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與哭
約翰福音十一章17-44節
引言:
有一個例證,提及一個人要做一個與心理有關的實驗。他把一隻蚱蜢放在一個上了蓋的瓶內,蚱蜢拼命要跳出來。但由於瓶上了蓋,每一次跳,不是蚱蜢不能跳得比瓶子高,而是每次都撞在瓶蓋上。跳了一段時間後,蚱蜢還會隨著本性地跳,但不會再撞在瓶蓋上,牠學會停在瓶蓋前。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做實驗的人把瓶蓋打開,蚱蜢仍在跳但卻沒有跳出來,依然跳到瓶蓋前便停了。蚱蜢的經驗告訴牠只能跳那麼高,牠把自己跳躍的能力規限了。
信徒信神,但信徒的信心往往也會把自己信心能作的事規限了,以致錯失了很多經歷神、榮耀神的機會。信徒不要把信心放在瓶內,規限了神可以做的事。事實上人不可以規限神,人所規限的只是自己。
(一)信但信不足(17-32節)
耶穌等拉撒路死後,終於到了伯大尼,也知道拉撒路在墳墓裡已四天了,耶穌的時候到了,但拉撒路也已經死了。 馬大與馬利亞都分別先後出去迎接耶穌,聖經只記載了馬大和耶穌的對話,沒有馬利亞和耶穌的對話,但兩姊妹所說的話都是一樣的:「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 她們信心是有的,但信心上有個蓋子。她們說:「我兄弟必不死」,她們相信耶穌可以醫好拉撒路,但她們的信心有一個蓋子,便是「若早在這裡」,她們的蓋是時間的蓋子,實際上是能力的蓋子。她們相信耶穌是有能力的,但是是醫病而非使死人復活的能力,因此她們說:你「若早在這裡」。拉撒路若未死,她們相信耶穌可以醫好他;但拉撒路死了,耶穌便無能為力了。 在與馬大的對話中,她的信仰宣告更清楚:「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神求甚麼,神也必賜給你」。她的信心可真不小,「無論」是一個信心的偉大宣告。但當耶穌說:「你兄弟必然復活」時,馬大再為她的宣告解釋,她不是不信,她信的是末日的復活,不是現在可以復活。耶穌沒有否定她的宣告,祂先宣告祂是復活、祂是生命,然後祂宣告信祂的人死了也必復活,活著的人必永遠不死。耶穌的意思是凡信祂的,無論是死了的、活著的都要永遠活著。耶穌同意馬大所說的,但在23節中所指的卻不是末日的復活。 在11節中耶穌說:「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在13節中說明耶穌說的「睡」是指拉撒路「死」了,因此「叫醒」他並不是從睡中叫醒,而是要他從死裡復活。信的人,無論是已死或仍活的,都永遠不死,但如今祂要作的便是要拉撒路「現在」從死裡復活。 羅馬書一章17節提及「本於信,以致於信」,在猶大書20節中又指出信徒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聖經》中「信心」這字可以指信靠神,也可以指信仰的內容,即所信的真道。信徒要由已有的信心不斷自建,以致有更大的信心或更深的信仰,不要把神規限在自己的有限中,正確而言,不要把自己規限在自己的有限中。 有些信徒不是不信神,他們也相信神,但他們相信神只能成就到某一個地步,又或只能在某一段時間內才可以成就,出了那地步、過了那時間,他們便只能期待末日的終極解決,目前只有無奈接受。 信徒要打開蓋子、跳出瓶子,讓神作祂的事。神有祂的方法,也有祂的時間。有些時候,神可以解決一些難題,在困境中開一條出路;有時候,神會把難題留住,把人留在困境中,但祂卻會加增人承擔的能力、保守人的心境。事實上,二者也不容易。重點是神的恩典與能力不一定依循我們的想法,更不是只有一條路、只有一個方法。 正如癲癇症孩子的父親對耶穌說:「我信,但我信不足」,今天多少信徒也是一樣,信是信但信不足。《聖經》中不單有信心的教導,也有信心的例證。信徒要如猶大所說:「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以致我們的信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對神的認識不斷加深,信心的上限也不斷上升。
(二)哭但不灰心(33-46節)
《聖經》中最短的一節經文便是在35節:「耶穌哭了」,短短三節中,三次提到哭,馬利亞、猶太人、和耶穌都哭了。哭是一種感情的流露,是一種心情的表達。奇怪的是耶穌明知祂要使拉撒路復活,為何還會哭?為何不要求人不要哭或吩咐他們不可哭?
很多解經家、神學家對這「哭」有不同的解釋,但經文中沒有解釋耶穌為何哭。《聖經》只是記載了祂當時的心境,祂心裡悲嘆,又甚憂愁。
19節提及猶太人來看馬大和馬利亞,為要安慰她們;31節又提及那些同馬利亞在家裏安慰她的猶太人;當馬利亞要急忙出去時,他們又以為她會去墳墓那裏哭。明顯的是馬大和馬利亞都為拉撒路的死難過傷心,不竟他是她們的親兄弟。
《聖經》中有一位很會哭的人物,約瑟。當他與兄弟相遇及至相認,整個過程他哭了好幾次(創世記四十二章24節、四十三章30節、四十五章1-2節,15節),有兩處更以「愛弟之情發動」和「情不自禁」來形容他當時哭的心境。約瑟貴為宰相,對目前的飢荒又胸有成竹,他哭是為了情、也是因著愛。
耶穌的哭不是由絕望而生,因為祂知道祂要使拉撒路復活,祂的哭乃是發之於情、基之於愛。耶穌憐憫人的心腸在祂的一生中顯而易見,祂不單以祂的死來救贖人,祂也以祂的心與人同行,祂是與「哀哭的人同哭」(羅馬書十二章15節)的一位。
人生中難免有不幸,信與不信也不能免。不信的人將來會永遠在火湖中,目前的苦再苦也無以相比;信的人將來會永遠在天堂裡,目前的苦再苦也不足介意。縱然如此,人仍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淚,人不是一個機械人,人的感情也是神所造的。當我們看見別人或自己遭遇不幸,心中仍會難受,耶穌也難受但並不是沒信心,更沒有灰心。
自33節開始,祂沒有再多說話,再說話的時候,便是要人把擋著墳墓的石頭挪開,叫拉撒路出來。從馬大的回應,我們可以看見她的蓋子還在,她的信心仍在她的瓶子裏,但耶穌仍然堅持,提醒她要信,以致可以看見神的榮耀。耶穌要幫助她和其他的人拿開他們信心的蓋子,所以無論祂所說所作的都是為了周圍站著的眾人,叫他們信是神差了祂來(42節)。
拉撒路出來了、復活了,結果便是看見的人信了,甚至好些猶太人,因為拉撒路的緣故,回去信了耶穌(十二章11節)。
信徒會遇到或眼見不好或不幸的事,例如親友堅決不信,又或信徒身染重病,我們的心都會難過,甚至會「哭」、會悲嘆、會憂愁,這是人之常情。但我們不要灰心,要堅持做我們該做的事,讓人可以看見神的榮耀。
保羅說了一句很偉大的話:「無論是生是死,要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腓立比書一章20節)。
病得醫治、化危為安,固然是好;病不得治、危機不過,難道便不能榮耀神嗎?希伯來書十一章35-38節中提到世界不配有的人,提及他們所遇見的種種不幸,但這些人卻成了雲彩的見證(希伯來書十二章1節)。耶穌在十架上也呼叫:「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但最後祂也以「成了!」作為結束。
憂傷是有的、難受是有的,但信神的人不會因而灰心,信心的真實往往不是在順境中顯露而是在逆境中彰顯。保羅說:「心裏作難,卻不至失望」(哥林多後書四章8節),這正是代表著耶穌在拉撒路墳前的心境。祂會憂傷,但卻不會失望,哭但不灰心,因為祂知道祂是誰,信徒也要知道我們所信的是誰,因此,無論是生是死、是順或逆、是苦是甜、是哭或笑,都要在我們身上榮耀神,讓人看見神而信祂。
結語:
瓶子的蓋是時候打開了,心中的結是時候解開了,多少如馬大和馬利亞的怨言是時候停止了,多少的規限是時候止於了。信心不是講道中的主題而已,更是生活中的依據。信心不是靜止的,而是進取的。「本於信,以致於信」,信徒的信心要與日俱增、與時並進,止住的信心不是穩定而是危機。我們信但信不足,要不斷追求;我們哭但不灰心,要堅定相信;「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詩篇三十篇5節)。
作者保留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