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
人前人後
你有幾真?
韓樹華
5/12/16
近年講扶貧,不少人會想到深水埗的「明哥」派飯,覺得幫到人,自我感覺也良好。然而,如果真正長時間接觸過無家者的,都會明白其實香港的無家者最缺乏的並非物質,而是社會的關懷。為此,有心做無家者服務的機構與教會,近年都會以愛心關顧代替物質。韓樹華牧師是其中之一。 「派月餅給無家者,他們會問你派的是什麼牌子?是否白蓮蓉?多少個蛋黃?」韓樹華牧師(韓牧)的教會位於廟街附近,接觸油麻地佐敦一帶的無家者已有十多個年頭,對他們的需要十分清楚。
韓牧說,現在無家者本身不少都知道在哪裡可找到食物,反而,願意接觸他們心靈的機構比較少,「我們現在都不派飯了,只會按個別無家者的需要,買飯給他們。他們心靈的需要較吃飯需要更大。」
“活在此社區,應對此社區有影響力”
韓牧與他的同工和義工團隊,每星期二會探訪區內的無家者,而在中秋節與過年等「倍思親」的大時大節,更會聯同10多位義工與無家者吃飯,共慶佳節。這份需要花時間和心思的關顧行動,讓他對無家者的生活比較了解,而無家者的背景,也較我們想像的複雜。 「部分無家者其實有公屋的,只是他們不想被四堵牆困住。」韓牧說。 教會作為「世上的鹽和光」(即是要為世間調味和發亮),總不能獨善其身,唱唱詩歌、自我興奮一番就算。韓牧的福臨教會,就以「活在此社區,應對此社區有影響力」為信念,不單會接觸街上的露宿者,也會為區內小孩子開設功課輔導班,會與攤檔小販傾談,了解他們的需要。 「原來那些攤檔多不屬於自己的,有的攤販是打工的,不少是在經濟環境下艱苦求存。如果他們願意談,我們定會關心他們。」 關心社群,我們總會較容易想到無家者,對於這些每天努力經營小生意,靠那微薄收入養活一家人的伙計們,卻可能缺少了一份關注。
“無家者/基層未必可以得到什麼,但我們都希望他們可以活得像個人”
不少人參與社福機構或教會的義工,都會問一個問題:「我們所作的,可以幫到他們多少?」對此問題,韓牧的回應很直接:「不要用個『幫』字,其實我們什麼都做不到。」他的教會搞過派飯,也邀請過無家者等有需要的人來吃飯,每星期探訪社區中有需要的人,但為什麼會有如此無力的感覺? 「他們的需要,例如想要一個房子,我們怎麼能幫得到?」韓牧說。的確,不少無家者和基層人士,他們的需要很實際,不是一兩家教會和社會服務機構可以滿足的。但話說回來,除了住屋這個連不少中產人士都解決不到的問題外,韓牧他們仍有不少事工,可以幫到有需要的基層人士,例如補習班,幫助基層家庭子女的學業,更會透過「落地」的關心,讓這些每天為生活掙扎的人群,感到一份「情與望」,對抗生命中種種的無奈與無常。 韓牧舉例說,以前有一位似是精神有問題的朋友,經常在彌敦道結業前的泰林電器行門前唱歌,韓牧和教會朋友關懷他,與他一起唱歌,悄悄給他放一瓶水。事實上,他們每星期二都會在廟街舉行街頭聚會,以輕鬆形式與街坊分享信仰。「我們會拿著一壺咖啡或利賓納,與那裡的街坊唱歌,有些耳熟能詳的歌我們會改編歌詞,街坊唱他們的版本,我們用信仰版本與他們jam歌,唱完就讀一段聖經,接著祝福祈禱,街坊們的反應相當好。」 「(無家者/基層)他們未必可以得到什麼,但我們都希望他們可以活得像個人。」就是這份心腸,讓韓牧與他們的同事,贏得街坊的信任。「曾經有一位精神有問題的女士,她的丈夫過世了,我們也幫助她為先生舉行安息禮拜。我會想:我們這群對於她來說是『三唔識七』的人,為什麼她會讓我們來做這些事?這就是教會了。」
“基層朋友都見過不少人,他們很醒目的,一眼就看出你是否真心”
有些人或者會想:教會希望吸納更多人,以提升回報。但韓牧說,如果以此為目標,「不會有教會想做這些群組(無家者/基層人士),寧可做學生等群組。」韓牧及他們的教會,本著耶穌服侍的心,注目在基層人士的身上。「我們要做一間『無牆』的教會。」韓牧說。 其實,韓牧這家位於廟街的福臨教會,真的來自五湖四海,由無家者、吸毒者與性工作者、做傳銷的,以至中產專業人士,甚至做老闆的也有。一般人可能對一些有不良嗜好、從事性工作的以有色眼鏡去看他們,但韓牧坦言,在這間教會(正確來說應該是在神的眼中),大家都是平等的。「如果有一位露宿者在崇拜時坐在你的旁邊,令你感到不舒服的話,請你認真考慮是否還要留在我們這家教會。如果你說『那人身上有股臭味,問我會如何處理?我會答:你選別的座位吧,我不會叫那人換位的。』」 韓牧有的正是這份不因人的地位而變臉的非凡氣魄,他相信,不同背景的人,不同的人生經歷,所帶來各異的想法與價值觀,是可以互相感染的。「一個人生平鋪直敍的人,與一個坎坷的人生,兩個人去處理同一個問題,可以很不一樣。」 這份「和而不同」的思想,引伸到社會層面,韓牧相信是處理現在社會撕裂的良方。「每個人都是主觀的,但我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事情,而你也可不認同我的想法,但卻不會迫我接受你的那一套,這就猶如《聖經》說,希臘人與猶太人,在神的家中本是一家人。」(在耶穌時代,希臘人和猶太人是兩個不聯誼的族群)韓牧以一個極為平等的角度看不同地位的人,原來他甚以也會以同一把尺去看自己,如果自己有錯,也會向會眾認錯。 「你有幾真,你的羊(即被牧養教導的會眾)就有幾真。基層朋友都見過不少人,他們很醒目的,一眼就看出你是否真心。」韓牧喜歡真心話。 他的真,不只在情操上,更在一些可以輕易看出來的地方上。牧師穿tee牛仔褲雖然未必常見,但也不算異類。然而韓牧言語上不時用上「老豆老母」這些字眼,聽落似乎有點鄙俗,以為這是街童成長的韓牧的基因,潛移默化使然,卻原來是韓牧別有用心:「我不覺得這些字眼特別粗鄙,雖然不少人說我不像牧師,但我有自己的風格,不會掩飾自己。」的確,牧養一群來自三山五嶽的人,即使有多少智慧,還不及一個「真」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