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
用者參與
上次提到作為肩負福音大使命的基督徒,我們實在比其他人有更大的誘因去推動共享文化,讓福音與牧養等資訊能廣泛流通,傳到地極。但Creative Commons(共享創意)這類共享模式是否能適用於福音和牧養工作呢?如何在鼓勵用者參與(user participation)及保障版權之間取得平衡呢? 大約十年前,身處美國的一群華人基督徒成立數碼聖經協會(Digital Bible Society),透過運用科技向華人傳福音。他們其中一個主要的工作就是製作免費派發的「信仰寶庫」(Chinese Treasures)光碟,為缺乏屬靈材料及工具的基督徒提供豐富的資源。 光碟內容包括三個不同版本且具備搜尋功能的聖經、解經書、語音聖經、查經及輔助教材、傳記及聖經歷史等超過兩百本基督教著作及各式參考工具。在製作過程中,他們聯絡了超過二十間不同福音機構以取得適當授權,把有關資料加進光碟中。他們所展示的毅力和努力,實在令人敬佩。 「信仰寶庫」不但為有需要的基督徒提供豐富的屬靈材料及工具(Make it available),同時更容許使用者自由複製派發,與人分享(Make it shareable)。自發行以來,數碼聖經協會已派發超過150,000張「信仰寶庫」光碟,成為很多弟兄姊妹的幫助。
平衡支點
平衡的支點在於雙方是否有共同的異象。對於基督徒而言,傳揚福音,牧養信徒,共享是其根本,廣傳是其使命。儘管大家會有不同的體會與方法,但身負的大使命卻應該是一致的。這為取得平衡提供有力的支點。 「信仰寶庫」的成功正體現用者參與及保障版權之間的平衡。成立數碼聖經協會的基督徒看到一個服事華人信徒的需要,但手上卻沒有相關的材料。透過與不同的福音機構分享異象,機構亦願意給予適當的授權,結果祝福了大量信徒,而相關福音機構亦可以接觸到一批新的用戶群,讓手上的資源取得更大的果效,達致三贏。提供材料並容許分享(Make it available and shareable)是讓資訊流通與廣傳的關鍵所在。 如果福音機構能以更簡便方式清楚表示預設的授權方式,不但可令數碼聖經協會在籌備過程中減省大量資源,亦會鼓勵其他弟兄姊妹因應所觀察到的獨特需要而選取有關材料,成為別人的祝福。 對於教會或基督教機構等版權持有者而言,這驟眼看來似乎是一個生存與廣傳的抉擇。版權持有者在創作內容後,要收回成本,才可繼續營運,因此傳統智慧是保留一切權利,所有使用者必須付費,才可令版權持有者收回成本。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創作內容的流通管道與速度都無可避免地受到限制,亦影響流通的規模及收回成本的能力。然而科技演變為傳統營運模式帶來新可能性,讓版權持有者能有效取得平衡。關於這個版權迷思,我們下回再詳談。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八章28節)
延伸閱讀
1. Creative Commons(共享創意) 2. Vimeo: A Shared Culture 共享文化 3. 數碼聖經協會「信仰寶庫」計劃
互動平台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Facebook專頁):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tangramhk.wordpress.com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