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有天
近年來,中國先後進行了連串探索太空的壯舉,令全球矚目。包括二零零三年有太空人楊利偉乘駕神州五號飛上太空;二零零八年又有三名太空人乘坐神州七號首次進行太空船外活動,都是即時用衛星直接轉播。不論是國內或海外的華人同胞,都能同一時間在電視機前分享這份喜悅和驕傲,畢竟中國也踏入太空時代了。 我跟太空扯上關係,要追溯到半世紀前。一九五七年我中學畢業,成績並不特別出色,只有數學一科,因老師教導有方,成績優異。本來我想,將來不是讀純數學,就是唸應用數學,畢業後做中學老師。然而,就在我中學畢業那年十月,蘇聯成功發射衛星(Sputnik 1)進入太空,揭開太空時代的序幕。太空時代的第一頁,其實是美、蘇兩個超級權力的激烈競爭,包括科技、軍事及主義,因此更牽涉到信仰的大前提。當第一位太空人回到地球後,當時蘇聯的總理赫魯曉夫(Khrushchev)馬上得意洋洋地宣佈,他們的宇航者在太空上沒看見上帝(註一),這倒勾起我的興趣。本來我對太空一無所知,後來卻拿了個天文和物理學學士學位,那是一九六二年,當年美國太空人葛約翰(John Glenn)成為第一個成功繞地球一周的太空人。葛氏是基督徒,他相信上帝。於是我更感好奇:為甚麼同樣是太空人,也同樣從太空回來,然而對上帝的看法卻如此不同?這也成為我日後要繼續深造太空數學的一個因素。 現在回頭看,當日蘇聯總理的話:「在太空上沒看見上帝。」實在無稽。試想世上有許多東西都是肉眼看不到的,難道它們就不存在嗎?例如科學家發現有大約二百個亞原子粒子(註二)是看不見的,卻可從一些實驗和觀察證明它們的存在;我們也看不見「愛」、看不見「懼怕」,但誰敢說這世界沒有「愛」和「懼怕」?當阿波羅八號於一九六八年聖誕前夕首次環繞月球時,太空人安威廉(William Anders)、勞雅各(James Lovell)和博法蘭(Frank Borman),看見宇宙的浩瀚,從聖經創世記第一章頌讀有關這宇宙的創造主(註三);翌年太空人艾德林(Aldrin)登陸月球時,更是進一步在月球上守聖餐,以表示他對造物主的敬畏(註四)。 我們可以透過儀器、太空船或是電腦看見上帝嗎?如果我們可以把上帝縮小到可用實驗或電路將之證明,這個「上帝」就太渺小了。著名哲學家齊克果用「信心的跳躍」來描述我們跟上帝的關係(註五)。信上帝的人和無神論者對上帝都作了一個「信心的跳躍」,前者相信宇宙背後有一個更超越的造物主,後者則相信這宇宙是隨機形成的。愛因斯坦認為科學家研究宇宙是為了要去明白「上帝的心智(the mind of God)」(註六),這句名言成了許多科學家所樂用的。當人問愛氏是否相信上帝時,他這樣回答:「我不是無神論者,我也不能說自己是個泛神論者,我們所面對的問題太大了,不是我們這有限的頭腦能理解的。我們就好像一個小孩走進一個偌大的圖書館,裡面有多種不同語言的書,小孩知道一定有人把這些書寫成,卻不知道是怎麼寫成的,也不懂那些語言,他只是隱約覺得這些圖書排列成這個樣子,背後定是有甚麼不可思議的力量去構成。我想這也是人對上帝該有的態度,不管他有多麼聰明。我們看見宇宙被一些定律奇妙地規範著,卻對這些定律的了解非常有限。」(註七) 當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被問及科學與宗教基本上是否互相抵觸時,他用一條長線來作比喻(註八)。他認為宗教和科學就好像這條線的兩段,一邊是科學,一邊是宗教,他說這兩段永遠都是共存的,因為人類需要科學,也需要宗教。有時候一方比較被看重,例如當宗教地位重時,科學家如加利略就被逼迫;當科學佔優勢時,人對上帝就存不可知的態度;宗教和科學都滿足了人類一些基本的需要。總括而言,就如愛因斯坦所說:「宗教沒有科學是瞎的;科學沒有宗教是跛的。」(註九) 回到太空科學,有位知名的美國太空人,名叫陸希德(Shannon Lucid),跟中國很有淵源,她生於上海,父母是到中國的宣教士。(註十) 在她事業的顛峰期,陸氏擔任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首席科學家,曾獲國會頒發的太空獎章,是第一位獲得此項太空科學裡最高殊榮的女性,在太空逗留時間,僅次俄國記錄。(註十一)陸氏曾在太空看見上帝嗎?她認為當她越是深入探究大自然的奧秘,她就越發感到人類的智慧是何等有限,和創造主匠心獨運的奇妙設計。跟許多科學家和太空人一樣,她在受造物中看見上帝。(註十二)筆者曾於八○年代參與加利略太空工程,很慶幸也很興奮地在一九八九年看到太空運輸系統第卅四號發射的情況。當時,陸氏是其中一位把太空船送到太空的成員。 我們在太空看得見上帝嗎?上述科學家和太空人都提到從受造之物的奇妙創意與井然秩序,可以看得出背後有位創造者。聖經說得好:「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一20) 事實上,牛頓和許多昔日著名的科學家都有同一情懷,他們甚至比愛因斯坦更早就提到上帝的心思。數理教授戴保羅(Paul Davis)在接受其宗教與科學的坦普頓獎(Templeton Prize)時,提及這些科學家異曲同工地說:「研究科學其實只是在這宇宙中,發掘上帝的手工和足跡。我們今天的所謂『物理定律』,其實是上帝抽象心思的具體表現。藉研究科學一瞥上帝的心思,這是令人興奮而大膽的說法。換句話說,科學家幾乎覺得他們有責任去發掘出上帝如何創造這奇妙的大自然。」(註十三) 麥克斯偉(James C. Maxwell)和法拉第(Michael Faraday)二人的成就僅次於牛頓和愛因斯坦,他們發現了現代電磁物理學基礎,奠定了今日的電子科學。他們也持同一信念,相信科學是尋找上帝心思的渠道。法氏更坦言基督教信仰是他研究科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註十四) 劍橋大學特設立法拉第科學宗教學院,尊崇他對雙學術的連繫。(註十五) 究竟上帝如何啟示自己?前蘇聯總理說,在太空看不見上帝。假若我們張開心靈的眼睛,就必能看到上帝向人啟示自己(或與人類溝通)的五個方法:
一、上帝與人類相交
如聖經所記載的,上帝與人直接相交,就像跟亞伯拉罕、摩西和眾先知們說話。對很多人來說,這是最直接的方法,他們盼望上帝今天也這樣對我們說話。然而,正如基督在約翰福音中教導門徒,祂升天以後,就必差派聖靈降臨引導我們。這是與上帝相交的現代版本,其實用性不遜於上帝對摩西說話。我們聽過很多曾有這樣經歷的人,生命被徹底改變。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是掃羅,即後來的使徒保羅。他起初迫害基督徒,後來為基督殉道。
二、人類生存的大自然環境
大自然本身是「上帝創造天地」的最佳佐證。借用愛因斯坦的比喻:有一個孩子走進圖書館,他可選擇相信,所有的書都不過湊巧放在那裡;亦可相信,雖然他不明白,背後是有人籌劃的。總括來說,正如上述的科學家所說,從創造的奇妙,我們可以看見創造主的足印;從自然界的定律和井然秩序,我們可以看到造物主的匠心。無論是牛頓發現動力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抑或麥克斯偉發現電磁場方程式,又或者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這一切其實都是科學家們探索上帝心思的結果。
三、人性
魯益斯(C.S. Lewis)在其著作The Abolition of Man(註十六)一書中,有一獨特的見解。他說,在差不多所有的古老文明裡,都能找到無數被公認的美德。我們能從人性看到造物主的留痕。有人會問,這些美德從何而來?是碰巧嗎?所有文化都這樣碰巧嗎?難令人置信!就如看到一個手錶,我們很自然想到手錶的來源。美德來自何方?最好的答案在聖經裡。因為,上帝按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人雖然犯罪,裡面仍留下一點美善與良知。
四、透過人類語言
上帝藉聖經對人說話。歷世歷代以來,多少人質疑聖經、否定聖經是上帝的啟示。有些人甚至無所不用其極,要消滅聖經;可是,他們都失敗了。真理是不畏挑戰的。聖經歷盡滄桑,仍屹立不倒,仍用事實顯明它的確是上帝的啟示。
五、成為人的樣式
啟示的高峰是耶穌基督,也是上帝,「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有些人相信耶穌基督是偉人,是偉大的教師,但不信耶穌是上帝。但是,護教學者麥道衛(Josh McDowell)挑戰我們,要客觀地看耶穌這個歷史人物。(註十七)我們要麼信祂是神,正如祂這樣自我介紹,要麼就只能信祂是瘋子或騙子。說祂是歷史上一位品德高潔的人,又不信祂的自我介紹,這在邏輯上是不通的。 說了一大堆科學家和太空人的名字,無非想指出,科學與信仰並不如前蘇聯總理所以為的水火不容。當上帝透過祂兒子主耶穌基督彰顯祂自己時,祂接觸過很多不同類型的人。耶穌在木匠家庭出身,經常與那些低下層的人做朋友:包括許多被人遺棄的痲瘋病人、妓女、癱子和撒馬利亞人(被猶太人所歧視的)。祂也有接觸和糾正當時的知識份子,祂不怕跟祭司和文士辯論;有一次祂更教導一個猶太人的官,怎樣才能重生進天國。又一次,祂挑戰當日叱吒風雲來自大數的掃羅,問他為何要逼迫基督徒。當時掃羅恨惡基督徒,覺得他們是要破壞和毀滅猶太人信仰的異教徒,甚至要把他們殺掉;但當他遇上耶穌後,整個人都改變了,最後更成為基督教裡一個偉大的使徒。 最後讓我跟大家分享一個現代的知識份子,如何在一些凡夫俗子的影響下,找到基督。葛凡西(Francis S.Collins)是一舉世知名的科學家(註十八),他是第二位負責國家人體基因研究的主任。當他被挑選去繼承研究雙螺旋(Double Helix)的諾貝爾科學家沃森(James D.Watson)時(註十九),他是所有研究生物醫療和遺傳因子的科學家們所欣羨的。葛氏讀大學時物理和化學科的成績出眾,並在一九七四年輕易地完成了他在耶魯大學的博士學位。讀書期間,他都以無神論者自稱,拿到博士學位後,他看見醫學界中遺傳因子學的挑戰,於是進修醫科,並於一九七七年拿到他的醫學學位。之後他在一所醫院工作並研究遺傳因子學。八十年代後期,他當內科醫學和遺傳因子學的教授,直到一九九三年他接任人體基因研究主任一職為止。 葛氏在醫院實習時,常看見許多人在垂死邊緣,然而他發現那些自稱是基督徒的,在面對死亡時,是多麼有平安,跟一般人不一樣。一天,有個每天受盡病痛折磨,卻因信基督而滿有平安的老婦問他說:「你信甚麼?」那一刻來得尷尬極了,因為他只能回答:「我不太肯定。」當時廿六歲的他,已當醫生,擁有兩個博士學位,對生命、疾病和死亡應已有答案;然而當他被問及有關他自己永恆歸宿這最基本的問題時,卻是啞口無言(註二十)。之後他決心研究所有主要的宗教信仰,重新肯定他那無神論的立場。一天,當他在探訪鄰近一個循道衛理會的傳道人時,葛氏問他的信仰到底有沒有理性根據,其實葛氏早已心裡有數,頗肯定信仰只是心理作用而已。那傳道人沒有馬上回答他,卻給他一本小書:《反璞歸真》(註廿一),葛氏用了幾天時間去讀這本書,竟被這位出自牛津學府的超級理性大師,對基督教所提出非常合理的理性根據所折服。葛氏從無神論者變成不可知論者,最後接受了基督信仰。這故事跟聖經中那猶太人的官夜裡找耶穌,為要找出一些終極問題的答案很相似。其實答案很簡單,若我們能放下自我,就能找到那條引到真理、平安和盼望的道路。筆者卅多年在加州理工大學工作,該校的格言正是耶穌所說的:「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作者是美國應用數學家、太空科技數學家,曾任職於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噴射推進實驗室四十年。 邱佩鳳編譯。Pictures Provided are from NASA materials in the public domain.)
註釋
1.Khrushchev(前蘇聯總理)宣言was quoted in Soviet Press that “Gagarin(the 1st cosmonaut)flew into space, but didn’t see any God there,”article retrieved in Russian, posted on an Eastern Orthodox web site in 2006, http://www.interfax-religion.ru/orthodoxy/?act=interview&div=73&domain=1。 2.Subatomic Particles亞原子粒子或稱基本微粒子–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570533/subatomic-particle。 3.月球播的聖誕信息–The Apollo 8 Christmas message, archived by NASA curator Dr. David R. Williams, http://nssdc.gsfc.nasa.gov/planetary/lunar/apollo8_xmas.html。 4.月球上的聖餐 – Men From Earth by Buzz Aldrin and Malcolm McConnell.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9。 5.信心的跳躍–Kierkegaard, Soren, Danish philosopher, biography provided at http://www.answers.com/topic/s-ren-kierkegaard。 6.愛因斯坦思維之研討–http://www.learnoutloud.com/Catalog/Biography/Scientists/Einstein-and-the-Mind-of-God/25697。 7.愛因斯坦談到上帝的心思–Newsweek, 2007 Apr. issue, http://newsweek.washingtonpost.com/onfaith/guestvoices/2007/04/einstein_and_the_mind_of_god.html, Wash Post & Newsweek, 2007-4。Special note by Edward Ng(伍煒國) on Einstein’s religious view – “Since he is such a famous person, obviously every religious and philosophicalcamp would like to claim him to be their ally. To the best of my knowledge, he was raised as a Jew, but never claimed Yahweh as his God. The closest we can identify him would be as a deist, someone who believes in a transcendental God who created the universe and left it alone. Thus some Christians are against citing him in any theistic or deistic discussions. However, I’m more open-minded on this, with the view that citing non-Christians’ belief in a Creator is a good corroboration of human awareness, deep down, that the Universe could not have emerged at random, as claimed by the atheistic evolutionists. This deep-down human awareness of a Creator is consistent with Biblical teachings such as Genesis 1, Psalm 19 and Romans 1:20. Also, we never dare to say categorically that a person was a non-Christian, because in his dying moments, he might have transformed through the Holy Spirit’s encounter, via some minister or priest as messenger. A most prominent example in the Bible was the thief on thecross. Thus there was the famous Western saying that ‘There is no atheist in a foxhole.’” 8.楊振寧,「當代傑出學人文史、科技公開演講」系列錄像光碟。香港:香港公共圖書館,2003。Yang, Chen-Ning, lecture in the HK Public Library, Apr. 16, 2002. Series of Lectures by Distinguished Scholars published in VCD set in Mar. 2003 by the HK Public Library. 9.因斯坦談科學與宗教 –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Nov. 9, 1930, pp. 1-4。 10.陸希德(台灣譯)幼年在中國照 – Picture of Astronaut Shannon Lucid with her younger brother Joe, in Shanghai, published in NASA News Event on the occasion of Dr. Lucid’s homecoming to China in 2006. http://www.nasa.gov/vision/space/features/shannon_lucid_prt.htm。 11.陸希德於太空總署的官方履歷– NASA official biography of Dr. Shannon Lucid, http://www.jsc.nasa.gov/Bios/htmlbios/lucid.html。 12.簡建堂,《外太空新世界》,時報書系#618。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5。 13.戴保羅演講 – Prof. Paul Davis, Templeton Prize address, http://209.85.173.132/search?q=cache:xsqdUwKqaBAJ:www.origins.org/articles/davies_templetonaddress.html+newton+on+mind+of+God&hl=en&ct=clnk&cd=2&gl=us。 14.麻省理工學院專題討論會 – M.I.T. Seminar, http://silas.psfc.mit.edu/great_sci.html。 15.劍橋大學法拉第科學宗教學院 – The Faraday 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Religion, http://www.st-edmunds.cam.ac.uk/faraday/。 16.Lewis, C.S., The Abolition of Man . New York : McMillan Pub. Co.,1947。 17.McDowell, Josh, 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 . San Bernardino: Here’s Life Publishers, 1979。 18.葛凡西的官方履歷 – Francis S. Collins biography at the National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home page, http://www.genome.gov/10000779。 19.James D. Watson, The Double Helix, 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Structure of DNA . New York : Athenaeum of Simon Schuster, 20.葛凡西著:《上帝的語言》 – The Language of God , by Francis S. Collins. New York : Free Press, 2006。 21.《反璞歸真》之英文原著為Mere Christianity , by C.S. Lewis. NewYork : McMillan Paperback Editions, 1960 。
原載《中信》月刊第568期,2009(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