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早幾個月裡,香港基督徒群體中出現了一個熱門話題:教會不斷流失年青人。不論是教新的教會普查抑或離教者調查報告,均指向這現象。同時,佔領和抗爭所反映的世代斷層也出現在教會內,在臉書可見,很多支持或同情抗爭的年青信徒感到在教會苦無同路人,因此,類似網上傘城教會的出現,是可以預料的。就這個年青人的問題,教內媒體也有些一些文章和訪問,近來連某神學院院長也要在院訊裡談一談。
如果是十多年前出現這些話題,略為前衛的傳統教報如《時代論壇》會出現投稿文章或多或少地呼籲教會檢討,和提出一些建議,其中總會談到年青人或學生批判力強,多受理性問題困擾,因此教會教導者要在這方面惡補一下,並且,不宜答非所問或乾脆壓下去不讓年青人談論。同時,通常亦會有八十或七十年代的所謂「大專基督徒」現身談論昔日大專團契的批判精神及相關經驗,陳明有別於基要派的福音派理應重視理性和社會。(註1)然而,今非昔比,在今次這一輪討論裡,從教報或神學院院訊可見,絕大部分意見是批評年青人看事物片面和衝動。甚至有被視為青少年牧養專家的人認為,理性問題不用正面處理,最緊要是用關係來留住青少年的心。總體想法離不開反問青少年出走教會又如何,認為那並不是教會有甚麼要檢討或有甚麼需要改善的,而所謂「大專基督徒」已變成歷史陳跡,沒再出現在相關輿論裡。昔日那些比較強調教會要改善的聲音,今天恐怕只能在臉書上某些信徒圈子裡找到,即使在那些圈子裡這課題其實引起了一些討論熱潮,但已無法傳回傳統教報或堂會建制(教牧、長執、神學院等)那裡。(註2)
我是認為有地方要改善的,然而,與其爭議青少年出走的真正原因,或對現行教會運作方式作出微調式建議(註3),我倒想在本文提出一個大刀闊斧的教育和牧會概念,擴濶大家對教會發展的想像空間。我建議,所有人在初信主的頭十年內,不得在教會內擔任教導崗位(查經組長也不可)、或重要的行政事奉崗位,牧者或導師等應該給他們這樣的空間,並提供優質的學習機會讓他們認真地認識基督教信仰。
基本理念
這建議的基本理念是,每一個人都需要時間浸淫和體悟信仰裡的真義,讀聖經和讀基督教書籍需要時間,學習實踐信仰需要時間,品格和靈命培育需要時間,拔苗助長是現今教會裡一個關鍵缺憾。拔苗助長有甚麼問題?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當事人信仰根基不穩,易出爾反爾,就像一位初信主的名星被邀請講得救見證,但他後來有很多缺德的私生活被人發現,那就很尷尬了。然而,這其實仍屬小事,更深層的拔苗助長問題是,當一個對信仰仍認識膚淺的人在兩、三年內不斷被灌輸「你也能帶查經」、「你已掌握了福音,你可以去傳揚福音」等等,他必定要讀很多基督教「雞精書」,他必定要漸漸說服自己,原來自己已掌握了很多真理,足以回應很多非信徒提出來的信仰疑難,但其實他心裡的標準答案經常流於非黑即白、正邪對立的簡化思維。甚至,當他面對一位牧師或神學教授,他以為自己也有資格和能力去判斷對方神學是否純正。簡言之,他必定要相信,他已得悉和掌握信仰真諦,他以後不是不能再學習或成長,但必須符合那框架,那框架才是他真正的神學;換言之,去學習(unlearn)的機會很低。
正正是這種強逼出來的無根據的自信,令信徒無法unlearn,教會漸漸出現一群又一群信徒,抗拒正式神學或學術規訓,傳承著一種隨時可摻雜壞鬼神學或壞鬼釋經的「堂會宗教」,而且他們會意志堅定地到處傳揚那「堂會宗教」,毫不介意在網上開壇講學,或主領一些神學討論區。讀者不妨問一問相熟的神學院老師,便會聽到很多故事關於一些信徒進了神學院也改不了很多,反而自以為有辨別能力批評神學院不夠正統。「堂會宗教」下成長的人,通常極愛護其堂會,因此,十年、廿年後這些人會成為教會長執,繼續宏揚這種「堂會宗教」。
請留意,那些信徒初信主時未必是這樣性格的,他們之所以變得如此頑固,是因為他們在初信主的頭幾年裡被模造成這樣子。而且,有些牧者或機構尤其喜歡鼓勵這類信徒為他們賣命,故此會不斷強化他們的堂會宗教思維。
你有聽過有人信佛一、兩年便會「膽粗粗」地到處宏揚佛法嗎?這應該很少,即使有也沒有人會傻傻地去聽他。如果有人說他用工餘時間學佛學了六、七年,漸有體悟,所以現在才有點信心告訴你佛學是甚麼,你會認為他悟性太低,竟然要花上那麼多年嗎?不會,畢竟佛學經書眾多。然而,難道基督教就沒有很多釋經書和神學經典嗎?但為甚麼在基督教裡,用三、四年的工餘時間便可讓一位初信者變成一個執著和傳揚(自己認為的)真理的事奉者?
新約也沒有這樣的教導
有人或會反駁說,新約豈不充滿初信幾年便大有能力地事奉的故事嗎?尤其是十一門徒,他們跟了耶穌只消三年,就成為使徒了!但這想法有很多疑點甚至錯誤。首先,昔日跟從耶穌的十一門徒曾經與耶穌一同生活,他們並不像今天的初信者,只是每星期花幾小時上崇拜、返團契、個人讀經、與其他具指導能力的資深信徒交往。如果用小時來計算,假定每星期花十小時,在一年裡則只有520小時左右。但十一門徒與耶穌一同生活,假設每天十小時,在三年裡卻有10,950小時。而10,950是520的21倍,即我們的廿一年!看來,我建議十年也太短了。這裡還未考慮到耶穌的教導和感染力理應比現在教會活動或牧者的能力高強得多。我無意把兩者比較完全約化為時間和能力(註4),但相信這粗略比較已能令讀者會意,所謂門徒跟了耶穌三年便能承擔使徒大任,其實那三年跟今天裁培初信者所講的三年,有天淵之別。
而即使深諳猶太教傳統的掃羅,直接被耶穌在異象中光照後,也要花好幾年才開始出來傳道(參加拉太書一11-18)。或許你仍能想出一、兩個例子是很短時間內出來事奉的,然而,首先我無意說一定不可能,我需要證明的只是這不是常態,其次,請勿忘記新約時代很多初信的人已有猶太教背景,他們要了解耶穌的教訓,雖然有困難,但比我們這些廿一世紀的香港人要認識耶穌的教訓,還是容易得多。
實際需要?
說到底,其實大家心知肚明,這樣催谷初信者事奉,是為了兩個實際原因:一,教會有太多事工需要人手,二,若要實踐遍傳福音的使命,便須催谷初信主加入傳福音的行列。這兩點其實也是站不住腳的。有關事工需要人手,我們要分清輕重,人不是為事工而設,事工乃為人而設。而且,如果一名信徒根基太淺,逼他事奉只會是害了他,又或如上所言的傷害教會,換言之,即使事奉需求很大,他們未準備好就是未準備好,拔苗不能助長。有關遍傳福音,上述明星講見證的例子已說明了,這隨時會有反效果。再者,為甚麼初信者不能做中介人,把未信朋友帶進教會,讓那裡的資深有學識信徒跟那些朋友談,而必須自己包辦一切(註5)?
結語
就我在臉書上所見,很多年青人對教會失望,並不是因為他們對信仰不認真,反而是他們忍受不了一些壞鬼神學或壞鬼釋經。以往的答案通常是要求大家理性點、多讀神學書和釋經書云云。但那些人已不再發言,而我認為亦未觸及問題核心。針對這些,我上述所建議的應該是值得很多教會思考的。「所有人在初信主的頭十年內,不得在教會內擔任教導崗位(查經組長也不可)、或重要的行政事奉崗位,牧者或導師等應該給他們這樣的空間,並提供優質的學習機會讓他們認真地認識基督教信仰。」這應該會令很多教牧和導師驚恐,十年太長了,擔心自己手下原來亳無大將。但未接受好訓練的軍人只會戰死沙場,甚至做逃兵,你不會因為強逼徵召多人入伍就能打勝仗。反而,當我們尊重人們的成長空間,提供優質的宗教教育,教會內的教導權柄和秩序會得以重建,教會長遠地會有更多成熟和各展所長的信徒,教會信徒的普遍信仰都會比較有深度,追逐數字、活動數量、民粹動員之類的「增長」虛火會大大減少。我相信認真恪守這個建議後,基督教會漸漸地有更好的未來,很多今天教會裡的流弊會迎刃而解。正如文首所說,我欲提供一個新的想像給各位,一試無妨。假如十年好像太長,可先嘗試五年,效果良好後漸漸增至十年。(註6)
1.「大專基督徒」這一類人或現象在九十年代開始式微,我常覺得九十年代初進大學的我是最後幾年裡的人。 2.恐怕唯一例外的只有胡志偉牧師,他願意承認和正視教會有些地方需要改善。參〈牧養青年信徒的危與機〉,http://faith100.org/ZnyA0 3.在本文,我不打算仔細談論那些人的意見。原因之一是,從僅有的交流可見,有些人的反應只會跟你糾纏下去,咬文嚼字後便不再理會大圖畫。作為學人的我並不介意咬文嚼字,亦不認為咬文嚼字後我的觀點會被顯為理虧,只不過,為甚麼要花那麼多時間跟不太關心大圖畫的人來回討論五、六個回合,然後令本應要關心此事的旁觀者已不願意再讀下去?(我對教內討論交流越來越悲觀,多了人取得高學歷的結果並不是討論質素得以提升,反而是更多人會死拗一輪,浪費大家時間後甚麼也沒有改善。) 4.也許有人會認為,那時是聖靈未降臨,所以門徒學習得很慢。 5.這也解釋了,新約故事裡某些一認識耶穌就傳揚祂的故事,未必可以成為我建議的反例,因為那些「傳揚」可以不涉及教導,只是邀請別人來聽耶穌。 6.當然,十年不過是一個大約的估計,我無意鼓吹「十」是特別的數字,配合著甚麼神奇的定律。另外,讀畢此文,讀者或會反問,為何文題選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因為這提醒我們,十年也算不得甚麼,不過,我們也得實際一點,世上沒有很多人活到一百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