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朱德貞──
Go, Go, Go,孩子!走自己的路

系列

人前人後

朱德貞──
Go, Go, Go,孩子!走自己的路

朱德貞

29/1/15

am730 2015年1月30日 / 明報 2月3日 22歲就加入聖士提芬會的Esther(朱德貞),從九龍城寨*探訪吸毒者,到沙田亞公角山創辦「GoKids親子遊戲小組」,到社交網站「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穿越時空20年,由中學少女搖身變為全職媽媽、「自家教老師」,總是以信仰的正能量、信心、活力和愛心,感染身邊的年輕人、孩子、家長;也從自己的家開始,挑戰扭曲的教育制度以及一味競爭、追逐成功的主流價值。

訪問當日,下著毛毛細雨,筆者到了位於沙田亞公角山的「城門之源中心」,在一間課室裡,看到一群小孩子在圍著圈唱「row, row, row your boat」,好不溫馨快樂,跟外邊的濕冷形成強烈對比。在一群小朋友之中,手舞足蹈教導他們的正是Esther。


城寨裡的光

Esther在聖士提芬會工作超過20年,從結婚前的青少年輔導工作到婚後的幼兒工作。原來該會的創辦人潘靈卓(Jackie Pullinger)對Esther有深遠的影響與啓發。1960年代,潘靈卓從英國來到香港,於九龍城寨開始做幫助黑幫分子和貧窮人的工作。「現在九龍寨城公園內,有一座名叫靈卓峰的石碑,就是為記念Jackie在九龍城寨的貢獻」。 20多年前,當時仍是中學生的Esther,深深被潘靈卓在城寨所做的服侍感動。「Jackie是一個普通的女子,神卻叫她去一個全香港最黑暗的地方服侍。」這讓她想到:「福音應該是給不同的人,這是最自然的方法:進去他們的地方,讓人感受到愛。」 她所就讀的培道中學就在城寨附近,身穿白長衫校服的她,經常於放學後跑到城寨探訪他們。她憶述當時在一個很小的單位內,擠著40至50名吸毒者,「那些吸毒者又瘦又紋身,樣子不大討好」,但他們一起崇拜的時候,卻成了一幅很美的圖畫。 Esther很想跟潘靈卓做相同的事情,就在高中最後一年的暑假,她跑到了九龍城寨潘靈卓那裡充當外國傳教士的翻譯。畢業後她當了4年導遊,22歲便開始加入聖士提芬會工作。在那裡什麼工作都去幫忙:外展幫助男女戒毒,蹲在街上跟吸毒者聊天等等。後來她發現,青少年跟成年戒毒者有不同的需要,於是集中協助有癮癖及有家庭問題的年輕人。「他們是因為家裡沒能力照顧,在傳統教育制度裡也是失敗的一群。」,因此開展「再教養」模式的「Gogetters」,用特別的方法來幫助他們,用很多遊戲、活動。Esther明白到這群有特別需要的年輕人,不能死記硬背:「他們一聽到數學就不行了,我們先換個名稱,叫『思考』,令他們不抗拒,而內容是不同的。」

愛,從家開始

當年潘靈卓接待吸毒者到自己的家居住,為戒毒者提供一個安全、充滿愛的環境過新生活,令Esther得到啓發:「從小到大都希望這樣幫人,因為Jackie是這樣的,她從英國來,什麼都沒有,但就開放自己的家給有需要的人。我的生命,有什麼是可以付出的,如果是神祝福我的話,我也希望去祝福其他人。」因此現在她的家裡,總有一間房間空置下來,供年輕人居住。 「我現在有五個仔,兩個細、三個大仔」,除了自己兩個小朋友外,三個大仔,就是三位寄住的年輕人,Esther視他們如同己出。那些年輕人在原生家庭裡受到很多傷害,「為他們提供一個健康的家庭,會令他們得到醫治、情緒穩定下來,讓他們見到一個家庭是怎樣的。」那些年輕人來自不同類型的問題家庭,有些更是從沒試過與家人一起同桌吃飯的。「活出自己相信的價值,要愛他們、寬恕他們、教導他們」,Esther直言跟三位年輕人一起住,跟帶小孩子沒分別;而額外做的,是要為他們祈禱,為他們找出問題的根源,讓他們重新振作。 Esther會向兩個兒子解釋為何會有三位大哥哥一起住:「那些哥哥因為沒家庭,所以跟我們在一起住,我們把我們的家跟哥哥們分享。」她說兒子很習慣與哥哥同住,「(與哥哥們分享)在他們血液裡,已成了一部分」。

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

身處香港這充滿競爭的社會,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不遜於人前,讓孩子爭分奪秒學習不同的東西。Esther有了小孩子以後,親身體驗到香港教育制度的瘋狂,「小孩子要讀書、考試,要學很多東西」;而多年來她所接觸的年輕人,卻正是現今教育制度下失敗的一群,「他們也是因為受這樣的(教育)傷害,所以才有今天的情況。我不想自己的小孩子這樣」。 幾年前,她開始思考另類的學習模式:「你做每一樣事情,其實也代表著神的心腸;怎樣讓人在地上見到的東西,能反映天上的呢?教育,怎樣讓人知道是合神心意的教育呢?」她眼見現在很多基督教機構,如醫院、學校的費用都很昂貴,有點心有不甘,「我覺得信耶穌,應該是讓每個人都可以分享到神最好的」。 在一個星期四的下午,Esther更新她的社交網站動態道:「心血來潮,拿出沙灘墊,躺在明媚的陽光下,和Gordon(3歲的兒子)看看書,玩貓咪,感覺比陽光更溫暖!」,然後附上幾張與兒子互動及與貓咪的合照……Esther決定「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讓孩子有個不一樣的童年:成立一個免費的「在家幼兒學堂」,融合自己多年輔導及教導年輕人的經驗,讓孩子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唱歌,很自由地跳舞,愉快學習。「神不想我們活在一個框框裡,但我們經常都限制了神,祂的智慧是無窮盡的。」

不在於贏在起跑線

「你沒有的,我跟你分享,我用我有的東西去祝福其他人,讓其他人可以得到祝福」,這是Esther的信念。Esther除了開放自己的家,也開放孩子的眼光,讓他們有更多體會與經歷。「我的大兒子去過兩次印度,讓他看多些東西,讓他以媽媽及神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 就如聖經裡一句智慧的話:「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或許父母的責任,並不是要教導孩子走普遍社會認為當行的道路,而是與他們同行,發掘他們的才華,讓每個獨特的孩子,踏上他們那獨一無二的道路。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贏在起跑線,而是要finish well(完成得好),而當被引到對的方向、正確的道路,正如Esther所說:「當他們走對了,就不會白白浪費那些用在追逐主流價值的時間。」讓孩子走到終點時,覺得無悔跑過這人生的路。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