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置的問題
錯置的問題
十一年前,浸大文學院推舉我去參加全校的教學評比。評委會比較了參賽老師的教學評估和學生評語,還跟每一位老師單獨見面。我記得當時他們問我﹕「你如何進入年輕人的世界﹖你有用臉書嗎﹖」我答我有用,但這當不是重點。可這問題卻讓我深思。
問題該如何答﹖這不是我思考的焦點。若然,為何成年人要『進入』年輕人的世界去了解他們﹖了解之後的步驟是什麼﹖按他們的要求和想法去遷就他們,還是知彼知己地把他們看作『對手』或『挑戰』﹖這題目暗示成年人正肩負著怎樣的責任呢﹖但年輕和成年的分界線在哪裡﹖二十﹖三十﹖四十﹖還是十五﹖成人的責任何時已經開始了﹖
原來這是問題本身出錯。『今日的年輕人不知在想什麼』這話中的『不知』,也不該是父母師長應花時間去拆解的寶藏。我們自有寶藏──在聖經裡,在累積得來的經驗裡,在比較周全的視野裡,在對下一代適切的關愛與合理的期望裡。我們不可能不了解年輕人的思維,因為我們也強壯過,錯誤過,衝動過,虛榮過或大大地驕傲過,也後悔過和回轉過。即使用語不同,玩具有異,社交平台換了幾次,不同年齡的人其實面對的全是一樣的東西。年輕人的惡和前輩的惡,性質無二,年輕人的善念和前輩的恩願,大致相同。其行動到底建基於恨,還是源出於愛﹖這個問題,才是核心。
聖經對人的教導,誰都要聽,也不必把人分開年齡層施教。例如說聖經叫我們『不要惹兒女的氣』也叫我們『當孝敬父母』。這種年齡分佈只是相對的,有些父母可能只有十幾歲,但他們同樣不該惹兒女的氣,有些兒女已經七、八十歲,但仍該孝敬父母。因此,聖經的特殊吩咐背後有貫徹全書的精神,例如『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做信徒的榜樣』,同樣亦可提醒年老的前輩去『做信徒的榜樣』。
聖經給這個錯置的問題提供了具有糾正功能的答案。我們什麼人都不必刻意討好。我們沒有必要遷就誰、害怕誰或躲避誰的欺凌,卻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做信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