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頁
  • 機構事工
  • Tvpluz
  • 人物見証
  • 申請播放
  • 城中話題
  • 機構出版
  • 認識我們
  • 你的支持
  • 福音產品
  • 聽信真道(亞洲)
  • 機構事工
    • 2021年份
    • 2020年份
    • 2019年份
    • 2018年份
  • Tvpluz
  • 人物見証
    • 人前人後
    • 証焦點
    • 愛生命愛香港
  • 申請播放
    • 表格下載
  • 城中話題
  • 機構出版
    • 「真証傳播」季刊《証信息》
    • 人前人後
  • 認識我們
    • 認識真証傳播
    • 總幹事家書
    • 加入我們
    • 辦公室資料
  • 你的支持
    • 《等一個擁抱》電影包場
    • 感恩・代禱
    • 奉獻方法
    • 付款安全指引
    • 捐獻者權利約章
  • 福音產品
    • 証購網
    • 免費下載
    • 售賣點
  • 聽信真道(亞洲)
主頁   人物見証
人前人後系列
鄭漢文──
吾道不孤 有伴同行
閱讀「鄭漢文:吾道不孤 有伴同行」印刷版(am730,2014年10月10日)

在一個民主運動中,教育不是授業,而是呼朋引伴的工程,讓大家體驗「吾道不孤」,提升自我對於理想的理解,和汲取轉化自身的能量。教育學者鄭漢文說,教育的作用,是「明明 德」,在實踐中「點亮」所教授的道路,與學生同行。在信仰上,鄭漢文努力建立給予擁抱和保護的禱告群體,讓自己有力撐過情緒和生活的困擾。人生之中,具有這種保障罩,雖有苦難也算是一種幸福。
實踐「同行」
9月22日學聯發起罷課,爭取人大收回有關2017年普選的種種限制。學者組成義教團,在罷課、「佔領」集會中,用學術的角度,深化有關民主的討論。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專業顧問鄭漢文是「義教團」的召集人之一;學者團亦於10月2日開始推動聯署,呼籲學生別讓運動偏離初衷。事實上,既然加入了學生運動,身為學者,沒法不站得更前,實踐「同行」的承諾。
政治低氣壓,學生們走上街頭之初,我們在9月23日前往政府總部罷課集會聽鄭漢文的「公民課堂」,翌日再進行訪談,氣氛更配合鄭漢文在神學上的研究主調:苦難(Suffering)。
「我是校園裏的一棵樹」……
十七歲決志信耶穌之後,鄭漢文的經歷波折重重:中五重考;大學一年級重讀;在牛津不能完成博士學位,要轉投倫敦大學;1995年,取得博士學位並在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取得副教授的教席,以為困難都過去了,他卻未能於兩年內通過大學的「實任」考核,因此被降職甚至終身在大學擔任合約僱員。這一切,都對他的身心造成嚴重打擊。他坦言,面對大學留級,曾經情緒低落至想過自殺。到2002年,母親逝世之後,他亦患上「心因症」,每次激動都會引發嚴重膝痛,困擾達三年之久。

身體的痛楚令他發現,「原來我的身心都在呼救,什麼令它們受苦?我是誰?我在做什麼?我如何為兩個年幼兒子計劃?我如何過以後的日子?」這個問題,對於一個讀哲學的人來說,需要大量思辨和感動才能回答。

2005年,他在出席夏威夷一所大學舉行的學術會議時,看到校園裏面過百年的棵棵大樹,感慨萬千,他想到,「如果學生回到學校,見不到這些大樹,會很失落」,同樣,學生如果再看不到他,也會如此。這一次的行程,他為自己的生命作了一句詩:「我是校園裏的一棵樹」,以自己的模樣去存在,已經足夠。

三年之後,他開始修讀神學,研究「苦難神學」,為思緒進行系統性的整理,並為自己生命之詩作了第二句:「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因為神學院和信徒的溝通,就像活水般滋養心靈,而學生們就是他結出的果子,看來,是認定了存在意義。
信仰是左眼 思辨是右眼
經過近六年的神學研究,「整理」出一套人生意義嗎?哲學人沒能夠回應以一句簡單的信仰口號,但認同當代哲學家麥金泰爾 (Alasdair MacIntyre)所言:「人生的意義,在於回答人生意義的這個問題時,提供答案豐富性,以及實踐的可能性。」這樣,可以解除「受苦」的感覺,達到基督徒盼望的「平安、喜樂」嗎?

「信仰有很多本質,平安和喜樂沒有在我身上體現出來。」然而,信仰為這種「浮游不定的心靈」(unsettled souls)提供一種視野。他說,十七歲信主之後,就沒想過因為不稱心的遭遇而放棄信仰,因為信仰不是人的選擇,而是一種與生命不可劃分的基本真相,信主的一刻候開始,信仰就是左眼,知識、思辨只是右眼,缺了兩者之一,對事物的理解都不完整。

理智不可以醫治心靈的痛楚、執著,如何去面對?他說,必須要為自己建立禱告的支持群體。「吾道不孤」令人精神得到能量,在信仰方面也一樣。他在兩個兒子年紀尚幼時,每天堅持一同禱告,分享心事,到如今,他反過來向家人求助:「我叫他們擁抱著我,為我祈禱。」筆者參與他和學生的每周會面,他笑說:「他們就是我的守護者,代禱的天使」。學生知道他患有坐骨神經痛,也面對工作的壓力,「出街時他們會為我揹背囊,關心我的狀況。」他說,身邊充滿關懷的天使,是極重要的支撐。

從這個經歷,他寄望,現代父母不要以為無限愛惜就足夠,而必須在朋友、教會之中,及早為子女建立支援群體,讓他們有更多同行的長輩、同輩,讓他們得到充分的支援,面對現代社會的壓力。
黎梅貞
與廢物為伍 造璀璨新生
上一頁
余偉業
安得光房千萬家
下一頁
印刷版
邀請鄭漢文作嘉賓
討論問題
究竟作為基督教的門徒‘我們要以什麼作為我們生命的目標?
其實耶穌自己所追求的目標‘「也就是每一位基督的門徒所應該追求的目標:我們要以幫助上帝在地上建立他的國度而活:我們要參與並委身於基督的使命~:我們要將身心奉庸犬‘實踐上帝的愛和憐憫~和平與公義‘令每一個人都有豐盛和整全的生命。以基督為中心的宗教教育‘是要能夠議人跟隨基督的道‘委身於實現上帝的管治
其他見證
「黑豬仔」的祝福!
凡事交託、神必動工
惟有放手錢財 才得真正豐盛
人物見證系列
關鍵字
教會差傳長者音樂環境青少年人物成長社區職場信仰家庭聖經靈修
回頁頂 
聯絡我們

真証傳播
福音傳播中心
香港新界葵芳貨櫃碼頭路71號
鍾意恆勝中心1203室
辦公時間:
星期一至五:
早上9: 00 至 下午6: 00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休息
訂閱電子報:
請電郵至 info@gnci.org.hk

(852) 2409-1233
(852) 2615-9806
info@gnci.org.hk

網站地圖
機構事工
Tvpluz
人物見証
申請播放
城中話題
機構出版
認識我們
你的支持
福音產品
下載區
手機應用程式

真証傳播 GoodnewscomArray手機應用程式

Apple Store

Google Play Store

訂閱電子報

你的支持

Copyright © 2021 GoodNews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Ltd 真証傳播. All Rights Reserved