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十五、設身處地

人的一生就如一所學校,活一世學一世,永遠沒有畢業的一天。很多事學了懂了,但不表示學完了,全懂了。學了的事還有更多的內容可以學,懂了的事還有很多的空間可以進步。人在每一方面,都可以更廣更深,真的是學無止境。 自己忘了由哪一年開始,不單知道“設身處地”這道理,也開始嘗試操練這道理。如今回想,發現真是談何容易。自己從《聖經》的學習中明白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是自己,人最放不下的重擔也是自己,以致自己會受損,會受累。 “設身處地”便是為對方著想,但人的自我中心,人的主觀偏見,人的自私自利,往往使人知而不行,行而不盡。直到如今,自己知是知道,行也在行,但不得不承認要發展的空間,要學習的事情,還有很多。在這道理上的進步,不是靠研究而是靠操練。每次做對了,想對了,外在的成果與內在的滿足都會鼓勵自己繼續下去,努力向前。有時候會有軟弱,會洩氣,有時候會有困難,想放棄,但回想過往一些成功的事件,想起一些人的進步,一些人得到所需的幇助,目標達到了,關係修復了,自己便會振作起來,不言敗,不放棄。

父親常常對我和其他的家人說,“一分錢一分貨”,意思是好的事情是要付代價的,自己一直沒有忘記。美好的事不容易,不容易因為要付價值,因此自己明白生命要更廣更深,便要繼續學習,繼續操練,繼續付代價。 《聖經》中有很多金句,在這方面最能幫助我的一節經文,便是《腓立比書》二章4節,“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事”這個字也可以翻譯為“利益”,意思是不要單想到自己的好處,也要想到別人的好處。想到自己的好處似乎是不用刻意,一點也不困難,但想到別人的好處,卻並不容易。人要保護自己不要受損,這是應該的,但人也要顧念別人使人得益,這也是需要的。 《聖經》中有很多例子,其中最令我感動的便是主耶穌的一生。祂一生的言行可以用“愛”來總結,祂的一生可以說是為人而活,為人而死的一生。有一句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很多人誤解了也誤用了這句話,以至損人害己。“為己”是指人要修身,要有德行。但是,人往往會為了利己而扭曲事實,顛倒是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不為人,會前路坎坷。人一生之中,人與人之間往往便是因爲“我”而產生了不少悲劇,出現了不少人禍。要人生過得好,要人間關係好,便要顧念別人。

在顧念別人的事上,自己仍在學習中,學習多想想別人的背景與處境,學習多想想別人的需要與將來,從而接受,繼而付出,可以助人向前邁進,使人所需可以不缼,甚至夢境可以成真,抱負可以實現。在過去的經歷中,接受別人帶來了不少珍貴的友誼,原來接受別人與被別人接受都是人極之需要的。人不要只看見一個人的現在,要看見對方的過去而因此可以明白,可以接受對方的現在,也要看見對方的將來而為之有所貢獻,可以幫助對方有更好的將來,這是人應有的心態,這是人應盡的本分。 付出原來不是損失,而是投資。能投資在別人的生命中,可以使自己的生命更豐盛。為了別人,為了付出,人生活的豐富會減少,也要付出時間,但人的生命會更豐盛,生命的素質會更高尚。 與人相處要多為對方著想,與人交往要多為對方付出。先想想(顧)對方,後為對方付出(益處),這要成為一種日常習慣,一種生活方式。這並不容易,但並非不可能。自己從過去的經驗中發現聆聽很重要,發問也很關鍵。一個願意聆聽發問的人,是關心別人的人。問與聽不是也不要為了好奇,而是出於關心,為了行動。好奇的人只求知,關心的人會求事。要知道對方的需要,要明白對方的現況,以致可以按其所需,供其所要。因此,與人交往時,要多發問,多聆聽,往往會有出人意外的結果。

與人往來也要給對方益處,不一定是甚麼大事,也不一定要轟轟烈烈。自己在過去的日子中發現“小事能顯細心”,“細水長流”的付出絕不遜色於一些偉大的貢獻。事實上,人一生中能為別人成大事的不多,往往也不一定有這些機會或所需的能力。但人為別人付出的機會天天都有,可為的事也數不勝數。顧別人的益處要成為日常習慣,成為生活方式,天天為人,處處著想,事無大小,可為便為之,人生便會更精彩,更燦爛。因此,與人交往中,不要小看付出,不要輕看小事,人若如此,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話到這裡,並不表示我在這方面已爐火純青,事實上,自己常常仍有失敗。但如今在努力的是希望能退一步時進兩步,能得多於失,能勝多於敗。自己勉勵自己,也提醒別人要“設身處地”,簡單而言,便是要顧念別人,想到別人,由對方出發。如此的人生,不是一個“個體”人的人生,只是一個“群體”的人生,不但如此,更是一個美麗的人生。 多聆聽,多發問,多付出,不輕看,人生會更精彩,生活會更充實,互勉之。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腓立比書》二章4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