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
人前人後
王仕雄──
盒子裡的人生
王仕雄
8/6/15
《am730》2015年6月5日/《明報》6月9日 一個前半生相信自己能力而獲得成功的人,他的人生下半場會不會忽然把信念推倒重來?王仕雄,前半生都與成功結緣,靠自己雙手打出天下,走到人生下半場,卻「知天命」,頓悟人生除了努力之外,還需要對人生、家庭、事業、信仰,都重新定義⋯⋯
「你的盒子裡裝了什麼東西?」這個問題,是由美國管理協會高級資源顧問邁克・卡米(Michael J. Kami),對《人生下半場》這本暢銷書的作者鮑伯・班福德(Bob Buford)提出的,當時鮑伯的事業如日方中,卻對「成功」由擁抱變為憂慮。
王仕雄早年放在盒子中的,是成功。在新加坡讀軍校時考第一名,大學畢業時第一個找到工作(當時連畢業試都未考),「當時我深信,只要肯學習,世上無難事。」從事金融業的他,曾經於世界多個地方如新加坡、香港和紐約,任職過多間跨國金融機構,包括滙豐、荷蘭銀行,以及中銀香港。其中在中銀香港任職其間,他被委任為副總裁,這位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說:「作為一個非香港人或中國人,卻可以在中資機構做到number 2,是一個奇跡。」
“人生不只是看今生或眼前的事”
「五十而知天命」,過了半百人生的,總可體會到世事無常,會想尋道問道,問人生的意義,甚或回到信仰、靈性。王仕雄在45歲那年與信仰「重逢」,令他回想過去的「工作順利」,應該是有一位創造主帶領,否則世事會變得混亂。但接著第二個問題就來了:一個半生靠自己雙手創造成功的人,怎麼可以放下自我?「這個問題,我的大兒子也曾問過我。雖然我是一個重視邏輯的人,可我也會問:為什麼我要找到所有的證據,才會相信有一位創造主?」
思前想後,他的結論是:「你就是要跨出信心的一步(Sometimes you have to jump on the leap of faith)。」一個以理性去爭取成功的男人,竟然轉身尋求「講靈性」的信仰。「深入認識基督教後,知道很多事都不能由自己控制,但神會為人犧牲,那份感動如聖靈(如水) 澆灌( 在我的心中) 一樣, 是靈性(spiritual),非理性(not rational)的,不能以邏輯去解釋,而是體驗性的。」原來,不需經歷過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事,只需一份感動油然而至,也可以令一個理性先行的人,走上信心之路。
原來在王仕雄的老家新加坡,有不少知名的官員、醫生、律師、銀行家等,都是有智慧有知識的人,他們都信耶穌。「這些人獨當一面,他們生命改變的見證,都啟示我去思想,人生不只是看今生或眼前的事。我也很想得到跟他們同樣的生命改變。」
“人生不再是為金錢而工作”
一個男人前半生的成功,很多時都犧牲了家庭作為交換。王仕雄也不例外,尤其是銀行界出名工時長,他自言以往也曾忽略了子女,或是對他們要求甚高。到了「知天命」之年,人生不再是「為金錢而工作」,卻是「為意義而工作」,於是他的人生意義,也由「成就事業」轉移至「成就家業」。家既有本家,也有眾人的家。「我的四個子女分別住在溫哥華、上海、澳洲、新加坡,我住在香港,是真的 world family!可我還會每兩個月都給他們寫長信,分享我的經驗、思想、開心與不開心的事,希望藉此教導他們,留下價值觀給他們。」不單講自己的軟弱,甚至會為過去的事向子女道歉,令親子關係得以復和,也算是這個「靈性啟蒙」後的一大得著。
「我會對子女說:『老豆也未做過老豆,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的』。」一位成功男人要對年紀尚輕、社會經驗尚淺的子女道歉,若非對生命、對成就、對尊嚴看得透看得化,怎會說得出口。
本家復和了,王仕雄更希望可以把「知天命而得改變」這份人生下半場的禮物帶給別人。他看過了《人生下半場》這本書,知道原來它的作者還建立了一套「中年人生轉化課程」,於是王仕雄也去美國上了課,更把它帶到香港,於去年中成立了「人生下半場事工」,推廣這個改變下半生的信念。
“你想留下什麼給你的子孫、朋友和社會?”
「若以一星期七日去比喻人生,中年人已經去到星期三、四,甚至五,很快到星期日就完蛋了。但若你問這些人三件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然後問他們一星期花在這些事情上的時間,是否都同樣各佔三分之一,就可以知道不少人都花太多時間在並非最重要的事上。人生下半場開始,是時候反思。」 「到了80歲時,你想留下什麼給你的子孫、朋友和社會?若什麼也沒有,你的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這問題,四十歲以下的「小朋友」大抵不會明白,但四十歲以上的人卻再沒有多少時光,可以虛耗而忽視這個人生終極的問題。 他相信,戰後嬰兒潮的一代,將在五至十年間步入退休期,過去他們在職場上成功,但退休後卻如何自處?這個兩日半的課程,讓知天命者重新思考他們的熱誠、經驗、財富、上天對他們人生目標的啟示等,從而整合出個人的生命宣言,透過定期會面,彼此激勵,活出每個人的真使命。 一代人都有他們當走的路,新世代在盒子裡放的或應該跟上一輩不一樣,對人生也不一定要到銀髮滿首才轉身反思。畢竟,在人生上半場就可以跳脫世界定義的成功框框,為自己的人生排序定調,不必在人生下半場才追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