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三十、外方內圓

「外方內圓」出自《後漢書.致惲傳》,乃是指人外表正直但內心圓滑,有言虛行偽的意思。多年前在一次教牧團契中,聽見麥希真牧師分享類似的話,但他卻是把這句話倒過來說成外圓內方。準確的內容記不起,但意思卻是記憶猶新。 當時是一個教牧的聚會,也有數十位牧者在場。麥希真牧師是我們的長輩,也是我們的前輩,他語重心長地提醒我們為人之道。他指出人自己可以有 “方”的標準,但人對人要用“圓”的方法,不要把自己的“方”強加在人的身上,要用人所需要的“圓”來待人。有些事可以讓便讓,可以過便過,如此才可以好好與人相處,好好與人合作。如此,不但做人會更開心,做事也會更有效。 麥希真牧師的話至今一直在我心中,也一直在學習中。在教會圈子中,人固然要講理,但也要講情。為人要合情合理,也要情理兼備。在《約翰福音》一章中提及耶穌「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14節)。稍後又說「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17節)。 恩典和真理,這便是情理兼備。真理告訴人事的對錯,恩典提醒人人的需要。人在學習對錯中需要有恩典,人善待人的時候也要按真理。有理而無恩為之苛刻,有恩而無理為之縦容。

自己在人生中活了六十多年,在教會中也有四十多年,神學讀了不少,事奉也有很多。隨著時日,自己對事的認識多了,對自己的要求也提高了。與此同時,看見不如己意思,不合己心意,不達己標準的事與人也越來越多。自己常會以“義怒”為名,以“熱心”為由,大興問罪之師,直斥不諱。當人對自己表達不滿,保持距離,自己還以為自己是為義受苦,內圓外方,情理兼備是我一直要學的一個功課。 再想想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教導我們「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馬太福音七章十二節)。自己想想,悟出了另一道理,便是人如何待我,我也要如何待人。當然這不是負面,而是正面的。

我要回想過去在我的成長中,在我不懂事的時候,曾有多少人對我呵護備至,多方容忍,又循循善誘,用心教導,以致我做人懂多了,做事好多了。如今碰見“以前的我”,我也應以人之道還人之身,以別人對我的來對別人。 自己漸漸明白自己不能對人有恩典,因為忘記了自己曾有的恩典,自己不能接受別人的現在,因為忘記了自己的過去。保羅是一位很注重真理的人,但他也教導信徒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以弗所書四章32節)。 自己聽麥希真牧師的話已是十多二十年前的事,但自己對這道理更深的領悟才是剛剛開始,真的有點為時已晚之感。愛人如己的道理講了多年,如今明白到在愛人如己之先,先不要忘記自己的過去,也要看見別人的將來,以致人可以內方外圓,有真理有恩典。多想想自己曾有的恩典,再想想別人所需的需要,回顧自己的過去,看看別人的將來,得罪的人會減少,得到的友情會增加。內方外圓,不是妥協是包容,不是無理是有情。人不要言虛行偽,人要情理兼備。


禱告

感謝神過去對我們的憐憫,透過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向我們施恩,使我們有所學習,有所成長。求神幫助我們除去人的自私自傲,可以用感恩的眼看見自己的過去,用信心的眼看見別人的將來。可以效法主的榜樣,跟隨主的腳中,在人生路上按真理而行,以恩典而活。奉那位道成肉身充充滿滿有恩典有真理的主耶穌基督之名而求,阿門。


反思

人的罪性真是無孔不入,層出不窮。人有選擇性的記憶,人會記一些自己想記的,忘記一些自己想忘的,問題所在便是人會記不該記的,忘不該忘的。 人不可忘恩負義,不要忘記曾有的恩,不要離開所學的義。但有人會為恩而忘意又或為義而忘恩。為此,神的話很重要,它如同一個探熱針,可以知道人是否過熱,又如一個指南針,可以告訴人有否走錯。 人過熱要降溫,人走錯要回頭,靜一靜,想一想,談一談,試一試。恩典與真理如同走路的雙腿,又如常用的筷子,可以使我們到該到之處,得所得的事。人不要外方內圓,人要內方外圓。


回應

中國有句成語叫: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自己應該要有嚴格要求,而對待別人要寬厚、包容。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是倒過來的,對待自己的一些過犯,往往覺得,不是有意的,誰都難免犯錯,或者說,我只不過犯了天下所有人都會犯的錯而已;而對待別人,卻常常動輒予以論斷定罪。就好像《路加福音》十八章中,那個法利賽人一樣,當他一邊在神面前禱告,一邊卻在那裡定別人的罪,說:我比其他人都好,比那個稅吏更強。但是主說:那個稅吏比法利賽更算為有義,因為稅吏看到自己的問題(14節)。而只有一個真心認識到自己有問題的人,才能謙卑自己,來到神的面前,求憐憫,蒙恩惠,也才能得著神隨時的幫助。 《彼得前書》五評5節:“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求主幫助我們,能夠常常看到自己的不足。對待別人,多看到對方好的地方,對待一些過犯,應以溫柔、寬容的心,等待對方的改變,就好像主耶穌對待那個行淫的婦人那樣,祂沒有說,你居然幹出這種事來,活該受到懲罰!儘管祂有這個權柄這樣說,但是主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翰福音八章11節),主以溫柔、忍耐的心,期待婦人的悔改。 作為我們每個人,其實也是像這個婦人一樣,蒙了主的恩典,主也沒有定我們的罪,而在等待我們的悔改。所以只有當我們誠實地看到自己的不配,看到自己是一個蒙恩的罪人的時候,才能像主那樣,對他人滿有憐憫和恩典,做到內方外圓。 陳曦牧師 加拿大安省伯靈頓差傳浸信會主任牧師 2020年11月16日

「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 《約翰福音》一章14節 「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 《約翰福音》一章14節 「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馬太福音》七章十二節 「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 《以弗所書》四章32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