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憑信帶著五個孩子去宣教

系列

人前人後

憑信帶著五個孩子去宣教

蔡佩恩

24/10/22

憑信帶著五個孩子去宣教

文:Ellen

 

「信心是建立於我與上帝的關係,好像小朋友放心從高處跳下,因為知道爸爸會接住他,就如當你清楚知道上帝無論任何情況都會攬著你、帶領你,以至你不會走迷,你就會放心跟著祂。」曾舉家遠赴烏克蘭、烏干達宣教的蔡佩恩分享道。

 

看見上帝的作為

她說,「上帝藉著不同的經歷去建立我們的信心,例如在烏干達的貧民區事工,那裡有很大的需要,我們就把看到的情況寫在代禱信,結果很快得到兩個家庭奉獻大筆的金錢,而因著這筆的奉獻,我們可以認領幾十個孩子,以至他們可以上學。」佩恩解釋說,「在烏干達,小朋友若然不上學讀書,尤其是女孩子,很多10多歲就已經懷孕,或是被賣身。」

 

另一方面,佩恩和丈夫有機會建立宣教中心,「我們未試過建屋,或者應該說是做一個裝修工程,所以我們極需要倚靠上帝。我們需要買地,如果買錯地就大件事了,但感恩上帝派了很多人來幫助我們,例如孩子同學的爸爸既是宣教士又懂得建屋,他願意陪我們去睇地,又有短宣隊的隊員是專業工程人員,他們願意陪著我們一起去做。如果沒有了他們,我們根本沒有能力做,而且整個工程在短時間內完成,剛好在疫情前完工。」她由衷地說,「上帝有祂的時間,原來我們在上帝計劃裡,可以完成原本我們沒有計劃的事情。」

 

信心的起源

於宣教士家庭長大的佩恩說,自己信心起源來自父母,「我爸媽都是宣教士,三歲時便隨父母從香港過去澳門宣教,那時我看著爸爸、媽媽如何牧養弟兄姊妹、傳福音,他們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是沒有差會支持,他們建立的教會名為信心堂。我記得我還在小學階段,看著爸媽憑信心建堂,亦看到上帝每個月足夠的供應,我和妹妹從來也沒有缺欠,要有的都有。」她深明,服侍上帝的人,跟別人有定期的收入、衣食無憂,或許有些不同,但是為主作工的人是滿有恩典。

 

因著爸媽的關係,佩恩有機會接觸很多宣教士、短宣隊或是去澳門宣教的弟兄姊妹,他們熱心傳福音的生命,激起佩恩宣教的心志,並於新加坡修讀神學。神學畢業後,佩恩跟同樣有宣教心志的弟兄結婚,婚後她倆在新加坡牧會兩年,便開展她們的信心宣教之旅。

 

展開宣教之旅

第一個宣教工場就是烏克蘭,「差會差派我們去烏克蘭,我既興奮又擔心,因為我們要帶著兩個小朋友,那時哥哥三歲,弟弟一歲半,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作為媽媽除了勇字當頭,其實都是有點冒險。那裡的人說的是俄文,語言不通,還有很多新的事物要面對,但這種的刺激,正是我一直期待的,而且那時年輕,我和丈夫沒多想便去了。」

 

「在烏克蘭最大的文化衝擊就是語言,我們要由俄文的A B C開始學,那時我一邊湊著BB,一邊餵奶一邊上堂,但是原來帶著小朋友都有好處,當我推著BB車出外或到公園,很容易便可以跟當地人交流。」這讓她很快融入當地的社會。

 

在烏克蘭另一挑戰是她有了第三個的孩子,「剛去第一年,我便有了BB,那時我們還沒有學識俄文,但又要去產檢、去醫院,那裡的醫療設施又較為落後,BB又在冬天出世,我要抱住BB行雪地,去打預防針、檢查,那段時間的確有點困難。」

 

雖然有困難,但她和丈夫沒想過離開或放棄,「因為我們很享受宣教的生活,奧德薩是我們住的地方,這個城市很靚,雖然沒有夜生活,但有人牽著狗散步,晚上有人騎馬,我們會聽到馬蹄聲,下雪時,又會聽到有人拉小提琴,整個生活很夢幻,真的不捨得走;再加上我們牧養一班留學生,我們跟他們的關係很密切,他們覺得我們是哥哥、姐姐,放學後來查經,來我們家中跟小朋友嬉戲。」這班留學生也給予佩恩一家很大的支持。

 

過了六年在烏克蘭的生活,差會轉派她們去烏干達。從烏克蘭搬到烏干達,那時孩子還小,為了不能帶走狗狗而傷心了一段時間,但孩子的適應能力很強,「去到烏干達,小朋友都很雀躍,因為有很大草原可以奔跑,又有很多的動物。」

 

走訪烏干達貧民區

談到難忘的經歷,她記得第一次去烏干達的貧民區,「那時三個孩子已經上學,我孭著BB,行落去貧民區,真是超級污糟,那一刻我知道錯,我不應該帶BB去,BB有病怎麼辦?我要對孩子負責任,身為人母要保護孩子!然而,那刻見到非洲人是這樣生活,我心想可以為他們做些甚麼,既然上帝讓我來到烏干達,讓我看見他們的情況,下一步我們可以怎樣做呢?」

 

在宣教的信心之旅,有一句經文常在佩恩心裡,就是耶利米書第二十九章11節: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即使我們不知道神的計劃,但這節經文提到計劃是神的,我們不知道不要緊,全盤計劃在上帝手中,祂最清楚,這句金句一直都給我很大的鼓勵。」

 

佩恩帶著信心相信神,得著有確據的盼望,你已得到這個盼望了嗎?

原文刊於《號角》雜誌250期2022年10月

閱讀全文

https://cchchk.org/article/soul/testimony/hk220930o/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