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信仰救國?為何要信仰救國?
在教報《時代論壇》看到有一讀者十分努力地要了解辛亥革命和基督教在其中的角色(參〈辛亥,六四,信仰救國〉,其勤奮研究實在令人感動。以下是該文第一段:
「華叔病重時曾說: 「你們要辦好辛亥革命百週年紀念活動。」 就是這一句說話, 像聖靈的催促一樣,激勵我去認識辛亥革命。幾個月來,我參加了辛亥革命的講座和聚會, 看了孫中山紀念館和歷史博物館的展覽,欣賞了傳述「大明順天國」事蹟的話劇, 我也在教會團契裡分享辛亥革命和《與妻訣別書》,而最重要的是看了《革命先驅──基督徒與晚清中國革命的起源》這本書(梁壽華著,香港:宣道出版社)。」
現今對這些東西有興趣或有研究的人好像不多(包括本人),很多談國家社會的人都不多作出歷史分析。希望像這類朋友讀後會多寫點分享和分析。
一,信仰救國?
然而,或可先談「信仰救國」。為何要「信仰」救國?其中一個可能性是傳教成功,國民變成信奉基督教,但這似乎已被大部份教會社關分子所拒絕的想法。他們說,就算做到這個,也有一些問題會被忽略。那麼,就要把基督教信仰視作為一個文化精神資源,尤其在道德和人生願景方面對人民思想作出指導。然而,類似的文化精神資源還有別的──在中國自然就是儒、釋、道。必沒要想像基督教要與各教競爭吧,否則那所謂愛國只不過是愛教而已。 另外,為甚麼要信仰「救國」?華人基督教信仰真是那麼強大,在思想或人力方面足以救國?(有關這點下文會再談。)若突然把整個政權交在教會手裡,由他們中間最聰明和最有道德的人去作出各種國家政策,其實未必帶來很好的後果。或有讀者反駁說:「我們沒要求政教合一」。但我這假想並不必是政教合一,可以是,所有高官和政要都是基督徒,並且他們敬虔地在實踐他們的信仰於自己的崗位之中,若怕高官也要奉承更高層的上級,變成人肉錄音機,不妨把上級也假想為熱心基督徒。但問題是,這就能成功解決國家社會困難?恐怕不然。
二,發起人是基督徒又如何?
上面假想基督徒構成了管治社會階層的大多數,質疑究竟這會帶來甚麼成功。這個假想可能很多人覺得不必要,因為在現實裡不可能發生──畢竟基督徒人數少,又不是很受社會大眾歡迎。然而,這個「覺得不必要」,或許正正就是問題所在。由於基督徒無可能在社會幹甚麼一番大業(莫說政治,就連文化影響力也很小),於是他們難免面對「天馬行空」的誘惑,滿足於指摘這個那個,但一去到正面建構時,卻蒼白無言,頂多只能拋幾個「社會要更有愛心」、「政策要更公平」、「基督教理想才是最崇高」之類的口號出來振奮一下。 文中又說:
上面假想基督徒構成了管治社會階層的大多數,質疑究竟這會帶來甚麼成功。這個假想可能很多人覺得不必要,因為在現實裡不可能發生──畢竟基督徒人數少,又不是很受社會大眾歡迎。然而,這個「覺得不必要」,或許正正就是問題所在。由於基督徒無可能在社會幹甚麼一番大業(莫說政治,就連文化影響力也很小),於是他們難免面對「天馬行空」的誘惑,滿足於指摘這個那個,但一去到正面建構時,卻蒼白無言,頂多只能拋幾個「社會要更有愛心」、「政策要更公平」、「基督教理想才是最崇高」之類的口號出來振奮一下。 文中又說:
我對相關歷史研究不多,但不難想像,這麼重大的社會變化應該會有很多遠因和近因,某些人某些活動只是催化劑而已。並且,也請勿忘記那些遠因和近因大可能與基督教無關。如此,孫中山先生及其同志的信仰熱誠固然值得讚揚和效法,稱此為「信仰救國」則仍有點牽強。
三,總結
總結第一節兩疑問,初步看來,不如將「信仰救國」改為「信徒按自己的信念為國家做點事」,後果如何,或能否引發社會變革,似乎已不是信徒可以控制的了,這就如第二節所講的,作為催化劑的人只管盡己力做點事,但能否引發社會運動,卻沒有必然把握。這個建議把重點由社會變化的成因分析改換為個別信徒的信仰實踐,沒有把後果(例如是成功救國或可以救國)視作信仰實踐之目的,但卻是可羨慕的副產品。這樣說,不單在歷史論述上更穩妥,並且亦比較適切地幫助今天的信徒借古鑑今。畢竟,若您跑出來說「基督教要改革社會」,但您甚麼具體政策也說不出,說或了一點出來後卻只會是議論紛紛(就如文中作者說教會協助收藏軍火),您要人們怎樣接受和支持這樣的言論呢?
(愛國熱情令人聯想起火紅,就讓我以這幅火焰谷紅石作為本文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