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選擇
引言
《創世記》的內容隨著雅各與約瑟的離世而結束,但人類的歷史仍延續至今。中國人有一句話,「天下無不散之筵席。」 「有限」這兩個字讓人唏噓,也教人珍惜。既然有限,人生中的努力勞苦又是為何,既知有限,人生中每一事一物一人都變得更加珍貴。但人不應因有限而不爭取,也不應知有限而不珍惜。正如《傳道書》中所說,「人活多年,就當快樂多年」 (十一章8節),又說 「凡你手所當作的事,要盡力去作,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能」(九章10節)。 人生一定會結束,只是長短不一,結局不同。有人說人生是一連串的問題,人在一生中便在回答這些問題,也有人說人生是一大堆的債務,人在一生中便在償還這些債務,亦有人說人生中是一連串的選擇,人在一生中不斷在做不同的選擇。到了人生結束時,人便再無選擇,也不需要選擇。 事實上,死了的人是不能選擇,但未死的人仍可選擇。人可選擇如何接受死亡的事實,也可以選擇如何面對死亡的來臨。雅各死了,約瑟也死了,雅各的兒子們,約瑟的兒子們也一一會離開世界。人的有限帶來人生的結束,一生中有可選擇的,也有不可選擇的。不可選擇的,人要積極面對,可以選擇的,人要明智處理。雅各一生中作出了不少的選擇,約瑟也是,他們的選擇決定了他們一生的成敗得失,優劣榮辱。無論多或少,好或壞,他們的一生都是已過的歷史,但已過的歷史卻可以影響今天仍然活著的人,影響那些仍在寫歷史的人。能從別人的歷史吸取教訓,擇善而行,這是智者所為。相反,重復歷史中的失敗,讓不該發生的事不斷重演,這是悲劇。有限人生要珍惜,不是無奈地活下去,而是謹慎地好好活,讓自己的歷史,可以好好地影響後人。
(一)不能選擇的死 (1-14節)
雅各一生作了不少的選擇,有好有壞,有對有錯。這些選擇帶給他人生中所擁有的一切,也帶給他人生中的喜怒哀樂。無論最後的結局如何,人生的舞台總有一天曲終人散,無論成敗得失,人生的考試也總有結束的時候。雅各死了,約瑟伏在他面上哀哭(1節)。十七年前,當約瑟與父親分隔二十二年後重逢,約瑟一見父親,便伏在父親頸項上哭了許久(四十六章29節)。 如今十七年後,約瑟終於又要與父親分別了,他伏在他面上哀哭。無論約瑟哭多久,有多捨不得,他也不能改變父親離世的事實。當淚乾了,人累了,他吩咐伺候他的醫生用香料熏了他父親的屍體,用了四十天,一段很長的時間,但四十天也是會結束的。不單雅各一家,埃及人也一同為雅各哀哭了七十天,七十天也是一段不短的日子,但七十天也是會過去的。雅各死後一百一十天,最後安葬的時候到了。 約瑟沒有忘記自己對父親的承諾(四十七章29-31節),要把他安葬在迦南地。他向法老提出要求,應許法老把父親安葬好後必再回到埃及。法老容許約瑟按他向父親的誓言而行,不單約瑟去,還有他的兄弟,法老的臣僕,法老家中的長老和法老國中的長老也一起去,真是陣容鼎盛,雅各也可以說是風光大葬。 到了約旦河外亞達禾場,約瑟又為父親哀哭了七天。終於安葬的時間到了,約瑟遵照父親的吩咐,把他安葬在幔利前麥比拉田間的洞里,之後,他便回到埃及。一次又一次的哀哭,香料熏了四十天,埃及人為雅各布哀哭了七十天,由埃及到迦南地的路程,在約但河外七天的哀哭,這一切都結束了,雅各終於走了。 約瑟有權有勢,約瑟難捨父親,但無論權有多大,情有多深,不能改變雅各死亡的事實。無論是雅各,是約瑟,都沒有選擇可言。約瑟可以選擇的是如何處理雅各的後事,但不能選擇避免雅各的死亡。死亡的事實不能改變,死可以說是一個真理,既是真理,人便不能不理。《詩篇》九十篇12節中有一句話,值得人深思,「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九十篇12節)。「好叫」是一個連接詞,是一個關鍵詞。人求神指教,以致可以懂得如何數算自己的日子,為的是可以有智慧的心。
智慧是要擁有,擁有為了運用,運用才能決定人生之成敗優劣。當法老問及雅各的一生嗎,雅各說他一生一百三十歲。那時的雅各是一百三十歲,他的數算沒有錯,但他不能告訴法老他還有多少年可以數算。最後他再活了十七年,離世時一百四十七歲。 人可以數算過去,不能數算未來。懂得數算的人,知道自己已過的年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仍有的年數。如此的人,便能有智慧,會珍惜,能善用,會活在當下,不會虛度光陰,會把握機會,不會錯失良機,因為「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 (雅各書四章14節)。人不要為明天誇口,因為如此誇口的人是惡的 (雅各書四章16節)。人既知人生有限,死無可選,人便應「謹慎行事,愛惜光陰」 (以弗所書五章15-16節)。 人生中有可選擇的與不可選擇的,人不能選擇不死,但人可以選擇如何活。在雅各一生中,他的選擇有對有錯,有好有壞。人的選擇不單影響自己,也會影響別人。影響也有好有壞,有大有小。人在一生中要選擇,要在有生之年,作明智的選擇,留下良好的影響。人不需要與別人比較,但人要盡一己之力,活到老學到老。人要神時刻的提醒,知道人生有限,也知道不知人生何明會結束。因此,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都是恩典,有一天便好好活,以感恩開始每一天,也要以感恩結束每一天。一天一天過一時一時做一人一人愛這是可以選擇的。
(二)可以選擇的放(15-21節)
當約瑟的哥哥們第一次與約瑟相見時,他們懵然不知面前的貴人便是他們昔日出賣的弟弟。到他們相認時,約瑟因為在之前聽見他們的說話,知道他們為了出賣他的事而自責,因此,當他與他們相認,他們仍在驚惶之中時,他便安慰他們。約瑟告訴他們不要為出賣他的事自憂自恨,他告訴他們是神把他先差至埃及,為要保存生命,不單是埃及人,也是他全家的生命(四十五章3-8節)。 約瑟不單很有智慧,可以為埃及解困消災,他也很有人性,他用柔和的話除去他哥哥們的疑慮。他沒有報被賣之仇,也沒有要洩心中之氣,他平心論事,明白事理,顧及別人的感受,解決別人的疑難,消除別人的恐懼。約瑟是一個才德兼備的人,他能承擔使命,也能放下仇怨。他能放,但可惜的是他的哥哥們不能放。 在他們的父親雅各去世後,他們便擔心約瑟對他們的寬容會到此為止,擔心會因對他們的怨恨會而施以報復。他們自己都不敢去找約瑟,只是打發人去代他們傳話,希望約瑟真的可以前事不計,放他們一條生路。當約瑟聽見他哥哥們差來的人如此說的時候,他再一次哭了。這次的哭,不是為了父親不能選擇的死,而是為了哥哥們可以選擇的放。他們沒有放,想不到已過了十七年,他們仍然沒有放下。 約瑟在十七年前已饒恕了他們,想不到他們一直沒有接受他的饒恕。約瑟對哥哥們有情但不被接受,他向他們施恩但卻被拒絕。原來人可以選擇去愛人,但人不一定選擇接受愛。愛是要雙方的,單方的愛是痛苦的。你要愛人,人不接受,你要人愛,人不肯愛,都是不完全,不理想的愛。
人一生中總會有大大小小的錯,人犯錯後知錯能改,人會原諒,神也一定原諒,但人也要原諒自己。原諒自己不是說可以再犯,而是不要再留在其中,應繼續積極地生活下去。人會錯,但不要一錯再錯。人錯是錯,人錯了改了仍放不下自己的錯,不給自己機會,不接受別人的饒恕,不斷自責自怨,這便是錯上加錯。人犯了錯,如同人掉在一個坑中,有人伸出援手把人拉了出來。出來之後,一方面人便要繼續去做該做的事,去人要去的地方。另一方面便是不要再掉在坑中,或不要回到坑中,回想如何掉在其中,以致要人拉他出來,浪費了別人的時間與體力,又回想為何自己沒有小心,走路為何如此不謹慎,在坑中自責自怨。這不是智者所為,這是錯上加錯。 如保羅在《腓立比書》四章28節中所說,「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總要勞力,親手作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 人若偷竊,得罪了被偷的人,人要知錯能改,不單不再偷,也要作正經事,甚至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人不要留在昔日的「錯」中,人要選擇活在今天的「對」中。約瑟為了哥哥們沒有放下而傷心,他重申十七年前所說的話,約瑟沒有放下他昔日的情,他的不放是對的。約瑟的哥哥們沒有放,但卻是不該的。人的人生是一條單程路,不能回頭,也不該回頭,不要容許昔日的錯,影響人向前,人要選擇「放」。 保羅在《腓立比書》三章13節中提醒信徒,「要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 《希伯來書》的作者又在十二章1節中鼓勵信徒, 「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人要向著標竿直跑,人要放下重擔奔跑前程,更有意義的是人要成為鼓勵人忘後向前的雲彩見證。
結語(22-26節)
約瑟十七歲被賣,三十歲見法老(四十一章46節),豐年七年,荒年二年後與父親重逢(四十五章6節),當年是三十九歲。雅各在埃及地住了十七年後離世,約瑟當時五十六歲。父親離世後,約瑟在埃及地仍活了五十四年,離世時一百一十歲。約瑟沒有選擇在一百一十歲時離世,但他在一生中做了很多好且對的選擇。他選擇不犯罪得罪神(三十九章9節),他選擇饒恕他的哥哥們(四十五章5-8節,五十章19-21節),他也選擇要把自己的骸骨搬回迦南地安葬(五十章25節),這些都是明智的選擇。 約瑟不知道他離世的一天,但他善用了他在世的一生,留下了美好的影響,寫下了美好的歷史。人生中有知有不知,有能選擇的,有不能選擇的。一首詩歌中說,「我不知明天的道路但我知誰牽我手。」 人有不知也有所知,不知的要珍惜,知的要緊守。 人要向神求智慧,以致懂得如何數算自己的日子,不留在過去,要影響未來,不為有限而煩惱,要為永恆而努力,以致一生不枉過,今生亦無悔,在人生結束時可以如保羅在《提摩太后書》四章7-8節中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