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進入現場的牧養

筆者欣賞與敬佩的神學工作者與教牧,皆是「出入現場」,並從中有所反省與行動。躲在冷氣房寫作不是問題所在;問題是很多教牧沒有走進場景,有所了解與體驗,再返到舒適的空間作出信仰的省思。 《做神學:一同走進處境神學》﹙Let’s Do Theology﹚是英國聖公會主教葛林﹙Laurie Green﹚於1989年的著作,經20年後英文原著再版,現今有中文譯本面世,說明了本書的內容歷久不衰,葛林的「牧養循環」再次提醒每位牧者不要常躲在房間內,面對屏幕;還要走進堂會身處的社區或會眾所在的場景:無論是街市或商場、公園或圖書館、職場或家庭等,這些第一手的親身經驗有助我們深化牧職。 真實的牧養起始點不是抽象的神學理論,乃是由場景引發而有的思考與探,教牧並非擁有了正確的神學才放心去做;相反,牧職是經過無數次經驗、探索、反思與回應,從而建構新的牧養經驗。葛林主教提供的架構,不只是適切城市宣教或牧養同工,每位參與職事的教牧與信徒同樣要走完整個「神學螺旋式流程」。即或有同工反對由經驗作起始點,流程中仍不可少是探索、反思、回應與經驗。這正是艾略特﹙T.S. Elliot﹚所言:「我們不應中止探索,而我們所有的探索,必會回到我們的出發處,從而重新認識舊地。」

此圖片版權,來自《做神學:一同走進處境神學》一書

就筆者在華人教會的接觸,特別就教會在公眾事務的參與,岸上旁觀談論的多,下海參與的則甚少!按著人性,岸上的袖手旁觀,或涉足於水淺一帶,安全得很;倘若要遠航於水深之處,凶險難料,隨時狂風巨浪,可能有覆舟之禍? 進入現場(或下海)是極具挑戰性;聖經畢竟沒有針對每一獨特場景提供詳盡的說明或具體行動方案;這正是引發我們要「做神學」的時機。華人神學工作者與教牧,請放下「不容犯錯」的面子,在場景中做神學,確是有可能犯錯;即或觀點有可能出錯,那又如何?回顧歷史,不同年代的神學工作者嘗就其面對時代作出相應神學反省,各家之言,砥礪琢磨,才確立權威。當我們只作「安全系數極高」的神學研究,只有比較古人之學,卻不敢探索當今紛擾課題,造成了我們「神學缺失」! 當讀者理解這個「牧養循環」,並能具體地應用,華人教會神學必定更為豐富。我們神學的問題在於失掉了場景,於是有的是學究式討論,未能把神學放在地方堂會的場景,我們不僅是「研讀」或「聆聽」,更要「參與」與動手來做! 教牧、導師或主日學教師可參考葛林的建議,以本書作為教材,作社關(扶貧、環保等)企劃的理論基礎,引導學員不單閱讀討論,更落實地有所行動,並從行動中領受更新的見識。本書適宜所有教牧同工與神學生,人手一本,一邊閱讀,一邊就地行動,才能達成作者的心願。 (按:此導言是為《做神學:一同走進處境神學》(中譯本即將出版)而寫,現略有補充,在此與讀者分享。筆者一切思考先從場景引發,再回到聖經裡觀照,從而作出判斷及引發新思。)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www.hkcrm.org.h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