立「德慧文化」,鼓勵閱讀,推動文化—八年下來虧蝕了數以百萬元,還賠上兩間房子……然而,對於閱讀,陳培德卻是癡情未變。


【讀書人在工廈】

訪者才進入培德夫婦位於舊工廠區的辦公室,就覺得別有洞天——靠牆一列大書櫃上藏書之多叫人詫異。當晚,培德穿上純色Polo,衣襬仔細套進褲頭;慧嫈穿上碎花襯衣,衣襬飄揚。培德冷靜,慧嫈親切,卻儼如是天生一對。 甫見面,培德隨即送上幾本著作,寫的全是書介和作者評介。 培德自小已培養出濃厚閱讀興趣。及至中學,逐漸萌生要畢生投入於閱讀文化工作的念頭。大學年代,輾轉赴台灣升學,修讀新聞系。 最初認識培德,正是收聽他每周播放一次的網上書介節目;2010年至今,他一直樂此不疲。培德愛書,已然成癡。


【2006一個寒夜】

大學畢業後,培德先後擔任台灣校園雜誌編輯、大專學生事工幹事、牧師、神學院院牧、出版社社長、書室零售總監等,轉折頗多。但他說,正因為具有豐富多元的經驗,整合起來,才成就出今天的陳培德和德慧文化。 德慧之成立,如慧嫈所言,是源自於神的帶領,是神的兩位僕人對時代的回應;也是建基於培德對閱讀的癡,與慧嫈對夢想的堅持。 2006年初,培德考慮要離開服務多年的福音機構。「再任牧師本是安穩合理的選擇,始終要供養三個兒女。」培德靠著椅背而坐,說話不徐不疾,沒有多餘尾音。可他誠實面對自己的心,最關注的始終是書與文化。他也堅信,出版工作對於信仰文化的深化和廣傳,作用重大。 之後不久的一個寒夜,成為了夫婦人生下半場的重要轉捩點。 那夜,台北,他倆與台灣一家大型出版社的負責人詳談至凌晨。對方欣賞夫婦二人推動閱讀與文化的理念,於是承諾:如果兩人開展文化事業,會把出版物的港澳地區總代理權交給他倆。 是年7月,德慧文化誕生了,書籍發行、書店、講座、課程和出版……慧嫈擅長的輔導工作也逐漸融合進來。誠如所願,不隨波追逐市場,以文化關懷為主導;不出版翻譯作品,鼓勵華人創作;只要內容好,甚至願意為不見經傳的作者圓出版之夢。


【多維度的文化書店】

成立一家探討「信仰、文化、社會」議題的獨立書店,是培德夫婦共同的夢,書店無論座落何方,無論大小,都是細意裝點,也總有舒服的椅子供讀者安坐。有夢的店主,最了解有夢的讀書人吧。「我們是提供空間,讓讀者閒逛,閱讀,造夢。」慧嫈溫柔說著。 書店有設在城市繁華地帶的尖沙嘴,也有設在培德夫婦居住和熟悉的荃灣,但目的如一:與愛書人相遇,與愛書人對話,以社區書店發展閱讀文化。培德開始辦讀書會,更發願讀書會可以在社會不同角落開花。舉辦講座,是要以信仰回應時代,引發深度思考。曾經,有學者慨嘆:眼下香港政治風雲萬變,卻未見教會提供政治神學教導。慧嫈當下就說:我們來辦吧。數周之後,開辦了首系列的「當神學家遇上政治」課程,讀者的支持讓人鼓舞,最近還把課程內容編輯成書。今年3月,更邀請美國耶魯大學系統神學教授沃弗(Miroslav Volf)來演講,主題是「擁抱與介入—在社會撕裂中的倫理思考」,探討基督教信仰如何介入公共領域。絕對不是主流,卻見文化的風采。


【書夢未完】

有夢的書店,終究還是抵不住高昂的租金。掙扎多時,今年7月之後,尖沙嘴店完成了歷史任務,便宣告退役了。培德可不氣餒,「只希望能夠把過去八年的經驗傳承下去。」對於德慧的未來,對於人生,培德始終泰然,只會繼續倚靠神,繼續探索,繼續閱讀教育的工作。 培德終究關注閱讀:「好書其實不乏讀者,只要我們善用不同途徑推廣,包括教人閱讀。」 問培德可有計劃退休? 「那可沒有。」就算將來從管理前線退下,他也準備繼續參與和書有關的工作。 「我可以整天躲在房內不見人,埋首書中。」培德笑道。 「這是真的。」慧嫈點頭道。 果然是書癡。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